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646 近日,晉江磁灶窯系金交椅山窯址列入第二批福建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南外宗正司遺址、安溪青陽冶鐵遺址作為第二批福建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立項,泉州的省級考古遺址公園數量位居福建省前列。 去年以來,以打造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範城市為目標,泉州將創造性開展文物和非遺保護提上重要議事日程,也把考古和歷史研究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如今,我們再次回顧泉州“考古發現之最”,重溫輝煌歷史,並展望創建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範城市的新征程。 考古實證海絲泉州多元文化 考古發現不斷增強泉州的歷史厚度—— 20世紀四十年代,地方史專家吳文良通過查訪,找到隱藏在泉州城以南華表山上的草庵,這裡有中國現存唯一的摩尼光佛石造像。1979年,在草庵前的一處古井中,發掘出一件“明教會”黑釉碗和幾十塊殘片。這些摩尼教歷史遺留物的發現,對於研究摩尼教教義、教會組織、禮儀習俗乃至考察摩尼教傳入中國之後的衍變,都具有重要價值。20世紀五十年代,吳文良將自己收藏的100多方宗教石刻捐贈出來,他還編著《泉州宗教石刻》,被譽為“填補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空白的人”。 1974年,泉州灣後渚港宋代古船成功發掘出土。這一重要考古發現,在次年的《人民日報》上,以《泉州灣發掘出一艘宋代木造海船》為題刊發報道。這是中國首次大型海灣考古發掘工程,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由海外返航並已出土的唯一一艘古代遠洋海船;其採用的水密隔艙技術,領先西方國家數百年。古船被列為當年中國十大考古重大發現,更被英國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博士譽為“中國自然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在此基礎上,20世紀八十年代,泉州考古界進行了中國首次水下考古研究。 2001年—2002年,在泉州古城南部的德濟門遺址考古發掘中,揭露出遺址面積2500平方米,一座宋、元、明三代疊壓有序、結構完整、規模宏大的古城南門重現,發掘出土了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石刻。 考古助力泉州申遺成功 近年來,泉州考古工作屢有重大進展,一系列考古之最令業界矚目,為申遺成功提供基礎性支撐,為講好泉州故事提供豐富素材。 2015年開始發掘的永春苦寨坑窯址,把中國燒制原始瓷歷史向前推移200年,成為“2016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窯址 (林勁峰 攝) 2019年以來,在中國國家文物局支持下,聯合考古隊開展對古城格局肌理、石湖碼頭、江口碼頭、晉江歷史岸線的考古調查勘探,以及對多個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收穫累累碩果——對番佛寺遺址所在地塊進行考古調查與勘探表明,該遺址或為中國發現的唯一印度教寺廟遺址;南外宗正司遺址或為唯一尚能發掘的南宋時期宗正司遺址;泉州市舶司遺址或為中國唯一保存至今的古海關遺址;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是中國首個考古發掘的塊煉鐵遺址;德化窯尾林窯址系首次在一個窯址中,揭露出四座橫跨宋元明清四代的古窯遺址。德化窯考古遺址公園、永春苦寨坑考古遺址公園列入第一批福建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其中,德化窯遺址列入中國《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剛剛結束的福建省考古遺址公園現場推進會上傳來消息,磁灶窯系金交椅山窯址列入第二批福建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南外宗正司遺址、安溪青陽冶鐵遺址作為第二批福建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立項。 按照福建省委、泉州市委安排部署,泉州將打造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範城市,要求更加注重考古與歷史研究,加強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研究闡釋、交流展示。 泉州通過加強與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等專業院校、機構合作,正繼續推進市舶司遺址、安溪青陽冶鐵遺址等考古發掘工作。同時,加快推進完成苦寨坑遺址、德化窯址、南外宗正司遺址等考古遺址公園的規劃編制,推動考古遺址公園取得實質性進展。 作者 蔡紫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