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妝糕人”:指間上的百變非遺

泉州“妝糕人”手工藝者在傳承的基礎上,結合閩南文化進行創新,創造出許多取材於閩南故事、凝結閩南文化的作品,如《惠安女》《火鼎公婆》等,並將海絲文化傳播四方。
傳情寫神的人物、精緻仿真的物件、薄如蟬翼的服飾、吹彈可破的肌膚、耳熟能詳的故事,走進中國福建工藝美術名人、泉州市“妝糕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蘇梵家中,陳列櫃裏姿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妝糕人”頗為搶眼。小小的“妝糕人”卻蘊含著大魅力,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美學觀賞價值,成為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令人歎為觀止。
“妝糕人”的前世今生
提到“妝糕人”這一名詞,人們可能會有些許陌生,但說到“捏面人”,民間手工藝人於街頭獻藝,栩栩如生的人、物等各式形象於靈活的指間迅速成型的場景大概會迅速浮現在腦海中。泉州“妝糕人”與中原的“捏面人”正是一脈同源。據傳,“妝糕人”一世始祖張德山大約在清乾隆戊子年(1768年)間入閩,定居南安四都洋山,其後人遷居到洛江雙陽(時稱晉江縣呂埔)時也把“妝糕人”製作工藝帶到了那裏,傳承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
唐代封演所著的《封氏聞見記校注·道祭》中記載:“玄宗朝,海內殷贍,送葬者或當衢設祭,張施帷幕,有假花、假果、粉人、面獸之屬。”可見,早在唐玄宗時期,假花、假果、粉人、面獸等面塑就被運用於民間祭祀活動中。而在閩南民間的“普度日”“佛生日”等特殊節日中,“妝糕人”也成為祭祀的必備物品。當然,“妝糕人”的應用範圍遠不止於此,其廣泛應用於婚喪嫁娶、壽日誕辰、節日慶典等民俗活動中,有時也作為具有吉祥意義的禮品於親朋好友間相互贈送。
在閩臺地區,“妝糕人”又被稱為“米粿雕”“糯米尬仔”。從這些稱呼中不難窺見泉州“妝糕人”與北方的面人、泥人的一大不同點,即製作原料上的差異。雖然都以糧食製作,但區別於北方的麵粉,泉州“妝糕人”多採用大米粉、糯米粉製作,結合調色素、蠟油等材料,以祖傳工藝加工,配製出色彩繽紛、便於形塑的糯米團,再借助小刀、剪刀、梳子等工具,結合搓、捏、團、挑、揉、壓、按、擦、掐等手法,在手藝人的巧手下,粘貼不同顏色或形態的糯米團配件,塑造成尺寸不等的“妝糕人”,大小多為十釐米,最後在底部穿上竹簽以固定。

晨讀
於題材上,“妝糕人”彩塑多取材於神話傳說、歷史名人、戲曲人物等,而泉州“妝糕人”又更多地採用佛道傳統造型及民間戲曲造型,例如笑口常開的彌勒佛,象徵幸福、吉利、長壽的福祿壽神仙等。此外,眾多泉州“妝糕人”手工藝者在傳承的基礎上,又結合閩南文化進行創新,創造出了許多體現閩南文化精髓的“妝糕人”作品。蘇梵結合閩南文化創作了《惠安女》《火鼎公婆》等作品。結合主題需要,惠安女服飾採用更為鮮豔大膽的顏色,以突出其活潑、亮麗的特色。火鼎公火鼎婆情態滑稽幽默,仿佛正跳著古老的民間舞蹈,戲逗觀眾,掃除污濁,體現閩南地域文化和民俗特點。小小的糯米團塑形寫神,散發出傳統文化與美學魅力,離不開藝術家傾注於其中的心血。
愛“玩泥巴”的藝術創作者
見到蘇梵時,穿著西裝、衣著時尚的他和印象裏的藝術創作者似乎有所不同,這位身高一米八的“壯漢”同樣有一顆善於觀察自然和生活的細膩之心,以及一雙化平凡為神奇的巧手。繽紛的童話世界、舉身欲飛的仙子、婀娜多姿的仕女、嬌憨可愛的娃娃、詼諧生動的社戲……這些生動的“妝糕人”作品都出於蘇梵之手,他的米塑作品傳承傳統美術,結合現代藝術語言,著重闡釋儒、釋、道思想,姿態靈動,意蘊深厚。 

談及自己的成長經歷,蘇梵戲稱自己為“草根”。1972年,蘇梵出生於福建泉州永春縣石鼓鎮,小時候的條件並不像如今這般好,在山上捏泥巴、撿木頭刻畫已經是蘇梵印象最深刻的“創作活動”之一,彼時大概沒人能料到這個愛玩泥巴的小朋友後來會愛上藝術。後來,蘇梵在畫小學的黑板報時展露出自己的繪畫天賦,因為畫得太好以至於幾乎全包了班級的黑板報創作工作。長大後,為了謀生,蘇梵到深圳的一家公司做木工,沒想到這成為他成長中不可多得的一段經歷。蘇梵發現這家公司不僅製作仿古傢俱,還有繪畫、雕刻等部門。在此,他的繪畫、雕刻技藝得到提高。

在外曆練一番後,蘇梵終於回到自己的家鄉,做陶瓷、泥塑、雕塑……在各個領域進行了多番嘗試,同時在聚焦中國傳統文化的漆板畫製作中學習歷史、沉澱自身。後來,他又發現了泉州的“妝糕人”藝術,喜愛上它的小巧精緻以及可以獨立製作的特點,從此開始了新的嘗試。

“老手藝”的傳承創新
2000年,蘇梵創辦了“妝糕人”藝術創作室,研究“妝糕人”米塑藝術。他認為“藝術源於自然、來自生活”,啟發著人們要存一雙慧眼,於自然界中發現藝術之美。 

蓮衣花容

據悉,這些米塑作品對傳統工藝進行了創新開發。例如,他在米塑中善於借助各類道具,如玻璃杯、瓷盤等,以營造氛圍、提升視覺效果。同時,他的作品中添加了運用現代科技研製的、原生態無污染的米塑添加劑,使得“妝糕人”可以永久收藏。如今,除了“妝糕人”作品的藝術創作外,蘇梵也聚焦生命本源創作“生命的故事”雕塑作品,追求中國傳統美學的藝術境界,廣泛參與海內外的文化藝術交流、比賽、展覽等活動。而在他的“米塑坊”裏,許多在此拜師學藝的學生也在此成材,既而走出了這個小天地,將“妝糕人”藝術帶到更遠的地方。

 

火鼎公婆

如今,“妝糕人”已不再局限於街頭的小戲、孩子的玩具,逐漸走入藝術館、博物館、各類場館的展示區、百姓家中的陳列櫃等等,甚至是孩子們的藝術課堂,為更多的人所瞭解、喜愛。“妝糕人”製作技藝先後被列入區級、市級和省級非遺保護名錄,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創新中逐步走向國際化。隨著社會移風易俗的發展,“妝糕人”作為祭祀供品等功利性用途有所弱化,其承載的文化內涵和審美觀賞價值愈來愈得到加強,取材於閩南故事、凝結了閩南文化的“妝糕人”作品也在令人拍案叫絕的同時,將海絲文化傳播四方。

作者 曾廣太 文/圖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