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詩人博爾赫斯曾說:「如果有天堂,那裡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地處京城鬧市的椿樹書苑大概就非常符合博爾赫斯的想像。仲夏的清晨,在這座古香古色的四合院中,您可手捧一本佳作,感受心靈的震撼。
這是一個標準的老北京二進四合院,坐落在騾馬市大街9號,佔地面積365平方米,始建於民國初年。1914年至1926年,著名報人林白水先生曾棲居此地。林白水是民國三大記者之一,曾創辦《公言報》《社會日報》等多份報刊。
而今,這座古樸院落經過整修重建,重煥生機。椿樹街道按照古建文物活化利用的標準,把這個記錄了歷史滄桑的地方,拓展成首個「社區圖書館加博物館」的市民文化活動空間。這既是一種緬懷,也是一種傳承。
拾階而上,輕輕推開朱紅色的院門,步入庭院廊道,映入眼簾的是朱紅色樑柱和朱紅墨綠相間的門窗,青磚黛瓦、畫棟雕樑。環顧整個庭院建築,莊重的傳統色調、精湛的傳統工藝,整體佈局和每個細節都體現出中式建築的深幽意蘊和大氣端莊。古風古色的庭院裡,金桔垂掛,竹影婆娑,蝶飛蟲鳴天籟之聲不絕於耳。
椿樹書苑整體佈置簡潔大方,各個閱讀區功能明確,一花一木的設置都頗為用心,古香古色的燈具,生機盎然的綠植,讓人不禁想要徜徉在書籍的海洋中,靜靜地感受閱讀的魅力。椿樹書苑目前約有一萬五千餘本藏書,涉及5大部類、22個基本大類。作為椿樹街道公共圖書館、特色閱讀空間和林白水紀念館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載體,椿樹書苑堅持「科學管理、全民參與」的理念,搭建文化資源共享和文化活動舉辦的多功能平台,輻射轄區居民,形成共建、共享型文化空間。(高雨蘇/文 于志強/攝)
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評選揭曉
西單更新場等兩項目評為「最佳實踐」
城市更新關乎北京發展,也與市民美好生活息息相關。日前,首屆北京城市更新論壇暨城市更新聯盟成立儀式在首鋼園區舉辦。在「首屆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評選活動」中,16個項目被評選為城市更新「最佳實踐」,其中西城區2個項目入選城市更新「最佳實踐」,分別是西單文化廣場升級改造(西單更新場)項目、菜市口西片老城保護和城市更新項目。18個項目被評選為城市更新「優秀案例」,其中西城區4個項目入選城市更新「優秀案例」,分別是楊梅竹斜街環境更新及公共空間營造項目;首創新大都園區項目;新動力金融科技中心改造提升項目;月壇街道真武廟五里3號院項目。
首屆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評選活動申報項目超過80%位於中心城區與城市副中心地區。入選項目聚焦科技創新和文化發展功能建設、聚焦民生改善、聚焦創新商業模式,更加突出街區統籌、注重城市設計,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更新、鼓勵公眾多元參與,探索建管並重的長效機制。可以看到,這其中既有成為「網紅打卡地」的商業街區和歷史文化街區,又有市民身邊的老舊小區和小微空間。北京的城市更新不搞成片的大拆大建,而是堅持「小規模、漸進式、可持續」。
