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我們回家了,內心的情感難以言表,作為炎黃子孫,要懂得慎終追遠,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浙江寧海鄭氏尋根團團長鄭學科9日在福建福清柏渡村鄭氏祠堂激動如是說。
當天,福清柏渡村鄭氏祠堂熱鬧非凡,祖地鄭氏宗親以傳統禮儀迎接浙江寧海尋根團一行。鄭學科等人向先祖靈位虔誠上香,鞠躬跪拜,認祖歸宗。
鄭學科年近六旬。「追根溯源」一直是鄭學科心中最難解的故鄉情。「我們的先祖從福清柏渡遷到平潭,再遷到浙江寧海。」鄭學科道。
據其攜帶的《鄭氏宗譜》序載:「始祖松陵公。諱世昌,自豫章避元。元入閩,至福清縣新安裡,柏渡富春境居焉,傳至六世織公。九支分遷。織至九世伯井,遷海山平潭東厝佔地方。傳十三世至允干又改遷寧海柘浦東南海隅。」這與《福清鄭氏族系大譜》記載完全吻合。
「我們先輩經常教導後輩子孫無論在何處都不能忘本。我們的父輩在18年前查到我們是源自福建福清柏渡村,他們希望後輩能夠將『尋根之路』走完,回到祖地認祖歸宗。」鄭學科說。
今年2月份,身為民建會員、寧波寧海縣電子商務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鄭學科在福清社科聯「知福清」微信公眾號看到福清黃檗文化促進會副會長鄭松波的一篇文章,取得聯繫後得知鄭松波就是祖籍柏渡村。在柏渡宗親的大力幫助下,鄭學科等人的回鄉認祖歸宗之路變得非常順利。
鄭學科說,雖然分開了400多年,但故鄉宗親們非常熱情,讓我們消除了『近鄉情怯』,可能就因為我們身上流的都是一樣的血脈。
當天,鄭學科等人還祭拜了柏渡村金峰祠堂和亦峰祠堂這兩座鄭氏支祠,並進行座談交流。查對鄭氏族譜可知,外遷的這支寧海鄭氏先祖伯井與鄭天佐(號金峰)、鄭天祐(號亦峰)兄弟系柏渡村鄭氏始祖松陵公之九世孫。柏渡村建祠修譜始於該兄弟二人。
鄭天佐,字時才,是福清鄭氏一位先哲。明嘉靖甲子年(1564)由鄉薦,任湖南桃源縣令,修《桃源縣志》,後遷廣東惠州通判,擢貴州思州知府。他一生清貧,廉潔奉公,不畏權貴,曾與林廷瓚、郭遇卿等人重修遭洪水沖毀的福清海口龍江橋,又重建瑞岩山石佛閣,並撰《重建石佛閣記》。鄭天佐為惠州通判時,「善折獄。民歌之曰:縣遲尉,府一年,但訴鄭青天,訟無滯,民不冤」。
關於柏渡村鄭氏來源,在福清、長樂流傳著鄭松陵三兄弟「遇溪即回、見白則止」的傳說故事。相傳,融邑一支鄭氏原居玉融海壇君山裡鍾門沃(今屬平潭)。元初時,有鄭氏同胞三兄弟為重振家聲各尋發祥之地,獲福清石竹山仙君指點,其中二哥松陵至福清西溪回頭遷居海口白路(今福清龍山街道柏渡村),成為柏渡鄭氏的始祖。如今,柏渡村成為福建鄭氏主要聚居地,鄭氏後人在此繁衍生息,並遍佈海內外各地。
在福清期間,寧海鄭氏宗親還在柏渡宗親帶領下,參觀了海口瑞岩山彌勒岩、海口龍江橋和石竹山等與鄭氏先祖有關遺跡。
在10日離別之際,鄭學科等人希望今後祖地修譜時將寧海一脈也續寫上去,讓共同的文化與傳統得到傳承。(鄭訓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