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偁画像
陳偁(1015—1086年),字君舉,永安貢川(今屬三明市永安貢川)人。廣州知州、秘書少監陳世卿之子,出生書香門第。天聖八年(1030年),年僅16歲的陳偁中進士。他從最基層的小官吏做起,先後任漳州司法參軍、龍溪縣主簿、羅源知縣。後調任蔡州通判。繼升惠州知州,後又調宿州知州,隨後被召任開封知府,後因丟失青苗錢,改任尉州知州。熙寧八年(1075年)、元豐二年至七年(1079—1084年)兩任泉州知州。當時泉州港船舶往來頻仍,“雜貨山積”,卻被“蕃商至必使諸廣東,否則沒其貨”的舊規嚴重束縛。為了打破政策上瓶頸,陳偁向朝廷極力建議在泉州設立市舶司。經其多方努力,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市舶司建立,為泉州港在宋元時期成為“東方第一大港”,作出了巨大貢獻。
永安貢川陳氏家族以忠孝治家。始祖陳雍年少好學多才,曾在朝堂上舌辯群儒,為施政探尋良方,深得唐高宗器重。永淳元年(682年)推為中丞,進入中央決策層。唐中宗即位後,正直敢言的陳雍因得罪權貴而被罷官。開元二十九年(741年),舉家從富庶的浙江吳興遷到偏僻的福建沙邑固發沖(今永安貢川鎮)隱居,專注學術、課子讀書。陳雍經常誦讀《詩經》《尚書》《左傳》等儒家典籍;也研讀《老子》,特別對道家正反論尤其有心得。陳家詩書傳家,世代傳播著忠孝節義美德。
到宋雍熙二年(985年),陳家後裔陳世卿(陳偁父親)中進士,先後任衡州推官、福建轉運使、荊湖北路轉運使。大中祥符年間,守孝在家的陳世卿忽然接聖旨,令他緊急赴任廣州知州一職。陳世卿在家中的思古堂設宴與族親話別,告誡族人雖然身處亂世,但仍應堅守美德。臨行前,還特別叮囑子女們刻苦讀書。為此,陳世卿還寫下一首詩:“思古堂前酒一樽,共談時事出孤村。臨期上馬無他囑,多買詩書教子孫。”陳偁出生時陳世卿已在廣州任上。然而,從小陳氏族人就向他講述,父親在廣州任上革除計口買鹽的舊制度,修訂廣州市舶司稅制的故事。陳世卿在廣州殫精竭慮,最終因勞成疾而殉職。宋真宗賜其吏部尚書銜,宰相王安石為他撰寫墓誌銘。父親陳世卿的事蹟深深地影響、教育著年輕的陳偁。
陳偁雖早年喪父,但受到兄長們的悉心教導,他自己也刻苦用功,所以他無論是在學問上,還是為人處世方面,都非常優秀,被稱為是最接近其父陳世卿的人。之後的事實證明,陳偁所做出的歷史功績,頗有父親的遺風。
陳偁詩歌中稱頌的“海絲”重要橋樑——洛陽橋
陳偁文采不凡,其詩歌雖遺世不多,但堪稱經典,如稱頌泉州洛陽橋的千古名篇:“跨海為橋布石牢,那知直下壓靈鼇。基連島嶼規模壯,勢截淵潭氣象豪。”
法石一帶的碼頭古時亦是蕃舶客航彙聚之地,據說馬可·波羅便是在這裏揚帆出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