如何更好地調動社會資本積極性?如何帶動更多市民廣泛參與?不妨從這些最佳實踐和優秀案例中尋找探索的方向。比如西單文化廣場站上了「更新」前沿,其古都風貌現代功能兼具。位於西單路口東北角的西單文化廣場,曾經是許多年輕人的休閒購物必選之地。2018年,西單文化廣場周邊豎起圍擋,啟動升級改造,這是自1998年建成以來最大規模的「手術」。2021年春,由華潤置地打造、華潤萬象生活運營的「西單更新場」,以全新形象重新亮相,構建起嶄新的潮流地標。
在北京功能核心區,該如何平衡新與舊、兼具古都風貌與現代功能?西單更新場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地面廣場打破綠地公園與商業賣場的邊界,24小時免費開放;下沉區域,超過20家首店和全新概念店及潮流品牌聚集,重塑核心區的時尚活力;場內場外,論壇、展覽、秀場、外景地等新業態輪番登場,吸引各路客群。廣場建築弱化了商業特徵,整體呈現古樸的灰色調,更像是一座博物館。豐富、包容、復合性業態的更新定位,體現在場內入駐品牌的區域差異化。更新場還通過與北京服裝院校的合作,孵化原創設計師和國潮作品。「更(geng)新是對歷史的回應,更(geng)新是對未來的期待。」項目運營方華潤置地相關負責人介紹,基於對場地的理解和對客群的定位,項目攜手中央美術學院教師、設計師劉治治共同打造新商業體,希望這裡成為一個有活力、有多種可能性的場所,繼續站在「更新」的前沿。
「在什剎海遇見梅蘭芳」舉辦
古建築中「沉浸式」體驗國粹藝術
專業京劇演員邊演邊講,立體呈現京劇的前世今生;現場觀眾試穿戲服,帶來別具一格的沉浸式國粹體驗……近日,作為西城區「會館有戲」系列活動之一——2022年「在什剎海遇見梅蘭芳」主題文化活動在位於煙袋斜街的廣福觀拉開帷幕,一場國粹藝術表演在古建築中隆重上演。
活動中,優秀青年花臉演員劉振現場為觀眾進行專業導賞,通過生動的講解,讓大家不僅對《天女散花》《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梅蘭芳先生的經典劇目有了更深入的瞭解,還對京劇的裝扮、聲腔、身段等專業知識有了直觀的認識。興之所至,劉振還邀請台下觀眾一起互動,喊兩聲京腔、亮一式身段,體驗一下戲服的試穿。一位喜愛梅蘭芳的觀眾說:「在文物古建築中賞京劇、聊人生、談理想,真是全新的體驗。這種方式讓國粹不再遙遠,餘韻猶在耳邊,希望以近距離、沉浸式的全新體驗方式,吸引年輕人一起來感受京劇的魅力。」
什剎海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推進文物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將國粹的傳承與傳播創新融合,切實用好文物資源,釋放文化驅動力,以親民之姿將舞台拉回生活,以惠民之態讓高雅深入人心,將文化資源進行創新提升,賦予了全新的時代生命力,讓優秀資源「活起來」。
接下來,什剎海街道繼續開展「在什剎海遇見梅蘭芳」系列文化活動,活動內容包括京劇講座、「梅遇後海」京劇演出和「此刻愛上京劇」分享體驗等活動。什剎海街道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深入挖掘什剎海地區歷史文化資源,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文化精品走進群眾生活。(楊二麗/文 姚淑元/攝)
以德待客 白塔寺藥店擦亮金字招牌
「聽老師講的課很有收穫,得空時回聽回看也很方便。」在白塔寺藥店微信服務群裡,執業藥師利用休息時間進行的公益健康講課,得到了居民的認可。居民的健康咨詢、用藥提示等問題在群裡也能得到執業藥師的積極回應,這是藥店以德待客的服務延伸。
