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夢華錄》想穿越去宋朝?泉州滿足你的想像!

貿 易 篇
關鍵詞【市舶司】
歷史上舉足輕重的“泉州市舶司”

 

 

《夢華錄》講到了市舶司。宋朝市舶司是幹什麼的?簡單地說,就是中國最早的海關機構。

如果我們有機會從半空鳥瞰宋朝境內的海岸線,將會看到,從東北方的膠州灣,到中部的杭州灣和福州、泉州、漳州沿海一線,再到南部的廣州灣、瓊州海峽,佈滿了供宋朝商民與蕃商開展市舶的港口,用宋人的話來說,“今天下沿海州郡,自東北而西南,其行至欽州止矣。沿海州郡,類有市舶。國家綏懷外夷,於泉、廣二州置提舉市舶司,故凡蕃商急難之欲赴愬者,必提舉司也。”

眾多港口城市當中,密州、明州、杭州、泉州、廣州均設有市舶司。泉州市舶司元祐年間設置,在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于南宋時期成為最大的貿易港之一。其職能包括管理中外商船的出入境簽證、檢查、徵稅等事宜,同時兼有海關、外貿局、港務局等部門的職能。

據道光《晉江縣誌》記:市舶提舉司在府治南水仙門內。據《八閩通志》記載,南薰門在舊市舶司之旁,即今泉州市內水門巷竹街南薰門(水門)遺址西北,西到水仙宮,東到三義廟,北到馬阪巷洪厝山。

2021年7月,泉州市舶司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遺產點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項目。

關鍵詞【飛錢】
泉州華僑延續老祖宗的“理財智慧”

 

所謂飛錢,最早是唐憲宗時期出現的商賈富家等以卷取錢的形式,號飛錢,類似于現在的現金支票,到了宋代又發展為會子和交子。《宋史》有載,會子(即匯票、支票)、交子(紙幣)之法,蓋有取于唐之飛錢。

 

飛錢和泉州近代的“僑批”用法類似,是華僑華人通過民間渠道寄給國內眷屬的書信(家書)匯款以及回批的統稱作為特殊的跨國家書,僑批承載了老一輩華僑華人在海外艱苦創業、報效桑梓的歷史記憶,體現泉州華僑延續老祖宗的智慧。2013年6月,“僑批檔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音 樂 篇
關鍵詞【橫彈琵琶】
世界級的音樂“活化石”
有人說劇中宋引章抱琵琶像彈吉他,其實不然,宋朝以前琵琶多以橫抱為主,宋時橫抱或斜向上抱,直到現在泉州的南音琵琶依舊保留了宋制的演奏姿勢,斜向上橫抱。

 

現代的泉州大街小巷,很多公益演出場所,大家都可以欣賞到這項音樂文化的“活化石”。
關鍵詞【曲譜-涼州大遍】
“工乂譜”的傳承與使用

 

不得不說,乍一聽這個名字實在有點一言難盡。所謂“大遍”其實是唐宋大麯用語,每套大麯由十餘遍組成,凡完整演唱各遍的,稱大遍(亦作”大徧”)。
區別于現代音樂通用的簡譜,劇中出現的曲譜《涼州大遍》可以說是珍貴的“工乂譜”古籍,普通人甚至連看都看不懂,更不要說演奏。
在一千年後的泉州,民間依舊延續著“工乂譜”的使用,泉州南音之所以能被評為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經久不衰, 工乂譜功不可沒。
關鍵詞【戲曲祖師雷海青】
唐代清源郡的著名宮廷樂師

 

《夢華錄》第23集介紹到宴會上蕭謂突然開口,表示光聽琵琶顯得單調無趣,還需得有人來助興才行,所以他故意點名皇城司副使顧千帆,讓他與宋引章一同效仿前朝公孫大娘和雷海青,為其父蕭欽言舞劍賀壽。

雷海青又稱田都元帥、相公爺……等,唐代清源郡人士,唐玄宗時期著名宮廷樂師,因為不肯屈服于安祿山而被殘酷殺害。被梨園子弟尊為“戲神”,在泉州民間備受尊崇。
以前,戲曲藝人對田都元帥的信仰,除了在自己的所在地共構廟宇、塑神像、每年神誕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外,有的戲班到某地演出,如其地有相公廟,就要先去祭拜;有的戲班自置神龕,奉祀神像或牌位,演出前先祭拜,並喝些供奉的茶水;有的戲班的開台儀式是請田都元帥出來“踏棚”。總之,以前的戲曲藝人認為只有信仰田都元帥,他們的技藝才能入流,並且能保佑他們每次演出成功。

 

隨著信仰面的擴大和信仰人數的增多,田都元帥又成為地方的保護神—鋪境或村社的境主。據不完全統計,僅泉州市區(現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過去有奉祀田都元帥的宮廟達94座,其中主祀(作為鋪境或村社的境主)占大多數。

再者,有些地方姓雷的畬民也將田都元帥奉之為祖先神。如鯉城區西街的奉聖宮,內祀有田都元帥,附近的雷姓畬民將他作為祖先神來奉祀,從而把奉聖宮當之為祖祠。
飲 食 篇
關鍵詞【飲茶】
泉州人的“喫茶”日常

 

