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在晉江市深滬鎮,有一片神秘的海,海中,有一片神秘的海底古森林遺跡。這裡是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裡保存著有七千多年歷史的海底古森林遺跡和有九千至二萬五千年歷史的古牡蠣礁遺跡,是大陸唯一以海底古森林遺跡為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這一遺跡之獨特,對研究自然環境變化、地球氣候規律等具有重要意義。多年來,晉江市持續強化對保護區的建設,當地群眾也加入進來,守護那一片神秘的海底古森林遺跡。
神秘遺跡
驅車從泉州出發,沿著沿海大通道一路往南,約莫一個小時左右,進入晉江深滬的海邊一帶。再往前行,只見大通道的兩側,一種獨特的樹木——木麻黃開始多了起來。
在沿海一帶的人都很清楚,木麻黃是一種海邊的抗風沙樹種。穿過一片密集的木麻黃樹林,記者來到了位於海邊的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晉江深滬灣比鄰台灣海峽,地理結構奇特,自然風景優美,周邊名勝古跡甚多。位於深滬灣內的海底古森林遺跡則十分神秘。每當潮水退去,潮間帶就可以發現一些黑黝黝的古樹樁,出露高度只有幾十厘米,直徑約20~60厘米,或橢圓形,或圓形,有直豎的,有斜倚的,有露出整個樹兜的,有橫臥在沙灘上的,有樹根朝天的,展現出的形態各異。這就是海底古森林的真容。
據專家推論,在距今6700~7600年以前,深滬灣還是一塊森林茂密的陸地,在7000年左右以前,深滬灣發生強烈地震,使古森林所在的低凹窪地或槽地沉沒海底,形成潟湖環境。距今2000年左右,深滬灣又發生一次強古地震,古森林沉沒更深海底,終於形成今天的海底古森林遺跡面貌。
目前,在保護區發現的隱藏於潮間帶經歷7000多年歷史的古樹樁有20多棵,同時還存在著大片成長於數千年至2萬多年前的古牡蠣礁,典型的海蝕紅土陵岩、卵石海灘岩和現代堆積中的細沙丘,以及可以展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漫長地質歷史演變的獨特、典型、出露良好而又多種多樣的海蝕變質岩。
這些獨特的地質遺址和地貌,帶給民眾一股久遠的遠古韻味。
傳說,幾百年前,當漁民在深滬灣裡捕撈時,漁網常被神秘的東西勾住,可是,下到海裡查看時,卻什麼也沒有發現。當潮水退去,沙灘上出現一些奇怪的樹樁,當地民眾覺得甚為怪異,於是在岸邊建立了一個樹王宮和一個深林宮,以祈求平安和豐收。
1986年,廣東省地震局一名叫徐起浩的研究員在考察「沉東京,浮福建」傳說時,偶然在晉江深滬灣潮間帶發現了這些古樹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不像海邊常見的紅樹林。」帶著疑問,徐起浩取樣、化驗,經過一番嚴謹的論證,最終得出結論:該樹種為油杉,距今已有約7500年。
可是,油杉一般生長在丘陵地帶,怎麼會出現在海底?徐起浩推斷這裡曾經發生過多次強古地震,造成海陸變遷。過去是一片古森林,數千年過去,只有一些因被海沙迅速掩埋而逃離風化侵蝕命運的樹樁、樹根和樹幹留存下來,這裡也成了一片大海。不僅如此,距離這些古油杉不遠處,還發現了大片古牡蠣礁,距今已有9000~25000年。
一個陸生、一個水生,兩種生長環境截然不同的生物,出現在相距如此之近的同一潮間帶,給原本就難以解釋的海底古森林更添一分神秘。
科學保護
至今,科學上仍不能確切地解釋深滬灣海底古森林和古牡蠣礁的成因。有地殼運動說、海平面升降說、自然環境變遷說等,多年來,學界眾說紛紜。
儘管在成因方面存在分歧和爭議,然而,學者們在古森林遺跡意義的認識上卻不謀而合——古森林和古牡蠣礁及其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對研究古海洋、古氣候、古植物及海陸變遷具有重大價值,也是認識地殼運動、地球氣候環境變化規律的重要實證。
基於遺跡的重要科研價值和意義,上世紀90年代以來,各級政府特別是屬地晉江持續提升對該遺跡的保護工作。1990年,深滬灣海底古森林被確認為縣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4年,晉江市設立專門管理機構、配備專人和經費保障,保護區的管理保護工作走上了規範化道路。
