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中國看泉州】汪大淵:中世紀中國最年輕的航海家

提起古代大航海家,人們大都會想到鄭和。但比鄭和更早、到的國家更多、航行更遠的一位航海家卻少有人提及——680多年前,從泉州出發,走向世界的元代大航海家汪大淵,他兩次遠航東、西洋,足跡遍及亞洲、非洲,甚至到達了非洲東岸的坦尚尼亞桑給巴爾島。
1979年版的《辭海》中這樣記載:“就清中葉以前有姓名可知的中國航海家而論,其遊蹤之廣遠,汪氏當居前列。”西方學者稱他為“東方的馬可·波羅”,他的著作《島夷志略》被列入影響中國的100本書之一。
元代刺桐城
成為少年的夢想之地
元代泉州港空前繁盛,梯航萬國,在世界港口中的地位首屈一指。元代人吳澄描述道:“番貨遠物,異寶奇玩之所淵,殊方別域富商巨賈之所窟宅,號為天下最。”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在其遊記中寫道:“宏偉秀麗的刺桐城,在它的沿岸有一個港口,以船舶往來如梭而出名,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雲集此地,貨物堆集如山,的確難以想像。”
不僅如此,泉州是當時的造船業中心,旅行家伊本·白圖泰說,規模最大的中國船隻“只在中國的刺桐城建造”。作為中國最大的外貿港口,這裡不僅有使臣出入,還是對海外用兵的重鎮,元朝在這裡設置市舶提舉司。既有專門行政機構,又有高水準造船工業,泉州當然是理想的外貿港口。
當時,不僅歐亞兩洲的國家和地區有商舶往來,泉州造的大型商船更是稱雄於印度洋,到歐非各國經商的泉州商人船隊可謂首尾相連。因此,福建周邊省份的商人也鶩集到泉州,搭乘泉州商船到海外經商。
古代船舶沒有發動機,人力也無法駕馭碩大的船體,憑藉的唯一動力就是風。風有週期性,風向隨季節變化,也就是季風。於是,“諸處舶商,每遇冬汛北風發船……至次年夏汛南風回帆。”元代某個冬天的泉州港碼頭上,在掛滿帆拉起錨的商船上,人頭攢動的商旅遊客中,就有汪大淵的身影。
比鄭和早75年
比哥倫布早162年出海遠航
汪大淵,字煥章,江西南昌人,出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少負奇氣的汪大淵仰慕司馬遷為寫《史記》而行遍九州的經歷,弱冠便束裝來到“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泉州,編織自己的人生的夢想。

汪大淵像
至順元年(1330年),虛歲年僅20歲的汪大淵首次從泉州搭乘商船出海遠航,歷經海南島、占城、馬六甲、爪哇、蘇門答臘、緬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橫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紅海到索馬里、莫桑比克,橫渡印度洋回到斯里蘭卡、蘇門答臘、爪哇,經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賓,元統二年(1334年)返回泉州。至元三年(1337年),汪大淵再次從泉州出航,歷經南洋群島、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峽及澳大利亞各地,至元五年(1339年)返回泉州。

汪大淵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
青春正盛的少年汪大淵,兩次遠航海上,行程數萬里,抵達過220個國家和地區,看到了奇幻的島夷世界,經歷了常人所不能及的諸多險峻,譬如,高風險之地占城(今越南中部)“俗喜侵略。歲以上下元日縱諸人采生人膽,以鬻官家”;暹(羅),“俗尚侵掠”;重迦羅,“不事耕種,專尚寇掠”;毗舍耶,“俗尚擄掠”;龍牙門,“俗好劫掠”;昆侖,“舶販西洋者,必掠之”;喃巫哩,“俗尚劫掠”等等。最後,他成功實現了垂名青史的海上之旅。
比較中外幾個著名的航海家,可以更具體地看到汪大淵航海的貢獻。
汪大淵第一次遠航在1330年,比鄭和1405年早75年,比哥倫布1492年早162年。開始航行時,汪大淵20歲,鄭和34歲,哥倫布41歲,汪最年輕,且到達非洲東部沿岸航程最遠。他是中國中世紀偉大的航海家。
為世界航海史
留下第一手資料
汪大淵第二次出海回來後,適逢泉州地方官吳鑒受泉州路總管偰玉立囑修《清源續志》,吳氏以泉州系市舶司所在地,諸蕃聚集,應該加以記載為由,請汪大淵寫《島夷志》附於郡志之後。在此機緣之下,汪大淵開始整理手記,寫出《島夷志略》一書。

