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68,433 在福建省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有兩件刺繡十分引人注目:一件是明朝的獅紋補子,據推測,該補子可能來自一位二品武官官服的後背;另一件清朝的刺繡,繡有貴族、文人所鍾愛的獅子擺件。刺繡獅從古至今都頗受喜愛,其中的一些精品也成為藏品。 古色古香的明朝“絲線與金線刺繡獅紋補子”將人們的思緒拉向遙遠的古代。 據介紹,補子,簡稱為“補”,亦可稱“胸背”或“官補”,是明清時期在官服胸前或後背上織綴的一塊圓形或方形織物。根據官位元不同,紋樣形式亦不同。“補服”的得名也源於這塊補子。明代補子一般為邊長40釐米左右的正方形,清代有所縮小,為邊長30釐米左右的正方形或圓形。 二品武官的獅紋服(受訪者 供圖) 根據《明會典》《明史·輿服志》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官吏所著常服為盤領大袍,胸前、背後各綴一塊補子,一至九品所用禽獸尊卑不一,藉以辨別官品。補子圖案中,公、侯、駙馬、伯繡麒麟、白澤;文官繡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繡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除此之外,還有補子圖案為蟒、鬥牛等題材的,應歸屬於明代的“賜服”類。該館所藏的這塊補子上有獅紋,據推測,可能來自一位二品武官官服的後背。 據悉,明代的補子一般用刺繡和織造兩種方法製成,織造方法又分兩種:緙絲、織金或妝花。織金和妝花一般是將補子部分與地部同時織出。緙絲和刺繡一般是先緙或繡成補子形式,再縫綴於衣服上。文官補子畫面以藍色為主要基底及填充顏色。補子內紋樣,色彩比重偏向冷色調,鮮有暖色。武官紋樣暖色調占畫面比例較大,冷暖比例適中,運用了大量紅棕和黃。武官朝服顏色種類與明度隨著官階上升逐漸豐富、加深,有團雲、海波、祥紋多種顏色的交織和景色的增添。 該館負責人說,這塊“絲線與金線刺繡獅紋補子”,獅子主要採用釘金繡繡成,繡線在獅身呈斜向紋路,頭部呈平行紋路,四肢呈波紋狀。眉毛、鬃毛、尾毛與腳上細毛,則是用金線與綠色絲線交織繡成,呈螺旋狀或緩和的波紋狀,與織品前景的波紋繡法相同。這塊補子上的石塊、珊瑚、白色波峰、花草與靈芝也採用了釘金繡。有些部分,如石塊底部的小塊鮮紅色和大部分的藍色海洋,則是通過單色絲線的重複堆疊,形成菱格紋。這正與15世紀剔紅雕刻漆器中常用於表現天、水和地的菱格紋相似,織品同漆器一樣,也需要通過紋路的變化來表現不同場景,這種輕盈的效果用單色絲線便可實現。補子上的多彩雲源自明朝常見的四合如意雲,帶有雲尾。 清代刺繡上的獅形擺件 清康熙“對龍博古團花麒麟刺繡”(一對),繡有清朝宮廷中非常受歡迎的獅形擺件。 對龍博古團花麒麟刺繡上,繡有清朝宮廷中非常受歡迎的獅形擺件。(受訪者 供圖) 此對繡片曾被縫在袍子上,品質極佳。主體紋飾共分為四層,最上層繡雙龍戲珠團“山”“壽”紋,第二層繡有典型的貴族文人的文玩陳設,如花器、香爐、書卷等,以及壽桃和在清朝宮廷中非常受歡迎的獅形擺件。第三層繡有蓮花紋飾,周圍飾有八寶紋,每件繡片上各有四寶。最底層繡有破浪賓士的中國傳統瑞獸——麒麟,象徵吉祥、長壽、幸福、多子多孫與政治清明。兩件繡片的紋飾大致相同,但在細節上稍有區別,如背景中雲朵的顏色、花瓶旁的器物、花瓶中的花與麒麟的姿態等。 明清時期的陳設藝術是中國古代陳設藝術歷史上最為鼎盛的時期,工藝精美、形式多樣的陳設瓷是表達清代人們生活觀的重要載體。獅子作為在中國民俗文化中常見的吉祥神獸,被賦予辟邪、守護、平安的寓意,因此民間的雕塑小品也常以獅子為物件。 “獅子戲珠”刺繡 刺繡獅得到傳承 據悉,刺繡獅從古至今頗受很多人喜愛,現在一些地方仍作為非遺傳承。 清光緒皇帝御用佩飾——黃色緞繡太獅少獅百鳥朝鳳活計現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是非常珍貴的文物。全套八件,包括荷包、褡褳、表套、扇套、靴掖、搬指套、名姓片夾和眼鏡套。活計黃色素緞面,兩面分別繡太獅少獅、百鳥朝鳳圖案。裝飾明黃色絛帶,綴金線盤花結。“太獅少獅”是繡一大一小兩隻獅子,與古代皇太子師傅“太師”“少師”諧音,“百鳥朝鳳”是繡仙鶴、百靈等瑞鳥與鳳凰同翔共舞。 以金蒼繡繡制的獅子造型較有立體感 浙江台州獅子帽製作技藝不同於簡單的繡花,它工藝複雜、綜合性強,是集繪畫、剪紙、刺繡和造型為一體的民間藝術。今年34歲的楊小燕是台州獅子帽製作技藝的第4代傳人。她用自己的巧手,讓這門瀕臨失傳的民間手工技藝,被更多人看到、學習,在年輕群體裡散發出新光彩。獅子帽光是刺繡這一項就比較繁瑣,每一頂獅子帽的繡工,需要經過構圖、畫樣、裁剪、刺繡、拼接、黏貼、鎖邊,以及一些刺、縫的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掌中木偶戲服上的獅頭 泉州本土的刺繡中,也常常能發現不少獅子的“身影”。神態霸氣的獅頭、匍匐仰頭的猛獅、戲耍繡球的雙獅⋯⋯在金蒼繡的各色繡品中,這些以“獅”為題、被賦予諸多吉祥之意的繡品,經由金絲銀線精心“描繪”,不僅帶有金蒼繡特有的斑斕色彩,圖案紋樣亦是千姿百態、平凸有致。早在明清時期,泉州地方戲曲日益繁榮發展,對金蒼繡繡品的需求量增加,繡品種類也變得更加多樣化,既有民俗活動中會用到的幢幡、門彩、桌裙、繡旗、繡幛、轎彩、華蓋等,還有木偶戲、布袋戲、梨園戲、高甲戲等戲劇表演時需用到的桌帷、布帳、涼傘等道具以及文官服、將服、戰甲、戰袍、靠旗、盔鎧等戲服。不同種類的金蒼繡繡品上,所繡的獅子圖案也有所不同。金蒼繡的獨特技法,賦予了獅子靈動之氣,使它們變得更加惟妙惟肖,生動活潑,頗受人們喜愛。 作者 謝偉端/文 陳士奇/圖(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