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科技音符”,奏響創新旋律!泉州體育品牌攜“新品”亮相第24屆鞋(體)博會

4月19日上午,第二十四屆中國(晉江)國際鞋業暨第七屆國際體育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鞋(體)博會”)在晉江國際會展中心開幕,吸引了7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0多家海內外展商參加。

鞋(體)博會吸引國外客商觀展
本屆博覽會展覽面積6萬平方米,共設置2400個國際標準展位,規劃鞋類成品/體育用品、鞋紡材料、機械設備三大主體展區,同時設立文體旅城市形象館、科技創新與人才館、數字經濟館、“一帶一路”國際館等10多個特色主題館。

海外客商慕名而來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博覽會首次設立數字經濟館,引導一批製造企業、運營商、數字化平臺等聚焦數字經濟時代產業發展新優勢,打造晉江區域數字經濟發展展示窗口和對外招商引資“會客廳”。
图片

本次博覽會首設數字經濟館
據悉,本屆博覽會由中國貿促會、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主辦,泉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體育局、福建省貿促會、中國皮革協會、中國皮革制鞋研究院協辦,晉江市人民政府、晉江市國際商會、晉江市制鞋工業協會承辦。
相關鏈接
泉州体育品牌携“拳头”产品参展鞋(体)博会

 

鞋(体)博会現場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市場競爭加劇,泉州體育品牌紛紛在產品創新研發上加大投入,尋求突出重圍、脫穎而出,走可持續發展之道。19日開幕的第二十四屆中國(晉江)國際鞋業暨第七屆國際體育產業博覽會,吸引多家泉州體育品牌攜“拳頭”產品前來參展。在琳琅滿目的產品中,專業化、科技感成關鍵字。而為了推動企業科技創新,泉州市體育品牌在強化與院校合作上動作頻頻。

專業化、科技感產品成展示主力

在此次鞋(体)博会上,籃球鞋與跑步鞋是泉州市體育品牌展示的主力產品。

在安踏展區,色彩絢爛的跑鞋、籃球鞋吸引了眾多客商、消費者駐足。“這次我們帶來了多款科技感十足的創新產品。比如,跑步區展示的是我們氮科技,這是企業專屬的中底技術。隨著該科技的日漸成熟,我們逐步地運用到了跑鞋當中。”安踏品牌CMO朱晨曄指著手中的一款跑鞋介紹,這是一款馬拉松跑鞋,鞋底前後掌分離,並採用氮科技,中底彈性更好,重量也比之前輕。“聚焦專業化、科技性的跑鞋與籃球鞋是我們產品創新研發的重點之一,我們根據消費者不同的應用需求推出不同類別的產品矩陣。”

在361°展區正中間,碳臨界科技產品分外吸睛。“這是我們去年推出的新產品,碳臨界科技是在超臨界物理發泡技術基礎上,使用二氧化碳氣體代替常規的氮氣,通過加溫加壓幫助發泡材料進行超臨界物理發泡,實現對二氧化碳氣體的‘捕捉與消耗’。”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回應國家“雙碳”戰略,行業內首度提出“碳捕捉”概念。

籃球鞋與跑步鞋也是此次多家企業展出的重點產品。“疫情過後,大眾對健康、運動的意識逐步提高。籃球與跑步作為兩項大眾化的運動,越來越受年輕人的青睞。今年以來,此類賽事也呈現出‘遍地開花’之勢。”現場工作人員表示,市場需求助推企業持續往相關品類產品持續發力。“比如跑鞋,我們以跑者視角為切入點,從不同類型跑者需求出發,形成矩陣式發展。”

作為深耕足球領域的企業,卡爾美體育用品有限公司也推出了其科技性跑鞋。“我們希望能把這些年來在足球領域的技術沉澱應用到更廣泛的產品品類當中,助力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佔有利賽道。”卡爾美體育用品有限公司鞋類設計師駱瑞鑫拿起展臺上一只藍底白麵的跑鞋介紹,這款鞋應用了超臨界發泡科技,比常規鞋更軟更輕,回彈性更好;採用TPU支撐,讓鞋更穩定。

深化產學研合作 構建科研創新生態圈

隨著產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越來越多企業更加清晰地意識到,科技創新是企業生存之本,是保持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今年以來,泉州市體育品牌愈發重視產學研合作,通過轉化、落地科研院所現有的研發成果,與科研院所研發共建等方式推動產品創新再登新臺階。

朱晨曄說,一直以來,安踏積極攜手各大高校,致力於創新技術的突破和研究成果的轉化。前不久,“北服-安踏運動裝備研究院”揭牌成立。雙方將以打造性能領先的運動裝備為目標,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去年1月,“東華-安踏聯合創新研究院”在上海成立,開展前瞻性運動科技研發與創新成果市場轉化的深度融合。“與此同時,我們與清華大學、北京體育大學等知名高校均有深度合作,企業的科研創新生態圈正愈發完善。”朱晨曄透露。

這些年361°年報披露的數據顯示,自2018年起,該企業連續5年科研投入占比達4%左右,位居行業第一梯隊。“我們深知科技研發在企業競爭中的重要性,重視用科技力量推動生產力變革。”361°展區現場工作人員透露,企業還與上海交通大學、美國喬治亞南方州立大學、上海體育學院和南通大學等多所高校合作,邀請相關領域的院士團隊成員合作組建“全球創新合作夥伴”團隊,借力高校科研院所強化產品科技屬性,打通產學研合作鏈條,持續增強產品競爭力。

作者 許雅玲 高慧子 黃文珍/文

劉翼 黃文珍/圖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