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閩南糊」 家鄉的代表符號

【本報綜合報導】霞浦縣三沙鎮出產的風味小吃「閩南糊」是地地道道的平民食品,以獨特風味聞名遐邇。在外工作的霞浦三沙人只要一回到家鄉,在那充滿歡情的家宴上,總少不了這道特色美食。
三沙老街一家以「閩南糊」為主打的傳統小吃店,是當地居民陳傑、黃妹夫妻倆經營的,有40多年歷史。傳統地道的風味,讓小店生意一直不錯。
「每家每戶過年過節桌上都要有一碗『閩南糊』。我從小愛吃,今年70多歲了,還是愛吃。它就是我們家鄉的代表符號。」三沙鎮居民林三壽說。
關於「閩南糊」的來歷,還有一段傳說。史書記載,唐代開閩王王審知「起自垅田,每以節儉自處,選任良吏,省刑惜費,輕徭薄斂,與民休息」,深受民眾愛戴。王審知率兵入閩時,百姓紛紛拿出特產佳餚犒勞將士,將士們把吃剩的美味佳餚到處亂扔。王審知發現後,立即命令把將士們吃剩的飯菜和著閩南出產的地瓜粉煮了再吃,還帶頭品嚐。沒想到,這種大雜燴的食品極其美味,令眾將士大快朵頤。而且,這種混合的食品冷卻後,也便於將士們行軍攜帶,於是在軍中推行,不久就在閩南民間流傳開了。宋明時期遷居到三沙的閩南移民又把這種烹調方法帶到了霞浦三沙。為了不忘故土,三沙人就將之命名為「閩南糊」。

烹製「閩南糊」。

烹製「閩南糊」,選料極其講究。要把三沙出產的海鮮蝦仁、墨魚鯗和瘦豬肉、香菇、筍乾、芹菜、蔥花等切成細塊,煮熟做湯料。然後,選用三沙出產的精白地瓜粉,用冷水泡成漿,攪拌均勻後,慢慢倒進煮熟的湯料中。同時,用特製的圓滑細長的木棍,不斷攪動鍋裡的漿料。一邊不停地攪動,一邊不斷地往鍋裡添加帶有蔥花的熟豬油,直至鍋裡的地瓜粉漿煮熟變成油光閃亮的暗綠色。等到火候恰當,往鍋裡均勻撒入炒熟的花生仁,再用木棍徐徐攪拌片刻。
「我們家制售『閩南糊』,是從我父親手上傳承的,生意相當不錯。平時每天烹製6鐵鍋,逢年過節要製作15鍋,年純收入達30多萬元。」陳傑說,夫妻倆靠一碗小吃走上了發家致富路,不僅在三沙蓋起了小洋樓,還在兒子工作的西安添置了房產,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如今,隨著三沙成為旅遊勝地,南來北往的遊客將「閩南糊」的美味日益傳揚。它逐漸走出故里,不再只是三沙人的鄉愁,更是天下人的口福。

顧客在吃「閩南糊」。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