「老字號」白塔寺藥店因緊鄰妙應寺白塔而得名,始建於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以經營中藥飲片、參茸滋補品為特色。「醫藥行業的產品質量關係百姓安危,白塔寺藥店將藥品質量視為企業的生命線。」白塔寺藥店相關負責人介紹,藥店在經營活動中認真推行GSP認證標準,強化管理,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工作程序和規章制度,強化監督機制。通過進貨、驗收入庫、保管養護、出庫覆核和計量、價格、藥學服務等多個環節體現質量第一的原則。1997年成為京城首批GSP達標企業,並於2003年至2014年順利通過GSP認證。
白塔寺藥店150年來秉承「以德經商,以德待客」的經營理念。藥店始終將「對消費者負責」當作經營落腳點,突出誠信經營特色。「藥材地道、品質上乘、炮製精細、調劑規範」是白塔寺藥店經營中藥飲片的行為與準則。「藥店有不少忠實老客,有的每週都堅持線上下單買中藥飲片,我們以24小時營業與市內包郵的服務回饋居民。」該負責人說,藥店在炮製過程中,嚴把每一道工序。同時憑借專業技術人員熱情周到的服務,細心規範的調劑,將中藥飲片送到患者手中,贏得了眾多消費者的信賴和好評。
為了突出服務的專業性,白塔寺藥店重視員工的專業素質。店內現有員工中,執業藥師、從業藥師、藥師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占比80%。在藥店持續推進的公益社群服務中,執業藥師進社區進學校,坐鎮線上,為周邊居民提供過整理藥箱、中藥DIY、金牌小藥師等活動,引導孩子瞭解傳統中醫藥文化,關心關愛老年群體,傾聽用戶呼聲對接需求,持續拓展服務覆蓋面,擦亮百年老店誠信經營的金字招牌,藥店先後獲得過多項榮譽。立身阜內大街,白塔寺藥店懸掛著的「貨真價實」匾額,既宣揚著誠信精神,也彰顯著老字號得以長盛不衰、聲名遠揚的奧秘。(宋紅英文/攝)
前門旅遊集散中心外遷
運行了18年後,前門旅遊集散中心正式完成外遷,中心旅遊集散功能將由六里橋、四惠等長途客運站承接。目前從兩座客運站開行發往八達嶺等景區的11條旅遊客運班線已獲批准。
前門旅遊集散中心拆除工作日前順利完成。在前門大街,原來位於正陽門箭樓下的旅遊集散中心售票亭、顯示大屏、候車長椅、遮陽棚等設施均已拆除,地面整潔平整,原本停放在箭樓南側的旅遊客運車輛已全部撤離,道路恢復正常功能。整個「月亮灣」地區的景觀完整大氣,彰顯出古都風貌,體現了中軸線風采。
當年設立前門旅遊集散中心,主要是為來京遊客前往八達嶺等地區遊覽提供旅遊交通服務。前門旅遊集散中心遷出後,其旅遊集散功能將由六里橋客運站、四惠客運站承接。目前從兩座客運站開行發往八達嶺、慕田峪長城、環球度假區、雁棲湖、紅螺寺、青龍峽等景區的11條旅遊客運班線已獲批准。地鐵8號線全線貫通,遊客在前門站乘坐8號線向北可直達南鑼鼓巷、什剎海、奧體公園等熱門景點,向南可到達天橋、天壇公園、永定門公園等景點。
下一步,北京將根據遊客需求,利用核心區外圍交通樞紐,開通更多旅遊客運班線,滿足遊客旅遊交通需求。(孫宏陽)
北方昆曲劇院 創排《曹雪芹》跨界融合求創
薪火相傳昆韻揚,65芳華譜新章。《玉簪記》跌宕起伏的傳奇愛情故事,近日在梅蘭芳大劇院上演,為期7天的「北方昆曲劇院65芳華經典劇目展演」落下帷幕。與此同時,昆劇《曹雪芹》正式建組,北昆在建院65週年之際,將該劇打造成為昆曲與舞蹈跨界融合的精品力作。
經典好戲連演七天賀院慶
