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中國看泉州】民俗活動不停歇!天后宮吸引眾多文物專家及遊客

靠海吃海的泉州人,生活是風平浪靜與狂風大浪並存的,海神媽祖娘娘則是他們在大海中無畏拼搏最重要的信仰。地處泉州古城南端的天后宮是番商入城的第一站,也是出海貿易的首發站,是祭祀泉州海神媽祖的廟宇,也是世界範圍媽祖信仰的重要傳播中心。走訪天后宮,能夠感受它的歷史底蘊和新貌變化。
01
加強安防工作
開展線上“乞龜”
跨過山門,廣場內有不少遊客正在參觀。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所副所長劉育民介紹,這一年來,到訪天后宮除了信眾外,還有省內外文物專家以及眾多慕名而來的遊客。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所依舊是扎實做好天后宮、德濟門遺址兩處遺產點的日常管理、安全保衛、衛生保潔和綠化養護等工作。在對文物保護上,聘請專職保安,整合現有幹部職工隊伍,健全全天候巡查制度。
“摸到頭,起大樓;摸到嘴,大富貴;摸到身,大翻身;摸到尾,有頭又有尾……”伴隨著這曲生動的童謠,春節期間最有趣的民俗文化活動便開始了。
“乞龜”是閩台兩地一項古老而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天后宮每年春節前夕都會將一袋袋“平安米”堆疊成“大米龜”,並於正月十五舉辦“乞龜”點睛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2022年泉澎“乞龜”活動採取“線上為主,線下為輔”的形式舉辦。線下,泉州天后宮依舊擺放一隻大米龜,而線上“乞龜”活動不僅也能摸米龜、與米龜進行AR合照、宮燈祈福,更有趣的是還可以來一場線上體驗探秘天后宮。
02
培育講解員
講好“世遺”故事
讓普通市民融入古城,用市民的好聲音講好泉州古城好故事。2017年泉州組建首批泉州市古城講解員隊伍,古城講解員培訓就此拉開帷幕。幾年下來,古城講解員的隊伍越來越龐大,為世遺泉州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鯉城區文保中心副主任林志福介紹,為講好世遺故事,鯉城區將古城講解員納入人才培育計劃,第一期已經篩選出20名優秀人才,目前正在培養第二期人才,與第一期相比,這一批講解員不僅要會中文講解,還須會英文。
吳麗真是漳州人,2003年6月從福建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畢業後,她成為泉州七中的一名地理老師。校園與天后宮和德濟門遺址鄰近,加上自己喜歡自然地理和泉州古城文化。上課之余,吳麗真會到天后宮和德濟門遺址逛一逛,感受這裡的海神文化、建築文化等。去年古城講解員招募,吳麗真報名參加培訓後正式入選。
“以前我只是把它當成景點,和大多數遊客一樣,逛一下,看一下,瞭解並不深。當我成為一名公益講解員,我發現,泉州古城、泉州世遺點如天后宮和德濟門遺址,它們的歷史文化是那麼深厚。”吳麗真說,今年元旦至今,單單天后宮和德濟門遺址,她就講解了10多場,接待的遊客有大學教授、普通遊客,也有泉州本地研學活動的學生等。當聽到遊客因自己的講解而讚歎“原來天后宮和德濟門遺址這麼有內涵”,吳麗真感到很欣慰。
達人訪世遺
尋找世遺泉州海神文化
在泉州迎接世遺城市一周年的前幾天,《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圖片總監王彤來到泉州,為雜誌今年10月份的海島專題而來。“泉州,是全國地級市里我最喜歡的城市,不是之一,是第一。”王彤說,海島專題的內容有海神文化,而海神文化離不開泉州天后宮。

王彤說泉州是自己最喜歡的地級市,沒有之一。
這不是王彤第一次到泉州,在他印象中至少來泉州5次了。第一次是20世紀80年代,到的是泉州的晉江和石獅,感受到改革開放春風吹拂下泉州的朝氣與熱情。“最初來泉州,我對古城沒太在意,但是我喜歡這座城市,喜歡它的開放包容、它的堅持自我、喜歡泉州人的自信,而這自信是這座城市千年沉澱的歷史文化所造就的。”王彤說,隨著對泉州的瞭解,他驚歎泉州保存著大量珍貴的歷史遺跡,如阿拉伯風格的清淨寺與閩南建築特色的關帝廟比鄰而居;開元寺裡大量的印度教石構件,東西塔上雕刻的孫悟空那麼靈活靈現……這座低調的城市在千年前有個響亮世界的名字——東方第一大港。
王彤說,泉州海島資源非常豐富,海島涉及的民間文化活動眾多,海神是其中一種,這是沿海城市特別重要的民間信仰文化。天后宮留給後人的除了媽祖信仰外,還有它古老的建築美學等內容。泉州一度為中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媽祖信仰經由泉州向世界各地廣泛傳播。這就是泉州天后宮與其他海神廟宇最大的不同,它是座講歷史的海神廟,見證宋元時期的泉州是世界商貿中心,見證了泉州與世界各地文化交融。
不管是因工作而來泉州,還是獨自悠遊泉州,泉州給王彤留下的印象都是美好的,他也越發愛這座城市。近幾年,泉州古城的提升修繕讓他深有體會。“我走過很多城市,不少地方的古城是博物館化,而泉州是活的,生活化,看著讓人特別喜歡。有設計但並不刻意,看著特別舒服。”王彤說,穿行在泉州古城大街小巷中,街巷裡的一磚一瓦、一花一樹,或是街邊的一碗麵線糊,都能將人帶到過去。
作者 陳小芬 莊麗祥 文/圖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