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56,576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對於泉州而言,這副對聯不僅訴說著泉州的歷史,也體現著泉州的現實——正是來自社會各界的一代又一代人,傳承泉州文化、保護文化遺產、守護泉州文脈,這才有了這座城市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這一響亮界定,成為中國第56項世界遺產。 泉州申遺成功一周年臨近,讓我們走進守護者和傳承者中間,傾聽他們的付出和故事。 人稱“泉州老李”的李以健,其對泉州文化的熱愛與熟悉,已隨著他連續擔當十一屆古城講解員導師,以及陸續策劃各地專題講解培訓並擔任導師,在泉州文旅界擁有較高的知名度。 在此之外,他還是一茶書房“李家班”班主,“泉州四時好風光”視頻號的博主,重量級訪客來訪泉州的講解接待。並且,不光是以講故事的方式,他也以音樂的方式傳播泉州文化;不光是深挖本地的歷史人文,他也抬腳走出泉州,在更廣袤的大地上尋訪泉州人和泉州文化留下的印記。 “我是泉州文化永遠的愛好者。”訪談中,他對自己這樣定義。 講故事的老李 從線下走到線上 問 大家初識“泉州老李”,大多數還是從講解泉州文化的領域開始。這麼多年,您在講泉州故事這事上是怎麼打開局面的? 李以健(以下簡稱“李”):作為泉州人,我對閩南文化、泉州文化的熱愛幾乎是天生的。經過長久的積澱,從2015年開始,我逐漸以“業餘導遊”身份,為全國各地來泉的高端文化旅行團講述泉州。 2017年,泉州市古城辦、市文旅局聯合舉辦以“愛泉州古城·品文化底蘊”為主題的第一期古城講解員培訓班,我受邀以導師身份加入其中並連任至今,日前剛上了我在第11期培訓的首堂課。五年間,每一屆培訓少則幾十上百人,最多的線上培訓一期有400多人,雖然每期面對的都是新學員,但我對自己的要求是每期授課主題和內容都要有變化,讓自己對學習和傳播泉州文化保持日日新的精進狀態。 面對學員們“聽不過癮,希望更深入系統一些”的要求,我2019年創立“一茶書房”,開設《泉州這些神》《泉州這些人》《泉州這些事》等文化講座培訓和關聯的外出踏勘研學,並以此為基礎形成“李家班”。目前已累計招募5個古城遊學班和2個清源山專題遊學班。 李以健將歷史文化講座與外出研學踏勘結合起來,讓學員們在深入實地中更深瞭解世遺泉州。 互聯網時代,我也認識到可以運用技術和大家的接受習慣,把傳播這事做得更好。因此開設“一茶書房”公眾號和“泉州四時好風光”視頻號,其中視頻已做了600多期,各管道累計觀看超過1億人次。 2019年,李以健和“一茶書房”共同創始人青馬研究視頻拍攝。 許多人在聽我講解泉州後,動員或者跟他們的家人朋友重訪泉州,但更讓我感動的是,一些我的聽眾在他們的城市也開始了探索當地文化的嘗試,生起新的傳承中華文化的星火。 愛音樂的老李 用閩南語做閩南民情表達 問 許多人不知道您還是音樂發燒友,並通過音樂創作傳播泉州文化,請介紹下這方面的情況? 李: 其實相比講解,音樂更像是我的靈魂,可以說我至死都是搖滾青年。借助音樂推廣閩南文化、泉州文化一直是我的念想。2013年,以經紀人身份參與策劃創設“南音雅藝”品牌,以流行樂推廣手段推廣泉州南音和南音傳承人蔡雅藝,首場演出以“千年古城 尋常阡陌”為主題,在西街舊館驛舉行,後來還到廈門、上海、北京等地演出。 同樣是2013年,我開始擔任民謠樂隊“秘密後院”的經紀人,一起對弘一法師的生平、作品、在泉足跡等進行深入瞭解,推出了《神游—李叔同》樂歌小唱集。特別要說的是其中的原創樂曲《兩忘》,這是我帶樂隊走訪小山叢竹、銅佛寺、舍利塔等與弘一法師相關的場所後,樂隊深受感染即興創作的,收到了眾多弘一法師追隨者的喜歡。 2015年,我遇到了“寫歌的書呆子”蘇世洪,開始擔任他的經紀人和製作人。用閩南語做閩南民情表達,在這個共同願望下,目前蘇世洪已推出三張閩南語原創專輯,其中專輯《身在此城中》的主打歌《來去泉州》,在閩南語地區廣泛傳唱。圍繞世遺泉州的主題,我們已創作成形《世遺大泉州》,一歌囊括22個遺產點,希望到時借助音樂力量,讓大家以好聽、好玩、凝練的方式,瞭解世遺泉州及其豐饒文化遺產。 出與返的老李 在文化大視野中尋找泉州位置 問 你一方面對泉州文化很熱愛,同時講課和受訪中又保持著比較文化的原則和觀點,經常提醒大家從文化大視野中去尋找泉州文化的位置。這是不是跟您的經歷有關? 李:我在泉州出生,在朱子文化興盛的建陽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期,青年時返回泉州,這一經歷也在文化上讓我體驗到了“出與返”。考慮到我們泉州人本性中對家鄉文化熾烈的熱情,這種文化理念、觀點和方式上“出與返”的獲得,非常幸運。 “出與返”給我帶來了兩個顯而易見的好處。一是獲取了一種比較文化的視角和方法,在自豪于泉州文化的同時跳脫出來,瞭解與泉州文化並行的區域文化以及整體的中華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在文化大視野中更為準確客觀地去尋找和表述泉州的獨特座標、價值和意義。還有一個是不沉浸於此城的空間,研究在泉州發生的歷史人文,也關注從泉州走出去,如蒲公英一樣把泉州文化帶到中國乃至世界廣袤大地上,用泉州文化內引外聯去影響時代和區域的人們。 李以健帶領學員們外出研學踏勘(黃愛卿 攝) 最近幾年,我開啟了《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次遠行》主題的研學踏勘,從最早聚焦的泉州古城走出去,走到泉州市各地去踏訪文保點;又從泉州走出去,走到福建省內各地市,江西、浙江、廣東、山西等省份,去尋找泉州人在當地的作為和故事。比如泉州人、明代浙江水利僉事黃光升,他在泉州條石疊築的做法上創設魚鱗塘,並應用在錢塘江海塘,也因此在錢塘江北岸的海甯被高築雕像、懷念至今。我希望有一天,能以文本或書籍的形式結集這部分內容,讓大家對泉州文化和背後的文化力量有新的發現。 李以健帶學員們深入實地,更深地瞭解世遺泉州。(黃愛卿 攝) 作者 孫燦芬/文 李以健/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