1957年,北方昆曲劇院成立,有著600年輝煌歷史的藝術瑰寶昆曲在北京「落地生根」。自建院以來,劇院彙集了一批傑出的昆曲表演藝術家,其中包括以韓世昌、白雲生、侯永奎、馬祥麟、侯玉山等為代表的昆曲表演大師,以及李淑君、洪雪飛、蔡瑤銑、侯少奎等老一代昆曲名家,他們作為奠基人,以豐厚的藝術積澱為劇院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此次「北方昆曲劇院65芳華經典劇目展演」以兩場獨具北昆特色的經典折子戲、一場經典唱段演唱會、北昆代表劇目《紅樓夢》(上下本)以及經典傳統劇目《牡丹亭》《玉簪記》,生動展示了北昆近年來在傳承創新及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豐碩成果。
受《只此青綠》啟發排《曹雪芹》
近日,昆劇《曹雪芹》召開建組會,這是對北昆代表劇目《紅樓夢》的完善和延續,更是一次全新的創作和突破。
昆劇《曹雪芹》通過描寫曹雪芹後半生在北京西山的生活經歷,表現這位具有人性光輝的曠世奇才。導演吳蓓透露,昆劇《曹雪芹》不同於傳統的昆曲作品,是昆曲與舞蹈的跨界與融合,既要體現出昆曲本體的藝術魅力,又要追求唯美和創新,將傳統、現代與時尚相結合,並巧妙引用「戲中戲」的表現手法,力爭呈現出一部生活情趣濃郁、人物塑造飽滿、人文思想深刻的藝術作品。
院長楊鳳一表示,這次之所以想到在昆曲中融入民族舞蹈的元素,也是受到了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啟發,希望能將昆劇《曹雪芹》打造成一部有視覺衝擊力、令觀眾印象深刻的作品。昆劇《曹雪芹》將於10月中下旬與觀眾見面。
線上線下推廣昆曲不止步
這兩年受疫情影響,北昆的演出減少了,但劇院開啟「線上+線下」的演出模式,進社區、進校園,辦昆曲專題講座、昆曲藝術賞析、昆曲戲迷培訓、昆曲夏令營等一系列昆曲普及活動,讓更多人瞭解到昆曲藝術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楊鳳一表示,北昆在7月對其經典曲目《牡丹亭》進行多視角、多方位的線上直播,用全新的數字技術傳播傳統藝術之美。
與此同時,備受戲迷關注的北昆國際文化藝術中心也正在建設之中。這裡將為北京增加一大四小共五個劇場,在藝術生產和劇場演出外,還將開拓藝術培訓、文化交流等項目,成為北京的又一個文化新地標。(李俐)
老字號追隨節氣奉上時令佳餚
民間食俗隨節令而變,入夏,西城老字號也跟隨著節氣,為周邊居民奉上時令佳餚。
夏至 備足「夏至麵」
夏至,西城老字號備足「夏至麵」,有道是「冬至餃子夏至麵」,老字號通過社群與線上渠道拓展個性化服務內容,招呼街坊們品一品美味的「夏至麵」。「外賣麵食的口感很重要,門店對麵條與配料的加工時長和裝備均制定了嚴格的要求。」新川麵館連鎖店經理朱崇濤說,「像黃瓜絲、醬肉,要讓居民在家能吃上和堂食一樣的味道,大廚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加工並裝備好。」朱崇濤說,每逢夏至前後,新川麵館外賣銷量能佔到六七成左右,今年外賣占比更多。
峨嵋酒家連鎖店總經理張玉明介紹,門店今年開啟個性化訂製服務,像增加料汁包、配料等要求,工作人員在微信群、線上平台或電話中提前對接居民需求。「從煮麵到晾涼,再到裝盒配送,我們將加工時長精細化後與居民溝通好領取或配送時間,就想將口味、口感最佳的峨嵋涼麵送到居民手邊。」
在杏園刀削麵館,除了小燉肉刀削麵,還備足了糖醋裡脊、過油肉等「麵食伴侶」;烤肉宛的雞絲涼麵、曲園酒樓的酸豆角米粉和皮蛋麵、護國寺小吃阜成門店的羊肉燴麵等紛紛登場。延吉餐廳是北京華天集團旗下的「麵條大戶」,延吉冷麵曾創下「一年銷售近百萬碗」的佳績。「去年夏天延吉冷麵平均每天賣出近4000碗,今年夏至當天銷量增加兩三成。」華天延吉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小暑 黃鱔肥美嘗「鮮」
