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飛鳥翔集報春來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鳥類作為大自然的精靈,也都用自己的行為宣示春的到來。

“以前大家都把布穀鳥視作‘報春鳥’,實際上有報春行為的鳥遠不止布穀鳥。”泉州市觀鳥學會會長吳軻朝介紹道,不少鳥類會通過自身行為的變化來“報春”。近日,在觀鳥愛好者的鏡頭下,不少“報春”的鳥兒“響應”春的號召,為這滿城春色添上美妙的鳥語花香。
春回大地暖 留鳥活動多
連日來,春光明媚,不少泉州市民出外踏青。許多人注意到,泉州市區各大公園及植物茂盛的地方,經常能見到一些鳥的蹤跡,其中許多是暗綠繡眼鳥、紅耳鵯(bēi)、白頭鵯等。“春天到來後,首先能注意到的就是這些留鳥(終年生活在一個地區,不隨季節遷徙的鳥統稱留鳥)發出的春天信號。它們的活動增多,出來覓食的時間也變長。”吳軻朝表示。
市區暗綠繡眼鳥活躍
近日,天氣晴好,在泉州海交館辦公區前的草叢中,草坪噴頭正噴著水,數隻暗綠繡眼鳥正在一旁嬉戲、洗澡。“春天來了,我們在市區各大公園裡可以看到,暗綠繡眼鳥多起來了,它們紛紛跑出來覓食,羽毛也豐滿起來了。”吳軻朝說道。
暗綠繡眼鳥為小型鳥類,體長9釐米—11釐米。上體綠色,眼周有一白色眼圈極為醒目。下體白色,頦、喉和尾下覆羽淡黃色。此鳥性活潑,在林間的樹枝間敏捷地穿飛跳躍,主要以昆蟲和一些植物為食。

红耳鹎叼着刺桐花站在刺桐树上(吴轲朝 摄)
作為泉州的市花,刺桐花在泉州多有分佈,紅豔豔的花朵總能吸引各種鳥類,其中經常能看到尾部底端呈紅色、頭部尖尖的紅耳鵯。它們喜歡吃刺桐花的花蜜,總是成對出現。

珠頸斑鳩出現在泉州晚報社後花園 (丁思龍 攝)
刺桐路上也種植著一些刺桐樹。在刺桐路旁的泉州晚報社後花園,也出現了紅耳鵯的身影,他們體長18釐米-20釐米,雌雄相似。近日下午,人們循著悅耳的鳥叫聲,偶爾能看到在夕陽照射的樹上,停留著一對紅耳鵯。“人們經常在這個地方聽到的叫聲主要是紅耳鵯和白頭鵯的,春天到了,它們就跑出來活動了。”吳軻朝說道,此外,觀鳥愛好者也在花園內發現了不常見的白腹鶇,還有珠頸斑鳩、鵲鴝、烏鶇等鳥類。
山區留鳥紛紛露面

“除此以外,像安溪、永春、德化等山區,黃鸝、畫眉等也紛紛出來活動,這也是在報春。”吳軻朝介紹道,畫眉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體長21釐米-24釐米,棲息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開闊林地、灌叢、竹林等,喜成對或集小群活動,是常見鳥種,活動于我國東南大部分地區。

穿新衣戴新帽 鳥類“變裝”迎春
每次春節,大家都習慣穿新衣戴新帽換新顏。“過了冬天,它們也會用‘靚裝’迎來春天。”吳軻朝表示,在鳥類的報春行為中,最特別且有趣的是不少鳥用換羽來迎接春天。
為生存鳥類愛在春天轉羽
“鳥類的換羽是一種正常的生理活動,很多都是在春天進行的。”吳軻朝介紹,之所以換羽,一是因為繁殖需要,再者就是生理需要。漂亮的羽毛可以傳達求偶信息,而換羽的更多是雄鳥,以此來吸引雌鳥。不過,過於漂亮的羽毛太招搖,不利於隱蔽,所以等到繁殖期過後,鳥類又會換上顏色比較樸素的羽毛,更利於生存。
而從鳥類的生理上來看,經過漫長的冬天,許多鳥類在遷徙的過程中羽毛有了一定程度的磨損,到了春天就會把舊的換掉。“年輕力壯的鳥會率先轉羽,然後其他的成鳥陸續轉羽變色。”
牛背鷺大白鷺“最有型”
近日,觀鳥愛好者們前往泉州灣(石獅蚶江段)找尋春天換新裝的鳥兒。近日,在下午3點左右,海水還未退潮時,人們通過望遠鏡可以看到不遠處水中濕地上有一群密密麻麻的鳥。“這些是黑嘴鷗和紅嘴鷗。”觀鳥愛好者介紹,黑嘴鷗幾乎都轉羽了,頭上的羽毛幾乎都是黑色,與紅嘴鷗還未換羽的白頭形成鮮明對比。據了解,黑嘴鷗大都“戴黑帽”,只有少數不是那麼黑,在頭部黑色的映襯下,白白的眼睛很明顯。

