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港,東方的“亞歷山大”——《福建日報》聚焦泉州港千載“潮聲”

今日,福建日報開設《潮聲》版,著力傳播海洋文化,揭示福建海洋文明的演進路徑,做好海洋文化研究成果的推廣轉化,攜文化之力,尋海洋之魂,助力海洋經濟發展,大力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泉州港作為開篇稿件,展現了千年的海絲文化底蘊與發展活力——
近日,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發佈2022年全球港口吞吐量排名,福建省廈門港、福州港、泉州港入圍全球百大集裝箱港口。泉州港作為福建省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是福建省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重要基礎,也是福建省對外開放、深化閩台融合發展的重要窗口。2022年,泉州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08萬標箱,居全球第91位。​

泉州港歷史悠久,有上千年對外開放的歷史。泉州港古稱為“刺桐港”,因港口所在的城市遍栽刺桐樹而得名。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唐代時刺桐港就嶄露頭角,是“中國古代四大港口”之一;兩宋時刺桐港因大量海商頻繁往來,海外貿易日益繁榮而聞名;至元代刺桐港海上貿易達到空前繁榮,成為梯航萬國、舶商雲集的“東方第一大港”,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稱,刺桐港是與亞曆山大港齊名的世界最大商業港口之一。

穿越千年,如今泉州港正發力打造海絲樞紐港口,融入“絲路海運”,積極拓展中國沿海和“一帶一路”沿線主要港口航線,助力泉州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01
漲海聲中萬國商
泉州開元寺內,有一座泉州灣古船陳列館,裏面陳列著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一艘南宋古沉船。
1974年,這艘古沉船在泉州灣後渚港被發掘出來,轟動世界。專家從古船用材、造船工藝和“保壽孔”等方面考證,判定其為13世紀泉州製造的首部尖、尾部寬、高尾尖底“福船”類型的遠洋商船。此外,根據古沉船中出土的2350多公斤未經脫水的香料藥物,專家判斷這或是一艘從東南亞滿載著香料藥物回泉州港的沉船。
“泉州灣古沉船不僅是當時出土的全國體量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艘古船,還是全國迄今為止發掘的由海外返航並已出土的唯一一艘古代遠洋海船。古沉船龍骨和殼板的設計及其工藝、水密隔艙的設置,都顯示出其設計和建造技術的先進性。特別是水密隔艙造船技藝,領先西方國家近千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副館長陳穎豔說。
泉州灣古沉船的發掘還揭開了一段輝煌的歷史:泉州作為中國古代海外交通重要港口之一,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空前繁盛,刺桐港享譽海內外,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這艘出土沉船便是古代泉州開放與繁榮的見證。
國畫《漲海聲中萬國商》 (資料圖片)
在泉州灣古船陳列館,默默靜立的巨大古沉船身後,是一幅《漲海聲中萬國商》大型國畫。畫上,刺桐港內船隻無數、帆檣林立,碼頭上商旅百姓熙熙攘攘,生動再現了刺桐港梯航萬國的繁榮景象。宋元之際,泉州港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蒼官影裡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這一時期不只是蕃商彙聚於此,許多西方旅行家也被吸引而來,並留下有關泉州的生動記載。
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這樣描述“宏偉美麗的刺桐城”:刺桐城的沿海有一個港口,船舶往來如織、裝載著各種商品,駛往各地出售。這裏的胡椒出口量非常大,但其中運往亞曆山大港以供應西方各地所需的數量卻微乎其微,恐怕還不到百分之一。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雲集於此,貨物堆積如山,買賣的盛況令人難以想像。他筆下的泉州人“民性和平,喜愛舒適安逸,愛好自由”。遊記裡還談到德化的瓷器、永春的白糖和藝精出眾的文身技藝。
這些西方遊歷家的記敘,為刺桐港曾經曆過的商業上的繁榮、文化上的包容提供了見證。
宋元時期,刺桐港海外貿易的繁盛程度,中國史料文獻亦有記載。寧宗開禧二年(1206年)成書的《雲麓漫鈔》中記載,與泉州通商的海外國家有32個。寶慶元年(1225年)任泉州市舶司提舉(負責海上貿易與外交往來的官員)的趙汝適在《諸番志》中寫道,泉州港的海外貿易範圍東起菲律賓,西到非洲東安,北到日本、朝鮮,包括西太平洋與印度洋在內的58個國家和地區。元代汪大淵撰寫的《島夷志略》記載,當時泉州對外交往已達90多個國家和地區。
02
海納百川上鼇頭
今人探尋古代刺桐港那段無比繁榮的歷史場景,總會閃現出“開拓”“自由”“包容”等一連串字眼。“試舟到渤泥,往來有利。沿海佘家人俱之往,引來蕃舟。蠻人喜彩繡,武陵多女紅,故以香料易彩衣”,在如今的石獅市蚶江鎮石湖村,仍流傳著林鑾航海的故事。石湖地處泉州灣出海口,石湖半島延伸海中,形成一個天然的避風港灣。唐代開元八年(720年),晉江航海家林鑾在此建造碼頭,開通泉州至渤泥(今文萊)航線,以絲綢換取香料,取得豐厚利潤,帶動泉州沿海民眾參與東南亞地區的貿易,香料由此成為泉州港最大宗的進口商品,石湖碼頭也因此被稱為“林鑾渡”。