小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之一,解暑清熱的消費需求增加。黃鱔在小暑前後是最為肥美時節,西城老字號精挑細選,通過炒、燜等烹飪技法突出菜品的鮮美。
在新街口同春園飯店,正在就餐的陳大爺說「鱔糊」是他每年小暑前後都掛念的招牌美食,「但鱔魚處理不好會有土腥味兒,同春園的鱔糊沒腥味很鮮美。」同春園飯店第三代技藝傳承人、行政總廚王鴻慶介紹,為了突出鱔魚的鮮美,加工要經過鹽搓表皮、麵粉擦洗、蔥姜醃製三個步驟。每條鱔魚,部位不同,肉的口感也不同。每條鱔魚背部的肉只有一條,腹肉有兩條,但背肉鮮嫩緊實,比腹肉口感更好。
小暑前後民間有「黃鱔賽人參」的食俗,說的是小暑濕熱出汗多,以鱔魚補充體力很適合。在西單商圈的曲園酒樓,7月以來,每天早上六點鮮活的鱔魚一到店,大廚們就開始忙活。「這道黑椒熗鱔魚背突出一個『鮮』字,不僅要用鱔魚最為肥嫩的部位,還講究要吃當天宰殺的鮮鱔,才能保證現做鮮吃。」酒樓經理介紹。
聚德華天相關負責人介紹,響油鱔糊是不少老字號的招牌菜品,過去講究上桌淋油,油脂香味濃郁,也助興,現在基本上是淋好了油再上桌。玉華台的「全鱔席」做足了鱔魚文章,從涼菜、炸菜、炒菜到湯羹一應俱全。
頭伏餃子 兼顧養生與美味
頭伏餃子的食俗,順應傳統時令節氣的特點,也承載著飲食養生的內容,西城老字號從餡到皮,兼顧養生與美味、營養與顏值。
聚德華天旗下圓夢水餃的餡料源於北京圓夢燒餅,清脆的馬蹄和醬香味肉餡經過大廚的精心調配,特點十足。烤肉季五彩餃子以火龍果、蔬菜汁等原料為餃子皮調色,顏值高,吸引年輕食客拍照打卡。烤肉季經理魯建偉介紹,「五彩水餃吸引了年輕客群,今年推出了五彩餃子皮兒+餡料的外賣裝。」
北京華天旗下老字號門店推出多重口味的入伏餃子,突出清爽鮮美特點。慶豐包子鋪的三鮮菌菇水餃創新性地使用南瓜和麵,兼顧美味與健康;同春園推出豬肉茴香、薺菜豬肉、胡蘿蔔三種餡餃子,同和居的經典豬肉大蔥和豬肉三鮮水餃,滿足不同口味需求。
除了餃子,頭伏美食圈中以消暑補充體力流失為主,像鴻賓樓的羊肉西葫蘆鍋貼、護國寺小吃裕桃園店的牛肉、蝦肉鍋貼等,都在頭伏全天供應。(宋紅英/文 聞昭/攝)
動物園喜添201隻小萌寶
悠悠夏日,北京動物園一大群剛剛出生或此前出生尚未與遊客見面的新生小動物陸續亮相,萌力「爆表」,一舉一動充滿著自然界的「童趣」。
在金絲猴館,一看有人過來,川金絲猴爸爸球球立即警惕起來,飛身一躍,衝到籠網前,擋在妻子和孩子前面。猴媽媽洋洋則是緊緊摟著小猴一刻也不肯鬆手。「爸爸和媽媽太愛護寶寶了,小猴生下來之後,他們便一直抱在懷裡。」飼養員王海春笑著說,小川金絲猴的健康狀況良好,媽媽的奶水也很足。當天,她準備了一大盆飼料,有玉米、胡蘿蔔、油菜、香蕉、哈密瓜……品種多樣,營養均衡,「要給猴媽媽補充足夠的營養,才有更好的奶水哺育小猴。」金絲猴和大熊貓一樣,都是國寶級珍稀動物。這次金絲猴館喜添新丁,飼養員們都非常興奮。
黑麂也是特有珍稀動物,為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北京動物園擁有目前人工圈養較大的黑麂種群,每年都有黑麂寶寶降生。剛出生的一隻小黑麂一副呆萌的樣子,跟在媽媽身後,像個「跟屁蟲」。
這裡還有一種會「輕功」的北山羊——即使在懸崖峭壁,也能如履平地。在鹿苑內,北山羊寶寶毛色薑黃,還沒有長角,未來每長一歲,雄羊的角就會增加一條可以辨別年齡的「年輪」。剛剛滿月的小北山羊已經展現出跳躍的天賦,在山石上攀登蹦跳十分活潑。
