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刊】兩岸大禹文化交流落幕 3亮點獲好評

【本報綜合報導】四川綿陽北川縣第四屆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動舉行大型主題活動5場次,與會各界代表性強、影響力大,活動組織周密、務實節儉、注重實效,受到與會人士的一致好評和充分肯定。
第四屆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動的主要亮點,一是:促進了兩岸交流合作更緊密契合,臺灣來賓參觀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蓋頭山現代茶產業園、吉娜羌寨、羌民俗博物館和非遺傳習所等處。
在台灣的高金素梅女士在臺灣專門視頻連線,連續14年向受助學生發放助學金,與大家交流學習工作。通過實地參訪,臺灣同胞親身體驗禹羌文化的獨特魅力,凝聚了兩岸同胞的民族情感,海峽兩岸同根同源的血脈情感更加深厚。
二是深化綿台融合發展,推動了各領域交流合作。舉辦「宜居宜業新北川 傾情傾力迎您來」海峽兩岸(北川)投資推介會暨項目集中簽約儀式,現場集中簽約項目10個,簽約金額達31億元人民幣。

北川大型文藝劇演出。

涉及通航、應急裝備製造、文化旅遊、現代農業等多個領域,有力地助推「園區提質」「企業滿園」。充分發揮台商在農業、文創、文旅融合等方面優勢、舉辦川台農文旅融合發展北川交流會,40多名兩岸文旅專家、文創導師、企業代表圍繞北川農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羌禹文化創造性轉化等話題開展主題演講、案例分享和座談交流,共同探討北川發展新路徑,連結綿台合作新機遇。
三是加強線上線下宣傳,提升了綿陽品牌活動影響力,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尋根大禹故里 傳承中華文明」為主題,兩岸同步開展線上線下祭祀活動,150多萬人次線上觀看直播和網路祭祀,海內外媒體多層次、多角度、多形式的宣傳報導,觸達更多台灣各界人士瞭解綿陽和北川發展現況,加大北川大禹文化的傳播和影響。

川台農文旅融合發展北川交流會現場。(蔡叔涓攝)

禹羌文化為媒
北川搭建兩岸農旅融合發展新平台
【記者蔡叔涓北川採訪】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第四屆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動,在7月3日下午特別舉行了一場川台農文旅融合發展交流會,這也是今年第四屆海峽兩岸交流活動的重要組成活動之一。
與會的兩岸文旅專家、文創導師、企業代表圍繞北川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新路徑、禹羌文化創造性轉化、北川發展機遇連結等話題探討交流,出謀劃策,共謀商機,為深化川台農文旅融合發展搭建新的合作平台。

北川縣長周福蘭主持川台文旅交流會。
北川縣長周福蘭主持交流會。

在會議上,繼成都、宜賓李莊安石村之後,川台文旅新幹線‧綿陽北川網站舉行。交流會以禹羌文化為媒,台灣少數民族文創「拿鞘」品牌創辦人劉大衛也與交流會現場進行視頻連線,分享了檳榔葉鞘文創案例。
北川羌族自治縣聘請王杉桂、莫程富 、林怡君 、史禦力、楊蓉 、楊麗等6位台資農業企業、川台文旅新幹線文旅文創專家為「北川農文旅融合發展智庫專家」並頒發聘書。

川台農文旅融合發展北川交流會現場。(蔡叔涓攝)

北川禹羌文旅集團進行了北川農文旅項目推介。成都功夫動漫有限公司、四川綠出森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北川羌族自治縣通泉鎮本單位先後進行了文創農創與少數民族文旅產業發展案例分享。
近年來,超過2000名台灣文創類人才到四川發展,「川台文旅新幹線」應運而生,它是在四川省台辦、省文旅廳推動下,四川首批評選的川台文旅交流合作示範基地和帶頭人共同倡議打造的兩岸民間文旅文創交流合作平台,主要發揮連結兩岸優質文旅文創資源,推動川台文旅融合發展賦能四川鄉村振興的作用。

川台農文旅融合發展北川交流會現場。(蔡叔涓攝)

羌族刺繡是具有代表性的羌族文化符號,也是羌族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
羌人用自己種出來的無污染的玉米,作為原料釀造出了馬槽酒。馬槽酒取水於馬槽蕎花岩山泉,水質優良,獨具特色。
羌族草編作為最具羌族特色的民間工藝,已入選第四批綿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北川羌族文化是北川最豐富的休旅資源。

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華夏民族的祖先大禹,在治水時穿的草鞋,披的蓑衣,採用各種羌族地區生長的植物的莖、葉、籐、條、枝以及竹等為原材料,純手工編織出各種物件。

兩岸多人參加川台農文旅融合發展北川交流會。(陳治普攝)

在北川,很多羌族老人至今仍保持著編草鞋穿的習慣,到目前研發的草編草鞋有上千款,生肖擺件、掛件、組合盆景等有上千個品種。

羌族文化結合北川縣旅遊,吸引人遊客(陳治普攝)

北川非遺文化羌族草編非常吸引遊客,棕葉、秸稈、稻草、玉米殼……這些在普通人眼裡無非是燃料或養料的東西,到了北川羌族人的手上,就能變成一個個形態各異的藝術品。

羌族文化結合北川縣旅遊,吸引人遊客(陳治普攝)

羌族文化結合北川縣夏季旅遊產品,就是北川最豐富和吸引人的休旅資源,北川推出了親子體驗游、康養休閒遊、民俗風情遊等精品旅遊線路,在我縣的文旅特色展台上,羌繡、北川老臘肉、草編、水磨漆等特色文旅商品深受遊客喜愛!

羌族文化結合北川縣旅遊,吸引人遊客。(陳治普攝)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