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1,917 修路築橋,不管是在古時還是當今,都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它不僅讓交通更便利,也讓人們的交流更緊密。人們為橋所取的名字,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寄望。在德化縣雷峰鎮李溪村有座獅子橋(又稱“四子橋”),這座建于明初的小石橋已有600多年歷史,至今仍是李溪村村民出行的重要通道。 溪上無橋可通行 鄉民齊心協力造橋 位於德化縣李溪村的獅子橋,是一座隱于茂林中的石板橋。橋的一邊是農田,另一邊是新修的水泥村道。橋面2米多寬,橋長16米,長條石鋪就的橋面長了些草,橋下是潺潺的溪水,一塊塊石頭壘砌成的橋墩,歷經溪水沖刷而留下斑駁滄桑的痕跡外,依舊堅固無比。 今年61歲的陳先宗是李溪村的村民,也是一名小學老師,對李溪村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等頗有研究。 據陳先宗介紹,李溪村有條溪叫“底溪”,也叫美魁溪,溪雖不寬,但水流急。先民沿溪兩岸耕作生息,然而每逢暴雨,山洪為患,溪上無橋,人們的生活出行非常不便。相傳明朝初年,李溪村的辛家夫婦勤勞耕作,略有結餘。夫婦二人商量決定,為了村民出行方便,在溪上架一座橋。這對夫婦在左鄰右舍的支持下,經過多方努力,在永樂十一年(1413年)修建了這座橋。辛家夫婦在年過半百後得四子,以高夀善終。於是人們就把這座橋稱為“四子橋”。 瀑布掛山間 石橋下遊有獅潭 四子橋又叫獅子橋,皆因此橋下游不遠處有處獅潭。 狹窄的古驛道通往獅潭,“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戴雲山下的李溪村竹林茂盛,古樹成群,步入其中,猶如進入碧翠的海洋中。穿行在竹林古樹間,傾聽流水聲震動著清幽的山林。只見一道瀑布從山崖上飛流直下,霧氣升騰。 獅潭與瀑布 “這就是獅潭,潭中石為雌獅的獅頭,崖上的那石頭為雄獅的獅頭,它們共同守護著村民安居樂業。”陳先宗說,獅潭兩側分別是虎賁山和金雞山,民間有傳說,古時底溪有條修煉千年的小黃龍時常作亂,上天派了戴雲山的雄獅、虎賁山的雌獅以及金雞山的獅子一同鎮守。一番拼殺,小黃龍敗下陣來,從溪底石壁鑽了個大洞潛入水中。為防止小黃龍再作惡,雄獅仰頭坐化鎮守潭上,雌獅則俯臥坐化在潭中,金雞獅子坐化在金雞山的半山腰。由此,這一大深潭被稱為“獅潭”。 傳承農耕文化 打造農耕文化村 據介紹,橫跨底溪的還有一座2018年建成通車的大溪橋。雖有新橋分擔人流量,但獅子橋依舊是村民通行的重要通道。 李溪村梯田 李溪村位於虎賁山下,在雷峰鎮的西北部,距德化城關約15公里,是一個傳統的農耕古村落。仲夏時節,層層疊疊的梯田裡青蔥稻浪,如一條條綠色帶子迎風飄揚。梯田依著山勢從山腳往上延伸,美不勝收。在錯落有致的梯田和蒼翠的竹海間,幾頭耕牛悠閒食草。 據載,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李溪村陳姓族人在此開山墾田,築堰開渠,逐漸形成敬牛的習俗,村民們會為耕牛過節。李溪村黨支部書記陳華焱介紹,自2017年開始,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村裡都會舉辦耕牛節,再現戴雲山區原生態的農耕文明與文化傳統。 近年來,立足于當地農耕特色,李溪村正全力打造農耕文化村落,目前已建成農耕文化館,展示著村民捐贈的犁、風鼓、土礱等各種具有農耕文化氣息的用具。下一步李溪村將依託百畝梯田千畝竹海的自然生態,打造集觀光、寫生、採摘、體驗為一體的最美梯田,建設梯田露營地。 相關閱讀 安溪蓬萊鎮“獅林橋” 安溪蓬萊鎮鴻福村有座“獅林橋”。此橋位於鴻福村的西墘,周圍是茂密的樹林,大風吹過樹葉會有洪亮聲響,因此人們也將西墘喚為“獅墘”。鴻福村黨支部書記李存金介紹,西墘的農田和村莊中間有條西墘溪,以前村民出門耕種要繞路,非常不便。20世紀90年代,通過華僑捐資、村民集資的方式修建了這座石拱橋,取名“獅林橋”。獅林橋雖僅十來米,卻能讓村民少走300多米路。它不僅便利了西墘村民,也讓西墘與周邊的植洋、上智、上西、上東、嶺美等村聯繫更緊密。 作者 陳小芬 王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