還有一些動物是去年出生的,這幾天才跟遊客見面。比如在獅虎山,非洲獅球球和溜溜去年12月喜得二胎,還是一對龍鳳胎!「兩小隻」從小就展現出「奶凶奶凶」的氣質,長大後肯定是一派王者風範。
黑猩猩成成在媽媽的守護下也來到了室外運動場。「雙胞胎」黑熊、棕熊寶寶可謂是名副其實的「熊孩子」,登梯爬高十分圈粉……
「每年六七月份,北京動物園裡都會誕生很多小寶寶,今年格外熱鬧,上半年已新生43種、201隻小動物。我們努力為它們營造群體生活環境,減少人工干預,盡量讓新晉『奶爸奶媽』親自帶娃,培養親子關係,提高生存能力。」北京動物園動物業務科科長賈婷說。(代麗麗)
「探訪課堂」 帶您雲遊京城
2022北京印跡—文化探訪路「北京城市探訪課堂」第一站近日上線,帶網友走進宣西法源寺片區胡同街巷,尋找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印跡。
「現在我們站的位置就是今天文化探訪路的起點,西磚胡同的北頭。」在北京市規自委地名與地理信息管理處郭健的帶領下,探訪宣西—法源寺的歷史文化之旅正式開始。沿著西磚胡同一路向東,會經過8號院的社區會客廳、多處共生院以及19號院的咖啡廳與微花園。2019年,菜西片區成為北京首例申請式退租試點,通過申請式退租、申請式改善、共生院落建造等,實現了片區的有機更新。西磚胡同19號院的螢火蟲咖啡廳磚著店,如今已成為小有名氣的「網紅打卡店」,街頭轉角處的微花園更是胡同裡的「世外桃源」。
「北京印跡」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的公眾宣傳平台,從2019年開始,「北京印跡—文化探訪路」就帶領市民探訪城市空間、探索歷史文化,提供沉浸式特色體驗。今年規劃推出了8個系列板塊的北京文化探訪路線,包括中軸線系列、歷史街巷系列、京城古跡系列等。同時推出「北京城市探訪課堂」,包括西磚胡同、新首鋼園區、鐘鼓樓/萬寧橋等站點。網友可通過「北京印跡」微信公眾號和官方網站查看相關內容,在行走中尋跡歷史。(陳雪檸)
「京劇發祥地」LOGO徵集
西城區日前以「京劇發祥地」歷史文化為底蘊,就「京劇發祥地」品牌logo面向社會進行公開徵集活動。
京劇是戲劇寶庫中最有藝術魅力、歷史最悠久的劇種之一,自1790年徽班進京以來,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京劇與西城有著不解之緣。歷史上,這裡戲台聚集、科班彙集、名伶雲集。200多年前,三慶、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先後進京,盡數落腳於此。還相繼走出了梅蘭芳、譚鑫培、尚小雲、余叔岩、李萬春等近千位京劇名家,著名的「四大須生」、「四大名旦」和「同光十三絕」都曾在此居住。各級京劇院團、院校也多坐落於西城,人民劇場牽動多少人兒時的回憶,梅蘭芳大劇院成為新時代北京的文化地標。2016年9月,「京劇發祥地」地標石廣場在西城區大柵欄街道百順社區落成;2017年—2019年,西城區連續三年舉辦「京劇發祥地」藝術季系列活動;2021年11月,西城區遴選出部分極具代表性的京劇地標,推出「國粹之旅」西城區京劇文化地圖,京劇發展史上重要的戲園、科班、票房以及當下人們耳熟能詳的劇院、故居、博物館躍然紙上。作為京劇藝術的發祥和興盛之地,近年來,西城區著力塑造「京劇發祥地」文化品牌。(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