【宋元中國看泉州】九日山祈風石刻:凝固史書,世界唯一

中國之最》》世界唯一的祈風石刻
位置》》泉州市南安市豐州鎮九日山景區
特點》》世界上僅存的有關海外交通祈風的記載,彌足珍貴;記錄12—13世紀中國與世界各國友好往來的歷史物證。

九日山祈風石刻是一組記載了宋代在泉州負責海外貿易管理的國家專員、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員等為海外貿易商舶舉行祈風儀式的摩崖石刻,是世界遺產“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代表性遺產要素之一。

這些祈風石刻,位於泉州古城西北7公里處的九日山上。九日山是泉州文化的發祥地,清·乾隆《泉州府志》載:“邑人以重九登高於此,因名……自晉以來,縉紳先生以及方外之侶多登憩焉。”西晉永嘉年間,中原動亂,部分衣冠士族為躲避戰亂南渡入閩,選擇居住在當時面山背水的九日山下。每歲重陽,去國懷鄉的晉人便相約登上晉江江畔這一高處,登高遠眺,思念故土,久而成習,山因此得名“九日山”。九日山素以“山中無石不刻字”著稱,現保留著宋、元、明、清的78方摩崖石刻。

九日山下的昭惠廟,供奉著中國東南沿海第一代海神通遠王。古泉州人民依海為生,海上遠航主要靠季風驅動,出海和回航都需要順應季風規律。泉州夏季偏南風,船舶從南部海域回航;冬季偏北風,船舶從泉州出海。因此,每年夏四月、冬十月,百姓會在昭惠廟向通遠王祈求風信順利,這便是泉州民間古老的祈風傳統。

 

▲九日山下昭惠廟供奉東南沿海第一代海神通遠王。

 

▲圖右為九日山祈風石刻中唯一一方記載夏冬兩次祈風的石刻

泉州這一民間的祈風傳統,隨著宋代泉州海外貿易的繁榮,逐漸升格乃至成為國家官方的祭典。宋代,官方於泉州設市舶司,“掌蕃貨、海舶、征榷、貿易之事,以來遠人,通遠物”,主持祈風祭海也是其職能之一。“舶司歲兩祈風于通遠王廟”“禱回舶南風,遵彝典也”“修歲祀也”……根據多方祈風石刻記載,最晚在12世紀中葉,九日山通遠王祠的祈風儀式已列入國家祭典,由地方官員主持定期舉行。

祈風儀式非常隆重,郡太守或者提舉市舶率領眾僚屬參加,設祭壇,陳列羊、豬、酒等祭品,然後上香,奏迎神曲,並宣讀《祈風文》。典禮完成後,參與者飲宴於延福寺,並乘興登遊九日山,後將祈風的經過鐫刻於山中的巨石崖壁間,“有點像現代重要活動結束後官方微信公眾號或微博發的消息,只不過古人喜歡題字刻於石壁。”南安市九日山文化保護管理中心負責人何春燕介紹說。

 

▲左為九日山現存最早的祈風石刻,為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所刻。

現存10方宋代祈風石刻,分佈于九日山東、西兩峰的崖壁上,記述了每次祈風的時間、地點、參加者姓名和儀式結束後的活動等內容。石刻中,時間最早的為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最晚的為南宋鹹淳二年(1266年)。其中記載冬季起航祈風的石刻有6方,記載夏季回舶的有3方,還有1方同時記載了一年兩季的祈風。

 

▲南宋顏頤仲祈風石刻有“遵彝典也”內容,說明九日山祈風儀式屬於常態化的官方典禮。

根據石刻,11次祈風多數由地方政府主官主持,專職負責國家海洋貿易管理的市舶司官員偕同南外宗正司官員(皇族)、軍隊統帥等朝廷任命的軍政要員連袂參與,這些代表國家力量的重要官員的廣泛參與,反映了市舶制度下國家對海洋貿易的宣導,是宋代中國與世界各國通商貿易友好往來的重要歷史物證,在中國乃至世界都絕無僅有。

儘管有的祈風石刻僅寥寥數語,但這些鐫刻在石壁上的史書,每一方都是一份珍貴的歷史檔案,而且,題刻者中不乏虞仲房等當時著名的書法家,因此,也堪稱難得的藝術珍品。1988年,九日山摩崖石刻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1年2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考察隊來九日山實地考察。(資料圖片) 

這些凝固在石壁上的史書,歷經風雨洗禮,仍熠熠生輝,一再驚豔世界。1991年2月16日,由30多個國家專家組成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考察隊來九日山實地考察,讚譽此處為考察路線全程最有世界意義的考察點,還用中英文留下一方象徵友誼與對話的石刻。

作者 黃寶陽/文 陳英傑/圖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