晉江環保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要保護好這一片海底古森林遺跡,最重要的是要保護它周圍的自然環境,全方位做好整個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據瞭解,多年來,除了依托專業團隊對保護對像開展科學研究,管理處還對保護區內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進行常態化監測。每年春季大小潮和秋季大小潮期間,管理處都會組織對保護區範圍內海域的水質、沉積物、生物質量等進行取樣監測。
「近3年的監測結果均顯示,保護區海洋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沉積物質量良好。如果出現水質不達標、生物質量數據異常等情況,我們會第一時間有針對性地查找原因,制定並實施相應的保護行動。」管理處主任蘇文偉對記者說。
此外,為了強化對保護區管護,管理處成立了專職巡查隊伍,每天都要開展巡查和重點區域值守。
在深滬灣海岸線沿線,記者看到,海岸線一帶,矗立著一些通信基站高塔。其中5座高塔內安裝著一套智慧高空監控系統,全天候、多角度對周圍半徑2000米的範圍進行監測,一旦發現異常情況,設備便可實現自動報警。
據瞭解,這套鐵塔視聯高空監控系統建立於2021年,依托沿著深滬灣海岸帶的5座通信基站鐵塔,建設了5個內置人工智能芯片的高空高清球形攝像頭,實現「一個系統架構+資源保護與綜合執法」兩個層面功能。
泉州鐵塔副總經理詹紹武告訴記者,通過高空監控+人工智能技術視頻分析,可對監控區域的人員行為,挖掘機、渣土車等工程車及船隻、沙堆等疑似采砂和違建事件,以及近海垃圾傾倒行為等進行智能識別,並有效告警。此外,依托通信基站網絡、備用電源及中國鐵塔備發電體系,可保障監控設備24小時用電不中斷。
這套系統實現實時監測、自動預警、處理反饋、統計分析等全流程閉環管理,有效彌補了人工巡查的相對盲區。
形成合力
在晉江深滬灣沿海大通道的附近,有一座別緻的大樓,正是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40歲的洪少雄,是管理處綜合科的副科長,也是這裡的工程師。18年前,從華東地質學院地質系畢業後的洪少雄來到了這裡。18年的守護,地質學科研出身的洪少雄,對這片遺跡有著深深的感情。
洪少雄告訴記者,十幾年前,彼時的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初具規模,海邊一帶,開始大面積栽種木麻黃等抗風沙的樹種。那時群眾的保護意識也不夠,一些習慣就近「討海」挖漁貨的村民,對政府建設保護區不夠理解,時不時地進入保護區進行捕撈。一些村民甚至主觀認為,那些海裡的古木樁和古牡蠣沒什麼價值。
十幾年過去了,經過反覆宣傳,加之環保等意識的增強,如今保護區一帶的村民也十分愛惜這一片遺跡。
穿過沿海大通道,記者來到海底古森林遺跡所在的沙灘。附近的村民蔡明發領著幾個村民,正在撿拾沙灘上的垃圾。「我們幾個都來自附近的村莊,在晉江市區工作,因為是環保志願者,平時週末有空我們就約到這裡,撿拾各類垃圾,為保護這個珍貴遺跡出一份力。」蔡明發說。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和「全國海洋宣傳日」。洪少雄告訴記者,每年這一天,都是保護區最熱鬧的時候,泉州、晉江很多學校的中小學生都會來到這裡,通過實地參觀、學習、體驗、感悟,增強環保意識。
2021年6月8日,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自然保護區海洋科普館正式開館。該館通過弧幕聯動地幕沙盤系統、半球幕投影系統、互動體驗、VR、實物標本等形式,全方位介紹深滬灣特殊地質地貌景觀,展現深滬灣海陸變遷過程,科普海洋自然科學知識,傳遞保護生態環境理念。
「希望借助這個科普館,讓更多學生和市民能深入瞭解我們這個保護區,認識保護古森林和古牡蠣遺跡的重要性。」洪少雄說。
近5年來,保護區累計舉辦主題科普宣傳活動37場、現場知識競賽7場、專題展覽1場,觀眾達上萬人次。「可以明顯感覺到人們的整體保護意識在提高。原先會到保護區內趕海、挖貝殼的大人和孩子,現在都有意識地將活動範圍控制在保護區之外。」保護區管理處監察科科長王建築說。
開展生態修復、種植沿海防護林、加強對保護區的執法檢查……除科普教育之外,一系列保護措施也取得了實打實的成效,海底古森林遺跡得到切實保護,它的許多神秘面紗也有待人們去探索和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