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曾經有著繁華歷史,也即將被人們淡出視野的古村落,西鄉洋中·上坎村。其鼎盛年間,大量往來寧德縣與古田、屏南的商人財富、貨物聚集在此,是舊時寧古路上東來西往的商旅要道。(作者:阮傳龍)
曾經的繁華市井
遠近聞名的洋中光餅、洋中拌粉、薄荷糖、米粉、線面多源自上坎村,在那時就受到商客們的青睞。「叮鈴鐺!叮鈴鐺!」那時的上坎村從凌晨1點就開始喧囂,直到下午3-4點,叫賣聲,吆喝聲不斷。它也曾商業繁榮,人潮熙攘,五百多年來,為蕉城積澱下了深厚的西鄉文化。
從村東往西,長約500米的上坎村古街與上坎溪平行延伸。在村裡老人的記憶中,那時候街上客棧林立,飲食店、京果店、藥材店招牌繁多,商人們挑著糧食、木材、茶葉等農產品東下寧德縣,交易歸來的,則挑著魚貨、布匹、日用品等,上坎村就是他們東西往來的休憩落腳處。
「這裡有糧站、茶葉站,每天都有大量客人在村裡過夜休息,一家飲食店一天沒有幾百斤大米都不夠客人吃。由於出村後路窄,過去的挑擔趕路人規矩地將擔子挑於同一側,目的是方便往來行人的避讓,他們借助拄杖平衡擔子重量,或換肩挑,或立地歇息,大家都很規矩。」上坎村85歲的薄荷糖第二代傳承人馮求良繪聲繪色地講述著過去這裡的繁華市井。
蕉城區洋中鎮上坎村(原名象坎村)位於蕉城區西部、洋中鎮東側,明代由洋中鎮莒溪村遷來。走過石橋,進入上坎村,行走其間,幽然靜謐之風撲面而來,村子碧水西流,林木颯然,「門迎鳳翅煙霞隱、背倚牛胸風景間」講的便是此般境地。站在街中央,依稀聽到店小二遙遙招呼的熱鬧聲響,古韻猶存的殘垣遺跡更似一雙溫柔手撫平了風塵僕僕而來躁動的心緒。
上坎村康元帥宮
上坎村東面村口的蕉城區文物點康元帥宮是上坎村人的精神領地。其坐西北向東南,由大門、天井、正殿等組成。正殿面闊3間,進深7柱,抬梁穿斗式土木結構,懸山頂,上置藻井,建築高度6.3米。宮內供奉著東嶽大帝麾下的泰山英烈康、溫二大元帥,稱康泰山、溫泰山。在四百餘年的香火飄逸中,不知承載了多少上坎人和往來賈客的祈願。
康、溫元帥是當地(暘晡境)土主。相傳,上坎村原住民為求安祈福、趨邪避瘟,到浙江某地煙請康、溫元帥到村供奉,敬為鎮村之神,香火綿延至今。
上坎村康元帥宮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已被列為明代建築。「康元帥宮為蕉城區目前少有的,基本完整存留下來的明代木構建築,十分珍貴,下一步將按「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繕保護。」蕉城區文化館館長鍾榮富仔細端詳著康元帥宮的一柱一瓦,他介紹道,康元帥宮古樸的建築風格有著典型的明代建築特徵。首先屋瓦面的坡度明顯大於後期建築,這是因為早期西鄉寒冷,屋面多積雪,古人為了減少積雪對建築承重的影響,故將屋瓦面設計成傾斜度更大的人字坡。
其次,整座建築物的高度明顯低於當地清代同類型建築;建築物內部的斗拱碩大簡潔又古樸,除了斗拱外,沒有任何繁縟的木刻裝飾;正殿立柱覆盤式柱礎基本都完整保存下來,更難能可貴的是,大殿依然保存著原始的梭柱(柱子上下兩端收小,中部大)。這些留存下來的建築特徵,與當地明代建築的特徵非常吻合。
正午的陽光透過屋簷,照進這座神聖威嚴的康元帥宮,宮內古樹鳥鳴啾啾,宮外天青雲白。踏出大門回頭望去,只見這座歷經風霜的古建築沐浴陽光中,寧靜美好。
地靈人傑的上坎
悠悠上坎,地靈人傑。馮氏上坎人,古有貢元、貢生、文庠、武庠之英傑,近代有美國維奇托州大學、美國尤金州大學、美國哈佛大學、中科院教授、清華大學等英才。民國時期,將畢生奉獻於教育事業的馮邦彥先生便來自上坎。
馮邦彥故居依山傍水,由土牆、青石、黛瓦營建而成,保存較為完整。「和氣致祥」的門匾依然鑲嵌在大門上,精雕細刻的垂花柱、雀替、灰塑依舊散發著古香古色的藝術韻味。整座建築凝聚了人氣、生氣、和氣、秀氣、煙火氣與讀書登第的書香意氣。
1909年,馮邦彥出生於寧德縣洋中上坎村,1929年上海大學畢業後,留美獲美國維奇托州大學碩士學位。1942年,馮邦彥前往蘇北解放區的江淮大學任教,為發展解放區的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國共合作時期,馮邦彥回到福建為我省教育領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先後任福建省教育廳教育科科長、福建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1972年退休。改革開放後,馮邦彥還積極主動參加了有關英美教育資料的翻譯工作,編譯文章20餘篇,撰寫資料數十萬字,為繁榮教育貢獻著餘熱。
2011年,其三子馮平平是這樣評價父親的,「促經濟放眼世界 求真理無畏探索 重教育百年樹人 興文化造福千秋」。馮邦彥畢生獻身於教育事業、忠於教師職守,關心培養年輕一代,不僅為福建培養了大批教育工作者,其後代更是在美國哈佛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學府發光發熱。
上坎村古窯遺址
在上坎村的西面,有一座古窯遺址,這是上坎村舊時生產生活的標誌之一。與元帥宮一般,該古窯被完好保存了下來。走進窯內,窯頂的通風口為這座被燒得黝黑的窯洞帶來一束耀眼的光芒,窯壁上還遺留著燒製的瓦片。
村裡人說,因村莊周圍良田沃土,為制窯提供了先決條件。古窯由這裡的祖輩留下,過去,他們辛勤燒製的磚瓦、陶器可供周邊地區建築房屋及生活所需。人間百年,這座斑駁的古窯看著上坎青山秀麗,溪水清淼,看著上坎人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
在上坎村成片稻田綠波裡,經過的夏風也多了幾分綿柔。流水潺潺,碧水回音,至東向西的溪水在上坎村稍作迂迴後向前流匯去。石橋上長者漫步,橋下游魚穿梭,一派怡適優雅的田園風光在這座古村的一年四季中延續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