躋身萬億GDP城市行列,形成九大千億產業集群,獲批國家創新型城市,“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十年答卷,日新月異、氣象萬千。日前,泉州市統計局發佈泉州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分析數據。讓我們回顧這份不凡的成績單,從一個個翔實數據中,觸摸城市發展脈搏,汲取前行力量,全力建設“海絲名城、智造強市、品質泉州”,踔厲奮發向未來。
GDP是一座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過去十年,泉州愛拼敢贏,傳承弘揚“晉江經驗”,心無旁騖做實業,躋身“GDP萬億城市”行列,實現歷史性突破,也讓人民獲得“更滿意的收入”。
GDP從2012年的4813.95億元(人民幣,下同),增加至2021年的11304.17億元,其中,2020年一舉突破萬億元。人均GDP達高收入經濟體水準。2021年,泉州市人均GDP128165元,是全國的1.58倍。按年平均匯率折算,全市人均GDP達1.99萬美元,這大幅高於世界銀行最新收入分組標準高收入經濟體的水準——1.27萬美元。
城市實力提升,人人是建設者,人人也是受益者。2021年,泉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331元,是全國的1.3倍、全省的1.1倍。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29119元,增加至2021年的5501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1808元增加至25911元;城鄉收入比由2012年的2.5縮小到2.1。
有錢花,才能“敢花錢”。泉州市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由2012年的20053元,增至2021年的33321元,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則由8484元增至19564元。2021年末,全市城鎮和農村每百戶居民家庭擁有家用汽車38.6輛和31.9輛,比2012年末分別增加7.7輛和21.6輛。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泉州不斷壯大產業規模,優化三次產業結構佈局,並整合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培育拓展新興產業,不斷創新驅動、轉型升級,不斷提升發展質量效益。
結構上,泉州持續深化“第三產業發展年”活動,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3.1∶61.9∶35.0,調整為2021年的2.1∶56.9∶41.0。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自2015年起超過第二產業。
規模上,2021年泉州市工業增加值達5758.60億元,占GDP比重50.9%;全市產值億元以上工業企業3066家,比2012年增加1364家,形成九大千億產業集群。
佈局上,通過數字、科技、鏈條和生態等多種賦能,加快數字化轉型,推動“泉州製造”走向“泉州智造”。半導體產業加快成形成勢,泉州芯穀獲批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全市超五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參與數字化改造。
投入上,財政科學技術支出由2012年的7.34億元,提高至2021年的17.50億元。
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泉州努力趕好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力,活力動能不斷釋放。
2013—2021年,泉州市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9.4%。從主要投向看,工業投資年均增長10.1%,基礎設施投資年均增長8.9%。投資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投資主導地位穩固,民間投資成為投資的主體,工業技術改造投資比重提升。
消費需求持續釋放,消費結構不斷優化。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819.72億元,比2012年增長1.6倍,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
外貿規模再上新臺階。泉州市進出口總額由2012年的1583.8億元(按2012年年平均匯率換算),增至2021年的2616.5億元。其中,出口由2012年的780.8億元(按2012年年平均匯率換算),增至2021年的2035.5億元,首次超過2000億元。
民營經濟是泉州的最大特色和優勢。暢通金融活水服務實體經濟,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減負”,泉州多措並舉、卓有成效。
2012年,泉州獲批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金改區成效不斷顯現。“無間貸”、建立中小微企業信用信息交換共享平臺、設立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共擔資金、民間借貸登記備案等一批創新舉措在全國、全省推行。
存貸款規模持續擴大。2021年末,泉州市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8918.96億元,比2012年末增長139.5%;2022年2月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突破萬億元。
2012年,泉州市獲批省級民營經濟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14年,獲批全國民營經濟綜合改革試點地區;2021年,成為全國首批“民營經濟示範城市”創建城市。
惠安稅務局依託數字技術推出“八閩辦稅碼”,企業亮碼辦事,便捷高效。
營商環境不斷提升,新生市場主體不斷湧現。泉州建成市級政務數據彙聚共享平臺,“一趟不用跑”事項比例達90%。2021年末,全市市場主體總數達127.49萬家,比2014年末增加88.7萬家。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這十年,泉州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在城市打造生態連綿帶,在鄉村建設清新流域,有力促進人水和諧共生。
泉州市本級和10個縣(市、區)先後建成國家生態市、縣、區並獲命名,已建成111個國家級生態鄉鎮、1659個市級以上生態村。2021年,全市各城市、縣城環境空氣質量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扎實為民建城,泉州加快做大做強中心城區、做實做優次中心組團、做精做美小城鎮,環灣建成區面積從2012年的176平方公里,拓展到2021年的243平方公里。東海、城東、橋南片區發展日益成熟,北峰豐州組團加快發展。
通過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泉州市所有村莊無害化戶廁普及率超99%。入選全國“四好農村路”建設市域突出單位,打造了2個全國和5個省級示範縣。2012年以來,全市農村公路新增通車里程3406公里,基本實現所有鄉鎮通達三級以上公路,半小時內可上高速。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這十年,泉州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用心用情用力把民生工程推進到老百姓心坎上。
就業,2012—2021年,泉州市城鎮累計新增就業人員134.24萬人。2012年以來,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在2.3%以內。實施全民參保計劃,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失業等保險實現應保盡保,城鄉低保標準實現一體化。
脫貧,2017年底,提前三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達到退出標準;2018年底,提前兩年實現18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摘帽退出;2020年底,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教育,2021年末,泉州市共有幼兒園1694所、小學1305所、普通高中331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32所。2021年,幼兒園專任教師2.67萬人,是2012年的2倍;義務教育中小學專任教師8.33萬人,是2012年的1.4倍。
文化,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目前,泉州市正致力打造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範城市。開展國家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啟動古城整治提升工程,開展2條歷史文化街區和10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全面開展中山路中段及29條街巷風貌綜合整治提升。成功舉辦“世界閩南文化節”“亞洲藝術節”“海絲國際藝術節”等重大活動,讓常態化的傳統文化體驗、家門口的多元文化展示,成為泉州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泉州將健身步道與公園、綠地、山地等有機結合,有效拓展市民戶外活動空間
體育,2020年末,泉州市共有體育場地23135個,比2013年末增加10863個;體育場地面積1950.51萬平方米,比2013年末增加369.7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22平方米,比2013年末增加0.81平方米。2021年,全市新建20座足球場、80座口袋健身公園、12座全民健身驛站、8座多功能運動場和2座智慧體育公園。
醫療,泉州市醫療機構編制床位由2012年的2.57萬張,增至2021年的4.29萬張。抓優質資源擴容,市一院城東院區二期、市中醫院新院區、福醫大附屬二院東海院區等相繼投用,上海六院福建醫院列入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試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