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專刊】炎帝故里寶雞市 歷史人文底蘊深厚

【記者蔡叔涓陝西報導】「炎黃子孫」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話,其中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相傳就是誕生在寶雞,故寶雞是為「姜炎文化」  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在距今5000年以前的上古時期,寶雞的姜水一帶生活著一個古老的氏族部落——薑炎族,其部落首領神農氏,身號炎帝(直至今日,在世界上好多的地方,中東、非洲、南美洲的雨林裡,都還有不少這樣的大人物),炎帝與其後續世系生活在姬水一帶,寶雞也因是第一代炎帝的源生地,即鳳翔府地,現在的寶雞市區之內,在寶雞市南郊的常羊山上就有一座炎帝陵,相傳炎帝死後葬於此地號稱「炎帝故里」。

相傳,隨著歷史發展,其後代又沿渭水向東南又遷徙到湖北、湖南、山西等地,廣義上,炎帝是一個氏族部落,存在若干世系,故大陸共有五處炎帝故里。

寶雞,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秀美的旅遊城市,至今有著2700多年的建城歷史,境內遍佈文物古跡,曾出土過「晚清四大國寶」,即西周時期的4件青銅器瑰寶,素有「青銅器之鄉」的美譽。除此之外,很多人或許還不知道,寶雞還有著「炎帝故里」的之稱。

炎帝陵,作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人文底蘊深厚的炎帝陵非常值得一去,同時山間景色也是十分的秀美。

炎帝陵主要由陵前區、祭祀區、墓塚區三大部分組成,從進入炎帝陵後就可以看到多處古牌坊及仿古建築,其建築古典端莊、莊嚴肅穆,沿途可以看到許多的圖騰標誌,為百家姓。也許是因為這裡地處偏遠,來這裡的遊客並不太多,景區內顯得有些冷清。

這裡的建築佈局中規中矩、古樸典雅、雕樑畫棟,沿中軸線依山勢而建,為典型的民族特色及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在殿堂前設置有祭祀上香用的香爐。

炎帝雕像

長樂塬「窯洞工廠」 寶雞現代工業發源地

【記者蔡叔涓寶雞報導】在陝西省的寶雞市有一個很特別的抗戰遺跡保存點,那就是寶雞市的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抗戰期間它曾支撐了抗戰前線的棉紗供應,也是寶雞現代工業的發源地。

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是中國現今保留完整的近現代工業建築群之一,更是抗戰艱困期間還堅持生產報國的紡紗工廠,當時在西部地區陝西寶雞經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遷廠運動,成就了被著名學者林語堂稱為「中國抗戰中最偉大的奇跡」。

寶雞市長樂塬抗戰工業奇跡窯洞工廠。

據介紹,在1938年10月,在抗日戰爭的隆隆炮聲中,上海申新紗廠等15戶企業從沿海地區內遷至寶雞;為避免紗廠被日軍轟炸摧毀,保證生產,工人鑿洞設廠,修建起長達3.5華里的窯洞車間,把1.2萬枚紗錠安裝其內進行生產。抗戰時作家茅盾先生路過寶雞時,也留下了「水一樣流轉的山貨、山一樣堆集的商品和原料」的慨歎,稱讚寶雞為「戰時『景氣』的寵兒」。

寶雞市長樂塬窯洞工廠裡有無數紡織生產機器設備。(蔡叔涓攝)

近年來,寶雞市啟動長樂塬片區保護開發,「窯洞工廠」得到保護性改造,重煥光彩,是大陸國家重點文物,也成為當地的工業觀光重點景區。

長樂塬抗戰時生產的棉紗市支持抗戰的後盾。(蔡叔涓攝)

長樂塬也就是原寶雞申新紗廠舊址,下車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門口上的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公園的泛著鐵銹色的大字。向東邊走去,左手是一排窯洞,就當時容納了2-3000人在裡面不停的紡紗工作、生產報國的「窯洞工廠」。

長樂塬抗戰時的窯洞工廠裡還生產著棉紗。(蔡叔涓攝)

窯洞門口面向南邊,凜然地矗立在冬日的暖陽中,窯洞的後邊就是寶雞的北原,斷面顯出一種厚重的黃褐色,其上長滿各種樹木,大都葉片稀疏。路的南邊,緊鄰著隴海鐵路。據介紹是在1940年1月開始挖掘,1941年2月28日竣工。共挖掘窯洞24孔,全長為1.75公里,其中長度在64公尺以上的7孔,7孔長洞由6條橫洞貫通,形成網路式連通。

寶雞市長樂塬窯洞工廠裡有無數紡織生產機器設備。(蔡叔涓攝)

在「窯洞工廠」內部環境極佳,可以看到安裝於窯洞內的各式棉紡機械,通過燈光的變幻,真實再現了當年的生產場景。再仔細看那些紡織機械,大多是美國或英國的設備,好多生產時間是1920年左右,距今已過了一百年的時間。

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園區現存的歷史遺跡有申新紗廠辦公大樓、窯洞車間、樂農別墅、薄殼車間等。

台北到寶雞的台籍教師李天賜。

環境舒適生態好 台籍教師李天賜扎根寶雞

【記者蔡叔涓陝西報導】日前陝西省台辦舉辦 「人文勝地·美麗陝西」兩岸媒體採訪活動,在到達陝西第三大城市寶雞市的時候,我們見到一位遠從台灣前進到西北地區「寶雞文理學院」的台籍教師李天賜。
李天賜住在台北市南港1972年次,台大中文系畢業進臺北大學古典文獻學所取得碩士學位,2014年-2018年前往北京大學哲學系取得哲學博士學位,隨後應聘到「寶雞文理學院」教書至今已經四年,他覺得自己這四年浸泡在中華文化底蘊深厚的寶雞市,不論教學或是文化學習研討,都大有收穫。

其實,李天賜的求學與教師之路頗為曲折,他原本就讀台北工專的土木工程,但是讀了之後才發現自己的興趣是中國文學與哲學,從小立定志向與志願,就是做一個「傳道、授業、解惑也」的老師。

李天賜因為要照顧重病的父親及承擔家計,故而未能一路升讀大學,而是31歲時才回頭考上台大中文系,並一路就讀碩士、博士。

但是這一位台灣最高學府台大中文系,加大陸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在台灣並未能找到教師的工作,反而在大陸西北地區陝西美麗的寶雞教師、生活,其樂無窮。

李天賜說他2001年-2005年讀臺大學中文系,之後碩士期間曾任臺灣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編輯助理,畢業之後進中研院當過專案助理,但是因為台灣少子化等因素,未能如願從事教師工作。然後他的學長是在大陸北大讀書的,建議他可以到北大讀博士之後在大陸教師,路會寬廣許多。

也確實李天賜在大陸圓了他一直的夢想,而他之所以選擇到西北的陝西寶雞市「寶雞文理學院」任教,是經過比較篩選的,覺得在寶雞這裡不論大至城市生活環境或個人生活,及學校裡的教書環境等等,都讓他「意想不到」的好。

李天賜說,他正在考慮在寶雞購房,安家落戶,他覺得這裡學校辦學用心,學生們也很認真學習,加上寶雞的生活環境舒適宜居,生態好,文化古蹟豐富,他是意外來到才發現這裡是「寶地」。

他以自身的經驗,建議台灣青年或是有意到大陸從事教師工作者,不要只把眼光「聚焦」在大陸的沿海地區和城市,多走進大陸內地地區,會有更多發現和意外收穫,尤其是到大陸學習或創業的台青。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