這種一路向海的開拓精神和走向深藍的堅定信心,促使泉州港不斷壯大繁榮,並造就了泉州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的地位。

泉州市舶司設置伊始,就大膽請奏派員到海外“招商”,崇寧二年(1103年)宋廷批復。泉州即遣使赴占城、羅斛“說諭招納”。此後,海外招商風氣不絕,到了元代,更是將“通道外國、撫宣諸夷”作為大事,頻繁遣使至南海諸國招諭。這種派遣使團親赴海外招商的活動,受到南海諸國的積極響應,紛紛遣使前來朝貢,從而建立起雙向互動的密切貿易關係。

刺桐港對外開放政策十分優惠。紹興元年(1136年),宋廷批准泉州奏請,凡招誘舶舟抽解物貨“累價及5萬貫、10萬貫者,補官有差”。當年八月,大食(今阿拉伯)蕃客蒲羅辛運載乳香到泉州抽解三十萬緡,宋廷授予“承信郎”。年末,八年招誘舶貨抽解累計九十八萬緡的福建綱首蔡景芳也授“承信郎”。南宋朝廷還對虧損蕃商物價而影響海外貿易的市舶官員,給予降職處分;對違法抑買者,允許外商越訴,犯者計贓坐罪。

以“泉州”城市命名的國際班輪自泉州港圍頭灣港區成功首航俄羅斯。

“為了招商引資,古代泉州給予蕃商政治、經濟全方位的禮遇。承信郎一職,在宋代常常被授予對泉州港海外貿易做出貢獻的商人,包括外商。這不只是一個口頭的嘉獎,而是實打實的授官,朝廷會下敕令,並授公文、官服,舉行授官儀式。這些禮遇是為了通過蕃商以商引商,帶動更多商人來泉州貿易。”石獅市博物館館長、文博研究館員李國宏說,宋代泉州這種行之有效、充滿人性化的營商環境,是刺桐港繁榮非常重要的一個基礎。

中外商人在泉州做生意,可以得到制度和法律的充分保障,例如外國商人在交易或生活過程中發生什麼意外狀況,可以得到外商財產保全等涉外法律的保駕護航;每年“冬遣舶、夏回舶”時,泉州府郡和市舶司的高級官員聚集在九日山舉行盛大的祈風盛典,敬祭海神,祈求海神賜風讓商舶往返暢行;外國商船運載貨物抵達泉州港、交易結束離開泉州港時,地方都要設宴款待,主要官員出席以示重視⋯⋯國家和地方對海洋貿易發展的重視以及完善的制度保障,成就了宋元時期泉州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地位。