茶可謂是貫穿全劇的存在,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侶,下至商賈紳士、黎民百姓無不以飲茶為時尚。
宋人的飲茶法,跟今人以開水沖泡茶葉的喝法不同。明代《茶譜》記載是:碾茶為末,置於磨令細,以羅羅之,候將如蟹眼,量客眾寡,投數紀匕於巨甌。
唐代韓偓在泉州寫有採茶的詩句“石崖覓芝叟,鄉俗採茶歌”,五代時期安溪的開先縣令詹敦仁有“潑乳浮花滿盞傾,餘香繞齒襲人清……”的品茶詩句。北宋在泉州設置茶鹽院,可見泉州茶業之盛。

 

在泉州,飲茶是極為普遍的生活習慣。許多泉州人晨起第一樁事就是煮水泡茶,這“早茶”不入口,仿佛一整天都提不起勁。
古語“寒夜客來茶當酒”,泉州人習慣了客一進門即泡茶,而且要立刻煮水,重換茶葉。
除了居家備茶,許多泉州人也是茶不離身。閒暇時隨身攜帶幾泡茶,出了門來到落腳的地方,一張茶几,幾條長板凳,一字擺開的茶盞,幾十個茶杯列成方陣,一場茶韻雅集就可以開始了。
關鍵詞【胡椒】
從“舶來香料”到“泉州風味”

 

夢華錄中的場景和劇情處處體現著宋代經濟的繁榮。劇中提到,趙盼兒用廣州榷場商人帶來的胡椒,給顧千帆做了一碗胡辣湯。要知道“胡椒”這一調味料是由東南亞及南亞地區傳至中國的。

△泉州灣宋代海船出土的香料,現藏於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作為宋元時期海上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城市,胡椒、咖喱等跟著商船登岸的“舶來香料”在泉州已經流行了上千年,從最早的奢侈品,到如今的泉州尋常人家的舌尖記憶。

泉州風味,就像是一碗麵線糊,以地道海產下料,末了再撒點胡椒粉,一千年前,阿拉伯商人吆喝著在刺桐港碼頭卸下東南亞胡椒的場景依舊歷歷在目。
生活用品篇
關鍵詞【焚香】
蒲氏篾香

讓品香文化走入尋常百姓家

宋朝以前,焚香也是主要以皇室貴族為主,到了宋朝時,市井中出現香藥鋪淡淡的香氣成為宋朝人生活的一部分。

詩人陸游曾發自內心的感歎“車馳過,香煙如雲,數裡不絕,塵土皆香”。

這一時期還形成了香學的研究,至今留存有洪芻《香譜》、葉廷珪的《名香譜》。

宋元時期,一幅“梯航萬國”的長卷,從泉州“東方第一大港”鋪向大洋,造就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燦爛。經由這條貿易之路,各類異域香料傳入中國。明末清初,永春達埔引進篾香配方與製作工藝並在當地流傳開來,終成今日達埔的制香工藝。

在永春達埔,大街小巷的空氣中處處流動著特有的芬芳,幾乎家家戶戶都掌握了制香的技能。千百年來,這一舶來品不斷煥發新生,既有著中華香文化的傳承和浸淫,又融合了中東阿拉伯蒲氏後裔制香技術,在代代匠人的手中流傳、創新、發揚。

朝著打造百億香文化產業集群的發展目標,“中國香都”迎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機。

關鍵詞【插花】
泉州人的“香花情結”

劇中隨處可見插花元素,從趙氏茶鋪到半遮面,每個茶桌餐桌都放著各式各樣的插花,甚至還有三娘和引章專門的插花鏡頭。
宋朝是中國插花史上非常鼎盛的時期,宋朝之前雖然也有插花藝術,但通常只能在宮廷貴族和佛堂供花中看到,而從宋朝開始插花開始走入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宋朝愛花到極致,每年春天民間還會舉辦插花比賽和隆重的“花朝節”。

泉州人也同樣愛花,每逢初一十五,婦女們都會手捧鮮花穿梭在各個寺廟,她們以花獻佛。

對於插花的運用,還體現在泉州蟳蜅女的頭飾上,她們頭飾俗稱“簪花圍”,頭飾中常用的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等,據傳是南宋時阿拉伯人、泉州提舉市舶司蒲壽庚從西域移植而來,最早種植在其私家別墅“雲麓花園”裡,延續至今,洋溢著異域文化的氣息。由此可見,“簪花圍”帶有宋元時期泉州海洋文化的顯著印記。
關鍵詞【瓷器】
驚豔了世界的“中國白”瓷器

茶碗、茶杯等作為喝茶必備的物件,在中國茶葉的發展中存在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夢華錄》中,女主趙盼兒的點茶技藝以及所收藏的唐至宋朝期間“九色名瓷”讓人驚訝叫絕。其中就有提到“一作白色”也就是白瓷。

 

在白瓷之鄉德化,早在北宋時期,白瓷燒制技藝還處於萌芽階段的德化碗坪侖窯就燒制白瓷,多以碗、碟、盤、杯子之類的日用瓷器為主。
傳承千年的德化白瓷,用一團泥燒出象牙白,從萌芽開始,經過一代代工匠的培育,最終成長為開滿世界的“中國白”之花,讓世人為之傾倒。如今,德化白瓷仍然活躍在國內外,向世界宣傳中國瓷文化。
《夢華錄》展現了
活色生香的大宋市井生活畫卷
讓我們在泉州重遇宋人風雅~
來源:鯉城文投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