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661 中國之最》》目前首個中國科學考古發掘的塊煉鐵和生鐵冶煉並存的遺址 位置》》泉州市安溪縣尚卿鄉青洋村 特點》》這裡有著較為完整的生產體系,可生產塊煉鐵、生鐵和鋼,同時出現了獨特的板結層冶煉處理技術。 安溪地區蘊藏豐富的鐵礦資源,至少從晚唐五代開始就有冶鐵活動。宋元時期,中國冶鐵業高速發展,福建成為最重要的鐵產地之一,尤以泉州安溪等地最負盛名,安溪“青陽鐵場”名載史冊,其中下草埔冶鐵遺址即是典型代表。安溪青陽下草埔遺址位於尚卿鄉青洋村南部的山坡上,面積一萬多平方米,包括冶煉遺址、分佈於礦山上的一組古礦洞、冶鐵生產者餘氏家族的祖屋遺址、古道,以及為冶煉提供薪材的山地等。為了讓參訪者更直觀地瞭解冶鐵技術、冶鐵過程,在遺址附近還建有下草埔冶鐵遺址展示館。 ▲冶鐵爐遺址 得天獨厚的鐵礦資源是造就安溪一千多年來冶煉活動持續不衰的根本原因。安溪境內已發現的礦種有鐵、錳、鉛、鋅、銀、高嶺土等近三十種。鐵礦、煤礦、高嶺土等儲量居福建省前列。作為考古領隊承擔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發掘工作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沈睿文教授表示,安溪下草埔冶鐵遺址是首個中國科學系統考古發掘的塊煉鐵和生鐵冶煉並存的冶鐵遺址。這裡有著較為完整的生產體系,可生產塊煉鐵、生鐵和鋼,同時出現了獨特的板結層冶煉處理技術。塊煉鐵冶煉技術,是在較低的溫度下將礦石還原為固態鐵(或稱海綿鐵、熟鐵),再經反復鍛打去除雜質。生鐵冶煉技術,是在較高的溫度下將礦石還原為高碳液態鐵,再經澆鑄成型鐵器的過程,之後可對生鐵製品進行退火、脫碳等處理,獲得更好性能的鋼鐵製品。生鐵冶煉人員需求大,需要較為完整的體系。宋元泉州的鐵產業具有外向型經濟的特徵,其產品向國內外其他地區流通。國內的主要銷售地,即江南地區;國外的主要出口地則是位於現南海海域、印度洋沿岸的“南海諸國”。 ▲遺址出土的扇狀排出渣 ▲《安溪縣誌》對青陽鐵場有記載 鐵器的使用與冶鐵技術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國有著悠久的冶鐵歷史及獨特的技藝傳統。經考古發掘,目前中國最早的塊煉鐵鐵器出現於公元前14世紀,最早的生鐵鐵器發現於公元前8世紀(春秋早期)。在此後漫長的歷史時期裡,塊煉鐵和塊煉滲碳鋼、生鐵和生鐵制鋼兩大冶鐵技術體系長期並存。中國古代的鋼鐵技術水準在世界範圍內處於長期領先地位,在13世紀之後生鐵技術才逐步在歐洲傳播、普及。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是宋元時期泉州冶鐵手工業的珍貴見證,與泉州的陶瓷生產基地共同顯示出宋元泉州強大的產業能力和貿易輸出能力。 ▲下草埔冶鐵遺址展示館用一組雕塑和壁畫,鮮活地還原出宋元冶鐵現場的情景。 安溪宋元冶鐵業,經過明清以來的持續發展,歷經千年,沉澱成為獨具特色的地方傳統手工業和經濟形式。安溪不僅傳承有序,如今又推陳出新,開創出“藤+鐵”的新工藝,成為中國最大的藤鐵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產品遠銷東南亞、中東、非洲、歐美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中國藤鐵工藝之鄉”和“世界藤鐵工藝之都”。 ▲下草埔冶鐵遺址日漸成為“網紅打卡點” 作者 吳拏雲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