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陰位於陝南秦巴山區,與安康市漢濱區、紫陽縣,石泉縣、寧陝縣和漢中市鎮巴縣毗鄰。古稱西城、安陽、漢寧、安康。漢陰氣候溫和濕潤,是國家衛生縣城、縣城境內山川秀麗,物阜民殷,人傑地靈,素有安康「魚米之鄉」美譽。
風景秀麗,人傑地靈的漢陰不僅盛產健康綠色的食材,更是造就出了獨具風味的漢陰特色——白火石汆湯。
汆,一種烹調方法。是將食物放到沸水裡稍微一煮,隨即取出,以防食物養分因高溫烹調而流失,或食物本身變老、變黃。引申為把東西丟到水裡或人鑽入水中。當然陝西汆菜有很多,獨具特色就要屬陝南漢陰縣的一道美味了。
白火石汆湯是中國最古老的烹飪菜餚中的「活化石」,也是漢陰傳承保留時間最長、最遠久的一道菜。傳說先人們看見較平的山體石頭上天然形成的窩凼裡存有剛下過的雨水,便把生食物放到裡面,然後用燒紅的石頭去激熟食物,不僅吃到用水煮熟的食物比燒烤的食物軟、滑、嫩,特別是湯入口更覺鮮美。
清乾隆七年從湖南長沙移民來漢陰的李氏第四代李訓發,在月河中拾到白色如玉和晶瑩剔透的卵石,拿回家玩,突發奇想:漂亮的白色河卵石常年躺在河水中,任憑流水沖刷,魚蝦撫摸,泥炒磨礪,又耐高溫,不怕火燒,熔點很高,何不將燒紅的白色河卵石放入高湯中,使小肉丸汆熟,湯激沸經過試驗,果然不錯,不僅肉丸異樣香酥,而且湯汁特別鮮美,比常規辦法燒的肉丸湯好的多。食用後,人們發現,白火石汆湯不僅能進補,還能去心火及虛火上升,治牙痛、咽炎和口腔炎症。到了民國,李氏第七代李傳澤妻子、作者母親劉裕雲在燒烹上做了改進,將肉丸改成薄肉餅,易於汆煮,並添加了蘑菇、木耳、紅棗,達到了更好效果。
河中白色卵石,在漢陰廚人的手中發揮了不一樣的功能,在漢陰廚人成了做菜的利器。此乃在中國少聽說,在中華菜譜中難覓其名,也算是一件奇事。其製作工藝尤為講究,從選材到製作最後的成菜都是要嚴格按照老手藝、老工序的操作方法,也只有這樣「活化石」才能不失本味,代代相傳。
白火石汆湯將「石烹」和「汆」兩種古老的飲食文化技藝結合起來,是中國古代「石烹」文化的活化石,2011年白火石汆湯,榮獲陝西省名菜稱號。2015年被收錄於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成為安康重要節慶和接待貴客時的一道名菜。
主料選用優質豬裡脊;配料為豆腐、青葉菜、木耳、枸杞、當歸;準備好蔥白、生薑、花椒粉、白胡椒粉、苜蓿粉、芡粉、蛋清、鹽、醪糟汁等調料。
製作工藝更為講究:豆腐切厚約0.3cm的片或條;青葉菜切10~15cm片;木耳漲發洗淨,撕成小塊;枸杞浸透;當歸加20ml水充分浸泡備用。豆腐鋪在盆底,撒入鹽,放入青葉菜、木耳、枸杞、當歸水;將豬裡脊肉製成肉泥,加蔥花、姜沫、花椒粉、芡粉、蛋清、精鹽、醪糟汁等調料製成肉泥,將肉泥貼於土陶湯盆內壁,厚約0.5-1cm;準備一塊稍大於湯盆口徑乾淨的紗布蓋在盆上,輕貼於肉餅,將調製好的沸騰高湯倒入盆中汆製肉餅,隨即用鐵鉗夾起燒紅的天然卵圓石英石(7-10cm)放入盆中,用蓋蓋住湯盆,待石頭釋放儲藏的熱量烹製食材,石頭熱量全部釋放後,食材也就汆熟了,提起紗布取走石頭,用湯匙將盆中肉餅攪起,分成小塊。這樣,一道原味的非遺美食就出爐了!
此工藝是利用燒紅石英石瞬間釋放的熱量汆熟食材,達到最大限度不破壞食材中天然的維生素、微量元素,保留了食材本身的鮮、嫩、爽、滑口感和營養成分;在烹製過程中石材中所含的對人體有益礦物質也隨之進入食物,成為食物的一部分,使此湯羹具有了食療保健作用,特別適合老年人、小孩以及病人食用。2014年已被陝西省烹飪協會評定為「陝西名菜」。白火石汆燙製作技藝已列入陝西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白火石汆湯原是漢陰城李氏家族的一道名菜,後來流傳至城區上流社會,經李家成2008年春《漢陰風情》一書推介,引起眾多人興趣,進一步推廣開了,現已在漢陰賓館酒店、農家樂風靡起來,並普及到了百姓。
白火石汆湯這道菜號稱中國最古老的烹飪菜餚中的「活化石」,也是漢陰傳承保留時間最長,最遠久的一道菜。我們有理由相信,無論風吹雨打還是歲月變遷,漢陰白火石汆湯一定在歷史的長河中佇立前行,花開遍地,歲月風雲起,日日好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