黑嘴鷗轉羽完成後“戴黑帽”(吳軻朝 攝)
“不止黑嘴鷗,牛背鷺在春天也會大換樣,其脖子部的白羽開始轉黃羽。而大白鷺的繁殖羽出來就更漂亮了,兩根冠羽出來,尾羽呈松花狀,原本的黃喙開始轉變,從嘴尖開始變黑,臉部轉綠藍色更豔。”吳軻朝介紹,這兩種鳥轉羽時比較典型,在泉州灣比較常見。其中,牛背鷺常在牛背上尋食,因而得名。
南來北往遷徙忙 做客泉州來報春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冬去春來,許多鳥類都會遷徙。從外地“來訪”或者即將北歸的鳥類,都是報春的信號。
紅胸姬鶲成為泉州“新成員”

此次觀鳥愛好者們的泉州海交館之行,有個重要的目的就是找尋紅胸姬鶲的身影,親身參與泉州鳥類的記錄。吳軻朝表示,這只紅胸姬鶲是前來泉州旅遊的外地遊客發現的。“當時那位遊客想拍刺桐花,偶然拍到了一隻不常見的鳥。碰巧那位遊客也是觀鳥愛好者,就分享到微信群裡,經過大家確認證實是紅胸姬鶲。”吳軻朝介紹道,紅胸姬鶲是中國2007年才認定的新物種,在中國的記錄很少。而福建地區加上此次在泉州發現的,目前只有6個地方有記錄。

出現在泉州海交館的紅胸姬鶲(吳軻朝 攝)
紅胸姬鶲體長11釐米-13釐米,成年雄鳥喉部的橘紅色一直延伸到上胸部(紅色區域的面積隨著年齡增加),而臉部及前額灰色,下喙為淺色。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闊葉林、針闊林混交林和針葉林中。
起初,大家都沒有發現紅胸姬鶲的身影,於是有經驗的觀鳥愛好者通過其特別的鳴叫聲辨別尋找。“它一開始會比較有警惕性。”話音剛落,觀鳥愛好者眼睛一亮,指著一個方向低聲說道,“在那裡!”通過望遠鏡觀測到的這只紅胸姬鶲,它被記錄為泉州市第359種鳥類。
吳軻朝介紹,紅胸姬鶲先在海南島和東南亞一帶越冬,之後將飛往新疆、西藏一帶繁殖,在遷徙途中經過泉州,這就是春天來了的信號。
熟悉的叉尾太陽鳥即將北歸
春天是候鳥北歸的季節,一部分在泉越冬的候鳥即將遠走,這也是春的信號。近來在泉州市區常見的叉尾太陽鳥就是典型的例子。

大家熟悉的叉尾太陽鳥即將北歸(黃水田 攝)
在泉州市區開元寺、東湖公園、西湖公園、海交館等地,都能看到叉尾太陽鳥。不久,它們就會離開泉州,前往北方報春,待到11月份又會返回。
在泉州灣(石獅蚶江段),觀鳥愛好者觀測到了一群反嘴鷸,2000餘隻展翅翱翔,頗為壯觀。反嘴鷸因其細長的嘴向上翹而得名,作為候鳥,它們也即將離開泉州。
“春江水暖鴨先知”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鴨類也是候鳥,泉州的鴨類三月初也會往北走。在位於沿海大通道的鳥類監測塔前,用望遠鏡可以看到一些鴨類在水裡游泳:綠翅鴨、琵嘴鴨、赤頸鴨。它們都擺動著“小短腿”,在水面上游著,有時候也會飛起來。其中,綠翅鴨最吸引眼球,其雄鳥的頸部和身上都有綠色的花紋,色彩較為豔麗,而雌鳥的全身羽毛像豹紋。

琵嘴鴨水中覓食(吳軻朝 攝)
“布穀鳥和燕子的到來也是春天的信號,但是還得再過一陣子。”吳軻朝介紹,實際上人們所說的布穀鳥就是大杜鵑。大杜鵑體長32釐米-35釐米,棲息於開闊林地,特別是在近水的地方。中國見於除高海拔和沙漠以外的大部分地區,為夏候鳥。
“近年來,泉州的生態越來越好,鳥兒們報春也越來越熱鬧了。”吳軻朝說,希望以後能有更多的鳥來到泉州,為這充滿生機的季節增添光彩。

作者 郭芳蓉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