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製作圖紙,敲打船木,定骨塗漆……在「中國水密隔艙福船文化之鄉」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漳灣鎮,斧木撞擊之間,一批批手藝人,用雙手守護著擁有600多年歷史的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67歲的漳灣鎮村民劉細秀,是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出自「福船世家」的他,19歲便跟隨父親在造船廠當學徒,至今已畫了上千份圖紙,打造了上千條福船。
「從我記事起,就經常在老船廠裡看父輩人製作福船,因此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劉細秀說,這個技藝以前不外傳,後來福船銷量好、訂單多,十里八鄉「造船匠」紛紛來學藝,漳灣福船製造業逐漸興旺起來。
「水密隔艙」是指用隔艙板將船艙分為互不相通的艙區,既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又保障了遠航安全。其結構和舵的設置,被稱為中國古代船舶建造方面的兩項重大發明。
千百年來,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被廣泛應用於漁船、貨船、戰船及外交使船。早在宋代,福船便以「海舟以福建為上」而著稱。18世紀後期,該技藝傳到西方,至今仍普遍應用在現代船舶製造中。
2010年,「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福船對於我們的意義,遠非一條船那麼簡單。包括豎龍骨、安龍目、釘斗蓋、下水等流程,每一個都有寓意,這也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根,一定要傳下去。」劉細秀說。
近年來,由於受到鐵製船、塑料船等其他材質船的衝擊,福船的訂單比以前少了很多,來學藝的人也變少,福船製作一度陷入低谷。但年輕人的實踐,為「老手藝」注入新動力。
當記者見到蕉城區水密隔艙福船研究會秘書長劉朝文時,他正在和福建工程學院工作人員交流合作事項。「十年間,我們做了很多嘗試,既有產品方面的轉型,又有產業方面的昇級,在文化傳播、技術交流等方面聯繫更多相關機構和單位合作。」劉朝文說。
據介紹,蕉城區水密隔艙福船研究會每年組織傳承人舉辦福船船模展示,參與「非遺公開課」錄製;製作《福船人家》《水密隔艙》《世遺福船匠心之作》等節目和紀錄片,提昇福船製造技藝知名度;建成中國福船文化展示中心、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傳習所等,搶救、保護和傳承福船製造技藝。
劉朝文表示,福船是漳灣先民留給他們的最好寶藏,將用新方式、新媒介、新「血液」,把福船製造技藝發揚光大。
「非遺」走進校園給了福船製造技藝更多的生存土壤。在漳灣中心小學的「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社團」興趣課上,傳承人帶領學生進行福船手工模型製作,並講解相關技巧。
漳灣中心小學五年2班學生阮畢宸參與社團已有半年時間,每當看到福船模型完成就很有成就感。「在課外,我也經常用樂高拼搭出福船造型。」
2022年7月,漳灣中心小學聘請劉細秀擔任「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社團」輔導員,利用每週課後服務時間到校授課,指導孩子們製作福船船模。
漳灣中心小學政教處副主任楊華說,社團為熱愛「非遺」文化和船模製作的孩子提供學習交流平台,不但鍛煉了他們動手和思考能力,也增強了文化自信,學習福船製造的學生逐年增加。
劉細秀說,作為老一輩傳承人,他希望這門「老手藝」可以推陳出新,而他在年輕一輩的實踐中,看到這種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