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叔涓廈門報導】許多人都知道,在廈門有個大嶝、大嶝距離金門很近,自來這裡的居民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就和台灣非常相近,連當地的傳統紅磚聚落也和我們今們的是一脈相承。本週「走進廈門社區」就是到了翔安區的大嶝島的田墘社區,這裡有獨特的姑婆節,這裡有海島文化、閩南文化。
在這裡你還可以看到抗戰時期國民黨金門縣政府辦公的舊址和會議室,特別吧!
大嶝田墘社區屬於島嶼型社區,位於翔安大嶝島東北面海邊,可以說是大嶝街道最熱鬧處,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社區村莊交通便利,目前連接島外有大嶝大橋,距離沈海高速互通口僅20公里,常住人口2870人,也有一些外來做工地或農務的常住人口2228人,是個以原住民為主的社區。
據大嶝田墘社區書記鄭國清主介紹,大嶝擁有豐富的海洋文化、海島文化、華僑文化、金嶝文化、閩南文化、雙擁文化、傳統文化等,所以社區尊禮儀、重文化,這些不僅是教育與創作的資源,也是田亁社區鄉村振興發展的資源。
鄭國清指出,社區裡目前老人家原住民不少,很多年青人往外發展,主要流向勞務外派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從事泥水工、範本工、酒店服務員、超市經營、餐飲業等,一部分從事海上捕撈、海上貨運,一部分流向周邊省份從事各種行業。
他指出,近年來因為海域退養政策及鄉村振興發展,社區經濟從過去主要依賴海產養殖業及漁民出海捕魚,轉型為以服務業、旅遊業及小商品經濟為主的發展。
在早幾年他們和台灣的社區交流多,也學習台灣的以社區營造為理念,探索適宜田墘社區的特色,基於田墘豐富的宗族文化、建築文化、戰地文化以及富含的人力資源、組織資源等,確定了田墘社區「三社聯動」發展的核心,以田墘文化為橋樑助推鄉村振興。
社區居民治理與服務上,田墘社區特別重視老又孤獨者的照顧,社區通過助老服務機構,與社區老人協會共同為社區老人轄區內的低償、無償老人提供中午配餐服務,透過志願者每日中午不辭辛苦的配送,讓這些老人都能吃上營養的午餐。
同時,田墘社區結合老人協會、志願者隊伍和助老員,常常舉辦社區民俗活動,如「濃情院校 春暖社區」元宵節活動、「粽意飄香 情暖端午」節日活動、「老有所樂 忘我南音」興趣活動、「執子之手 風雨相隨」金婚活動,「愛滿重陽節 濃濃敬老情」和關愛老人、智慧康養學習交流會等,在社區鄰里建設上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因為是海島型社區,田墘社區對居民的就業、創業發展十分關注,社區組織志願者為未就業人員提供政策諮詢、資訊引導,積極把各種人才招聘資訊告訴他們,張貼求職資訊等形式通知給未就業、失業人員。
也動員社會力量開班各類技能培訓,宣傳説明大學生自主創業,為他們提供各種資訊管道,通過這樣的幫助,傳遞社區正能量,讓更多的人服務社會。
大嶝島田墘社區有個「抗戰時期國民黨金門縣政府舊址」
【記者蔡叔涓廈門報導】抗戰時期,在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軍佔領金門島,金門縣政府被迫遷往大嶝島田墘村,直至1945年10月。這8年時間裡,金門縣政府在大嶝組織軍民堅持抗戰,政府職能沒有喪失,機構正常運轉。
據介紹,抗戰爆發後,大嶝島成為抗戰的前沿陣地,島上許多居民紛紛逃往內地,田墘村十室九空。1937年10月日軍佔領金門島,金門縣縣長鄺漢率縣府人員及島上居民共計2000餘人,渡海撤退至同安澳頭。12月,福建省政府令金門縣政府遷往大嶝島辦公,以就近協助國民黨軍75師和80師,共謀反攻金門,於是,金門縣政府選定田墘村為縣政府辦公地。
金門縣政府各機關遷到田墘村後,當地村民積極將自家 空房無償提供給政府各部門使用。為修建防禦工事,村民還紛紛給駐軍捐獻各種木石材料,有的甚至將自家木門也捐獻出來。
在人民的支持和幫助下,金門島雖然淪陷了,但金門縣政府仍得以存在,並且繼續有效行使行政職能,領導金門人進行頑強抗戰;在抗戰的8年時間裡,先後有9名金門縣縣長在大嶝島上履職。
金門縣政府大嶝辦事處為適應守衛國土、堅持抗日的需要,命令大嶝凡年滿18歲以上、45歲以下男子都要參加自衛組織。縣政府還發動民眾挖防禦工事,以避日軍的傷害。他們白天隱蔽,晚上耕作,誓死堅持抗戰到底。
除了金門縣政府內遷田墘村外,國民黨金門縣黨部也同時遷到大嶝島田墘這裡辦公,加之國民黨軍75師和80師的官兵,抗戰時期,大嶝島上人數一時驟增了數千人。
大嶝田墘最重要的人間女神 姑婆祖
每年正月初五日,大嶝田墘鄭氏子孫都會舉行隆重儀式,行三跪九叩大禮,祭拜孝烈姑婆祖。姑婆祖萬娘16歲時,父母雙亡,留下一個年僅5歲的弟弟鄭文曲,她毅然斷發明志、與幼小的弟弟相依為命,並守身不嫁,撫養幼弟長大成人。愛弟也源于愛親,奇孝也,而成孝烈姑祖,而後被隆重迎進家廟,孝烈精神受到祖祖輩輩傳頌,頂禮膜拜。
鄭氏子孫為了感恩,弘揚姑婆祖的崇高美德,六百年來傳承了這樣的民俗,那便是全村正月初五拜姑婆祖。另,凡前一年所生男丁,在正月初五日,由家中長輩將孩子穿戴大紅衣服鞋帽等,熱熱鬧鬧地出發前往鄭氏家廟,祭拜孝烈姑祖,抱著孩子行三跪九叩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