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獅”話 | 祥獅躍動香器間

泉州永春的香,聞名遐邇。在這座香氣繚繞的城,各種不同類別、造型的香料、香器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有不少形態各異的獅型香器,有的憨態可掬,有的威嚴肅穆,有的造型奇特,看起來都別具一格。而這種獅文化與香器的融合自古便有,隨著時光流轉至今,仍魅力不減,獨樹一幟。

 

獅形香器做工精緻,深受人們喜歡。(蘇新宏 攝)

獅型香器 古已有之
近日,在永春竹森香道館內,竹森香堂負責人林文森正在整理展櫃上的各類香用品。很快,他便從眾多物品中挑選出有獅子元素的香器,整齊地擺放在桌上。“這對銅制的獅型香爐,一直擺放在進門展櫃的兩側。”他笑著說,獅子在自然界中,也被稱為萬獸之王,擁有威嚴氣勢。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被賦予了鎮宅、辟邪、開運的寓意。

獅子香爐威武霸氣(蘇福彬 攝)

整個香爐的造型就是一只看起來威猛無比的獅子,看起來不大但拿起來很沉,四足蹬地堅實有力,身材圓潤飽滿,雙目炯炯有神目視前方,張嘴露出尖銳的獠牙,看起來氣勢洶洶。林文森輕輕提起獅頭,可見獅腹中便是一個放香容器。點一盤檀香置於其中,蓋上獅頭蓋,不多時便可見一縷青煙緩緩飄出,房間內頓時盈滿令人心曠神怡的香味。

獅子與香器的結合,給人別致古樸之美。(蘇新宏 攝)

“獅子與香器的結合,古代就有,一直流傳至今。”林文森說,談起獅子與香器的結合,就不得不提到狻猊。古代的獅子有個別稱——狻猊。古書《穆天子傳》曰:名獸使足走千裏,狻猊野馬走五百里。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郭璞注曰:“狻猊,獅子,亦食虎豹。”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獅子也,出西域。”

獅鈕香爐(蘇新宏 攝)

傳說,狻猊是龍之九子之一,形態是一只獅子,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人們把它與香爐結合,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當香爐內點燃香,蓋上爐蓋,就會呈現狻猊吞雲吐霧的奇特景觀。而作為外來物種,獅子最早被記載是在東漢時期,當時的西域將其作為“殊方異物”進獻給中原的皇帝,最早稱“師子”,後才演變為獅子。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種祥獸文化,比如龍、鳳、麒麟等等。它們多半在現實世界中並不存在,被人們綜合現實世界中各種動物的形象,加以想像創作,成為一種吉祥的符號。獅子以貢品形式傳入中國後,早期數量十分稀缺,多被養在帝王宮苑之內,平民百姓只有耳聞,難得一見,加上它本身威武的形象很具權勢的象徵,逐漸演變為一種象徵吉祥的瑞獸。

獅子造型的香插(蘇新宏 攝)

唐宋雅韻 滿堂生香
在中國傳統器具中,有一類動物造型的香爐,它們被統稱為“香獸”,其中尤以獅子香爐最為常見。獅子形象威猛,所以宋代的紫宸殿前,便設有獅子香爐一對,在重大儀式時點焚起來,用以製造氛圍感。

造型精巧的獅形香器(蘇福彬 攝)
除焚香之外,獅子香爐還有一種非常有趣的用途。在崇尚歌舞之樂的唐代,宴會中經常要進行表演,獅子香爐便是裝扮“舞臺”的道具。每到筵席之時,賓主坐於廳堂四周,中間鋪上地毯,歌伎、舞伎和樂工們在上面進行表演。由於舞蹈表演時氣氛熱烈,舞者會將地毯踢飛或踢皺。為了緩解這一問題,唐人便想出一個辦法,在地毯的邊角處,放上很多獅子等動物形香爐,作為鎮角將地毯壓平。
“地衣鎮角香獅子,簾額侵鉤繡避邪。”唐代詩人秦韜玉這句詩描述的便是用香獅子作為地毯鎮角的場景。當美麗的舞者在地毯上表演之時,周圍的香爐吐出嫋嫋香煙,舞臺效果曼妙動人。宋代著名婉約派詞人李清照在《鳳凰臺上憶吹簫》詞中寫道:“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可見在李清照的閨房中,就有一個狻猊造型的香爐,睡覺前在香爐腹中添入香料,伴隨香氣入睡安眠。
在林文森獅子香器中,有多款造型似鼎,蓋鈕是一頭造型小巧的獅子,將香料點燃放進香爐內,輕煙從四周的孔隙繚繞而出,滿堂生香。
勇猛進取 “香”得益彰
萌趣獅子香插(蘇福彬 攝)

如今,在傳統獅型香器的基礎上,更多創作者設計出了造型更為新潮、萌趣的獅型香器。在他這些獅型香器中,一款表情有點酷的獅子香插小巧可愛。獅子被設計成一個小擺件,頭部飄逸的藍色捲髮,腳踩著紅色繡球,繡球上有一個小洞,便是用來插線香。“用的時候可以點香,不用的時候可以把玩,放於茶桌、書桌前,悠然自得、禪意十足,令人沉心靜氣。”他說。
在林文森看來,香文化與獅文化均是流傳了千百年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兩者的結合亦是一種內在精神力量的碰撞融合。獅子勇猛進取,香又能靜心凝神。創業過程難免浮躁,此時點一縷馨香,讓內心能真正安靜下來,思考下一步香器中的獅子形象不僅僅是一種裝飾,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表達。它通過藝術作品的形式,展現了人們對獅子的崇拜和敬畏之情,也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作者  許文龍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