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創新基層治理機制 助力鄉村振興

【本報綜合報導】連日來,在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熙嶺鄉塘後片區食用菌標準化示範基地內,一個個菌包整齊排列,成熟的菌菇成簇相擁;菇農穿梭其中,採摘菌菇,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該基地位於熙嶺鄉塘後村,佔地面積70畝,採取「集體建設、基地+農戶」的運作方式,形成滑菇、夏香菇等多元品種種植產品體系,推動熙嶺鄉食用菌產業發展、帶動村民增收。同時,村集體通過出租菇棚每年增收達18萬元(人民幣,下同),達到村民、村財雙增收的效果。
「認租一畝一年只需6000元,比自己建大棚划算多了,而且在食用菌標準化示範基地種植食用菌,菌棒受感染率低,菌菇品質明顯提升了。」菇農張天眺說,生產成本的降低和管理技術的升級,極大調動了村民們的種植積極性,塘後片區食用菌產業迎來「第二春」。
2021年下半年,塘後村與熙嶺鄉的山墩村、前梨洋村、新圪村共同成立塘後片區黨委,流轉整合各村土地資源1500多畝,引進3家優質農業企業入駐經營,形成食用菌、高山玫瑰、高山果蔬三大產業齊頭並進的發展格局,並籌劃建設食用菌初加工廠、玫瑰酒加工廠、農產品交易市場等配套設施,著力打造完整產業鏈條。
「以前各個村各行其是,資金的使用五花八門,形不成一定的規模,有時候各個村幹部的思想認識和工作方式方法也不一樣。」熙嶺鄉塘後片區黨委書記李幸霖說,現在有了片區黨委,促進各村集體經濟項目高質量、可持續、規模化發展,也極大調動了村民參與集體經濟的積極性。

水清景美的熙嶺鄉墘頭村。

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鄉村振興發展的新要求,屏南縣大村與小村、強村與弱村發展不平衡問題逐漸凸顯,很多村自身資產、資源並不多,再加上土地、山林等資源要素「切割式」分佈,鄉村產業往往「各自為戰」,形成了「弱村難發展、強村難突破」的問題。
2021年以來,屏南縣改變思路、先行先試,按照「組織一體設置、工作一體謀劃、制度一體完善、活動一體開展」原則運作,打破村與村的界限,組建片區黨委,根據片區各村的資源稟賦、地理條件、產業基礎,聚合村級資源,以產業發展為支撐,推動生產要素跨界配置、優勢資源規模集聚,促進連片打造,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如今,屏南縣已創建15個片區黨委,覆蓋53個行政村,通過組織融合推動鄉村產業大提升、資源大整合、治理大聯動,打破行政區域條框,統籌引領村村融合,有效推動抱團發展。
2022年,該縣片區黨委覆蓋村集體經濟平均收入突破30萬元,其中50萬元以上的占比超45%。
片區的產業振興和集體經濟發展,是屏南鄉村振興路上探索與實踐的一個縮影。2021年以來,屏南縣不斷推動基層黨組織建設、基層隊伍管理、鄉村治理等方面的機制變革與創新,推動鄉村治理提檔升級,走出一條具有屏南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推行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工作,打破體制壁壘,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面向社會各界公開發佈和招募;配套制定激勵十條措施,確保人才在鄉村一線安心安業……屏南縣官方表示,一個個機制的創新,一幕幕看得見的變化,為屏南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