泉州開元寺。

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通過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6項世界遺產,這意味著刺桐古城的那段文明得到世界範圍的認可。在李國宏看來,泉州港悠久的航海傳統培養了泉州人勇於開拓、善於創造的人文個性,形成開放、尊重、分享、合作的文化傳統,使得不同習俗和文明可以在泉州和諧共存、相互交融,並最終實現互惠互利、共建共用的美好願景,這對今日的世界仍是重要啟示。

03
絲路古港逐未來
4月22日,隨著一聲汽笛長鳴,集裝箱船“SINGAPORE”輪滿載貨物緩緩駛離泉州港石湖作業區,向印尼雅加達而去。這意味著,泉州石湖直通印尼雅加達的RCEP新航線正式開通,泉州港石湖作業區累計開通“一帶一路”外貿航線也增加至18條。據悉,整條航線掛港順序為上海—寧波—泉州(石湖)—雅加達—泗水—巴生西,新航線從石湖直通雅加達,既縮短了航程,也降低了企業的成本。這是今年石湖作業區開通的第四條RCEP航線。今年2月,泉州港石湖作業區5號、6號新泊位投產,同時泉州—新加坡、泉州—馬來西亞兩條新航線開通。隨著5號、6號泊位投產,泉州港石湖作業區邁入年吞吐能力超300萬標箱的大型港口行列,兩條新增航線則有效對接RCEP航線,更好地覆蓋東南亞地區,並打開通往中東、非洲等地的通道,為泉州地區港口經濟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加便捷的物流支撐。

石湖是泉州港的核心作業區,見證了當年“東方第一大港”的繁榮景象。歷經滄海桑田,如今的泉州港規劃由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三個港區組成,下轄秀塗、石湖、錦尚、深滬、圍頭、石井六個作業區和東石作業點,形成“一港三區六作業區一作業點”的發展格局,是福建省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和對外開放、深化閩台融合發展的重要窗口。

然而,泉州港自宋元以來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而是走過了一條繁榮—沉寂—奮起的曲折發展之路。

明朝時期,政府為防倭寇,嚴格禁止海外貿易,泉州港被限制只能與琉球國交往。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移設福州,泉州的來遠驛也隨同市舶司廢置。市舶司在泉州設置前後達386年之久,經歷了泉州港海外交通的繁榮、極盛、變化的歷史階段,它的遷移標誌著泉州港由盛轉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正式在廈門設立海關,泉州港對外通商的職能被廈門港所取代。此後,泉州港走向衰落,淪為地方性小港。

​泉州港錦尚作業區擴大開放通過省級驗收。

1957年以前,泉州港口建設發展緩慢。直到1977年,泉州後渚港兩座500噸級浮碼頭(方舟)安裝完畢,泉州港才又迎來正規碼頭。1979年,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福建沿海港口經濟發展環境逐漸得到改善,泉州港發展迎來良好時機。1980年,泉州重設海關機構對外開放。1983年,泉州港正式恢復對外籍船舶開放,被中國國務院批准為全國24個對外開放港口之一。自此,泉州港進入加快發展階段,對外向型經濟的影響也再度開啟。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也是“一帶一路”重要戰略支點城市和先行區,已經成為福建省主要的貨源生成地。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泉州進出口總額2711.9億元(人民幣,下同),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2700億元大關,創歷史新高。其中,出口1994.6億元,進口717.3億元。

依託泉州快速發展的民營經濟,泉州港加快建設,內貿集裝箱航線輻射全國,覆蓋主要港口,並助力泉州經濟發展。截至今年4月底,泉州港轄區港口集裝箱航線總數共41條,外貿航線13條(含1條內支線),內貿航線28條。來自泉州港口發展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泉州港共有生產性泊位52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13個),設計年通過能力3464萬噸(其中集裝箱191萬標箱)。

泉州港正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和福建省“海絲”核心區建設,以更加壯美的姿態,擁抱藍海,逐夢未來。

    作者 黃瓊芬
來源:新福建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