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料理機”今成文化雅物

中國人食用稻穀後,便有了舂米的石臼。石臼形態多樣、大小不一,是古代人類生活的必需品,蘊含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願景。隨著工業時代的發展,石臼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在現代化食物加工機器廣泛使用的時代,這種古代勞動人民生活中的“料理機”成了一種文化遺存,一種文化的記憶符號。
 
石臼或比磨碾更早用於糧食加工
《易·繫辭》中記載:“黃帝、堯、舜氏作……斷木為杵,掘地為臼。杵臼之利,萬民以濟。”由此說明杵臼發明于黃帝時代,實際上它的歷史可能還會更古老些。
石臼是人們以青石、花崗岩製造的,用以砸、搗、研、磨食材、藥材等的生活器具。在電氣化生產以前,人類的穀物糧食主要是以這種生產工具加工成食品。可以說,石臼是古代人類生活的必需品,石臼和水井是人類定居點的標誌。在人類進入電氣化時代以後,石臼逐漸被淘汰,只在一些沒有電氣化設備的邊遠地區仍舊被使用。在中國的許多鄉村,被淘汰的石臼仍舊完好保存著,成為許多人懷舊的寄託。

最小的袖珍石臼和打火機差不多大
祖籍惠安的泉州收藏愛好者莊凱,對古老石製品有著獨特的眷戀,在他的住所,可以看到石獅、石臼、石秤砣、石礎等老物件。對於石臼,莊凱有著獨到的理解。他說,石臼與石碾、石磨組成了三種最重要的穀物糧食加工工具,扮演著“料理機”的角色,且存在於千家萬戶中,在提升生產效率和生活質量的同時,更是促進了人類進化和文明進步。

每一件古樸石臼都讓人愛不釋手
莊子《逍遙遊》裡說:“適百里者,宿舂糧。”意思是出門遠行百里的人,要徹夜舂糧,準備路上乾糧。可見古代,石臼是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料理機”。莊凱說,石臼可能是比磨、碾更早的糧食加工工具。
 
閩南石臼品質工藝較為成熟
古時,在閩南地區,得益于青石、花崗岩礦產豐富,石臼的品質以及製作工藝較為成熟,所以使用十分廣泛。
石臼形態多樣、大小不一,雕刻有仙桃、佛手、葫蘆、南瓜、鳳凰、獅子等。莊凱說,古人崇尚平安富貴,往往將心中美好願望鐫刻在自家所擁有的器物上,如窗櫺、柱礎、床板、秤砣等。刻著仙桃表達了長命百歲健康永駐的願望;葫蘆,寓意福祿雙全;佛手,有禮佛福壽的意思,很多時候是古代寺廟中僧人使用的;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獅子,寓意驅邪避害,平平安安。有的石臼雕刻鳳凰紋飾,曾經還是女子出嫁的一件陪嫁品。

葫蘆石臼上面的飄帶靈動活潑

素雅的佛手石臼可能是古代寺廟專用器件

雕刻鳳凰的石臼比較少見
石臼製作工藝包含石臼身、臼耳、臼腳、內壁、外壁、刻線、磨滑、飾紋等多道工序。打石臼是一項體力活,要把一塊凹凸不平的石頭製作成一個稱手美觀的石臼,需要工匠的專注和耐心。莊凱說,聽老人講,古代生活中,一些有雕刻工藝的師傅,農忙時回家耕作收成,農閒會去打短工補貼家用,有時候在雇主家裡一待就是幾個月,雕刻一個石臼都是經常的事,從前生活節奏不快,只是一件器物,從構思到創作完成經常花很多時間,每一件器物都寄託創作者對生活的很多美好願景。每個作品都獨一無二,像極了一種浪漫主義情懷的抒發。

圈沿的線條很考驗師傅的製作工藝

器形打造也是一門功夫
 
象徵一種文化記憶符號
每一個石臼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很多石臼經過了長時間的使用,逐漸成為獨具特色的藝術品,收藏價值就更高。
生活中,人們經常在郊區、村落發現很多被淘汰的石臼,完好地保存在房前屋後。莊凱在安溪工作時,在農村曾看到新建樓房前放置老石臼、石磨,屋主說那些都是祖輩留下來的,很有特殊意義,儘管經常有些商販要收購,但都被他們拒絕了。屋主說,一來這是先輩留下的物件,要留個紀念;二來過年時,親人們回家返鄉團圓,圍在一起舂米做年糕,更有節日和家的味道。儘管新房拔地而起,石臼仍是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寄託。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石臼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人們休閒擺設、懷舊的收藏品。石料好、保存完整的石臼,更是受到藏家的青睞。如今,很多書畫愛好者的文房用品裡,經常會擺上一件老石臼,盛一汪清水,種上菖蒲、綠蘿更是別樣的情趣,體現主人的豁達人生價值觀。《後漢書·吳佑傳》裡的“杵臼之交”,就是比喻不問出處、不嫌貴賤、謙虛樸實的交友觀。

雕刻南瓜的石臼,種上綠蘿,生機盎然。

雕有壽桃的石臼,現在成了一件不錯的花器。
如今,在泉州老城區庭院和公園角落,經常看到點綴屋宇和美化公園的石臼,此刻石臼更像一種文化記憶符號。
       

作者 曾廣太 文/圖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