《島夷志略》序書影

《島夷志》後序書影
《島夷志略》分為100條,其中99條為其親身經歷見聞,涉及國家和地區達220餘個,對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和海道諸國歷史、地理有重要參考價值,引起世界重視。1867年以後,西方許多學者研究該書,並將其譯成多種文字流傳,公認其對世界歷史、地理的偉大貢獻。

泉州文庫出版的《島夷志略校釋》一書
這本書為中國地理學中,上承周去非《嶺外代答》、趙汝適《諸蕃志》,下接馬歡《瀛涯覽勝》、費信《星搓勝覽》的重要著作,是研究元代海外貿易、中外關係及西非史的珍貴資料。
汪大淵在其自撰《島夷志》後序中記述他為何寫這本書以及寫這本書的目的和取捨原則:“皇元混一,聲教無遠弗屆,區宇之廣,曠古所未聞。海外島夷無慮數千國,莫不執玉貢琛,以修民職,梯山航海,以通互市。中國之往復商販于殊庭異域之中者,如東西洲焉。大淵少年嘗附舶以浮於海,所過之域,竊嘗賦詩口記其山川、土俗、風景、物產之詭異,與夫可怪、可愕、可鄙、可笑之事,皆身所遊覽,耳目所親見。傳說之事則不載焉。至正己醜冬,大淵過泉南,適監郡偰侯命三山吳鑒明之序清源郡志,顧以清源舶司所在,諸蕃輻輳之所宜記錄。不鄙謂余知方外事,屬島夷志附於郡志之後,非徒以廣士大夫之異聞,以表國朝威德如是之大且遠也。”
《島夷志略》和《諸蕃志》都是記載泉州和海外各國的通商情況,但二者也有差別。《諸蕃志》作者是身在泉州,採訪來泉諸蕃;《島夷志略》作者是親身到海外去,到過各國,親自見聞。書中記述中國人僑居海外情況,這是《諸蕃志》所不可能有的。如“古裡地悶”條記雲:“昔泉之吳宅,發舶稍眾百有餘人至彼貿易,既畢,死者十八九,存一二而多羸弱,無力駕舟回舶。”
在澎湖條,還明確記載“泉州人結茅為屋居之”“地隸泉州晉江縣,至元間立巡檢司。以周歲額辦鹽課中統錢鈔一十錠二十五兩,別無科差。”琉球(台灣)同屬於澎湖巡檢司轄。說明元代也對其行使主權,這也是17世紀之前中國對台灣島最詳細的歷史記載。《諸蕃志》記述58個國家和地區,《島夷志略》記述100個國家和地區,多了40多個。
《島夷志略》記載的泉州港對外貿易,就其進出口商品論,與《諸蕃志》也有很大的差異。據記載,元代泉州港外來商品共有90多種,和《諸蕃志》比較,除香料外,還增加了衣料、食品、寶貨、雜貨諸類;外銷商品也比《諸蕃志》多,除絲綢、漆器外,還有其他商品90多種,絲綢布料花樣種類也比較多;《島夷志略》記錄了元代中國對外海上貿易的大量一手資料。如當時中國商船遠航諸夷,船上裝得最多的就是瓷器和絲綢。《島夷志略》100個篇章中有40多篇記述了瓷器貿易,其中有20多篇記載了青花瓷貿易。
汪大淵是中國古代偉大的航海家,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航海家,他雖然祖籍江西,但其主要業績系在泉州的活動和遠航,其留名青史也因《島夷志略》一書。《元史》《新元史》的編纂也很多取材於是書。它不僅是研究泉州港的重要資料,也是研究世界史、航海史、交通貿易史、華僑史和民俗學的重要資料。
作者 顏瑛瑛 文/圖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