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山東】聊城 山東歷史文化名城

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 城市因為水而增加了吸引力

【記者蔡叔涓山東採訪】在山東省有這樣一座歷史名城,大家熟知的《水滸傳》《金瓶梅》《聊齋志異》《老殘遊記》等著名典籍中描述的故事發生在這裡,戰國時期軍師家孫臏、「才高八斗」的曹植,抗日名將張自忠、已逝前臺大校長傅斯年等人,都和這裡有關聯,那就是:聊城。
聊城位於山東省西部,緊鄰河南和河北,位於華東、華中、華北三大區域交界處,代表中國商業文明的京杭大運河,和代表農業文明的黃河在此交匯,自古以來區位優勢佳,是山東、河北、河南三省通衢的重要樞紐。

東昌湖古城歷經600多年仍保存完好。
聊城東昌湖古城美麗夜景。

聊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是齊國西部重要城邑,明清時期,聊城藉京杭大運河漕運之利繁榮400餘年;當時這裏「舟楫如雲、帆檣蔽日」,清康熙、乾隆皇帝11次下江南,曾親臨聊城。
黃河文化與運河文化的共同孕育,使聊城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保留下來的文物古跡有466處,包括:東昌湖的光嶽樓、山陝會館、井陽岡龍山文化遺址、三國時期的曹植墓等等。

聊城是城中有湖、湖中有城的江北小江南。

聊城交通優勢明顯,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資源豐富,市境內擁有全國最大的城市湖泊——東昌湖,是由宋代的護城河逐漸開挖而成的人工湖,水質清澈,湖內是一座一平方公里見方的古城。
城市因為水而增加了吸引力,聞名中外的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給聊城又增添了歷史人文色彩,而湖中古城中心的光嶽樓,可以說是聊城的代表景點和古建築。

東昌湖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環繞東昌古城,形成北方少有的「城中有湖、湖中有城」的水城風貌,有「江北水城」之稱。另外,聞名中外的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給城市增添了歷史人文色彩。
湖中古城中心的光嶽樓,樓高四層,由墩臺和主樓兩部分組成,墩臺為磚石砌成的正四樓臺,四層主樓築於墩臺上,整座建築未用一根鐵釘,但是結構扎實,歷經600多年仍保存完好。
登樓遠眺,放眼環顧,平川沃野鬱鬱蔥蔥;俯瞰城區,一湖翡翠千重秀,碧波瀲灩蕩古城。自古而來,眾多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路過聊城都要登光嶽樓,賞景抒懷,古人將此美景稱之為聊城八大景之一。

高唐李奇茂美術館

參訪傅斯年陳列館和李奇茂美術館

【本報綜合報導】在山東魯西聊城這個台灣民眾並不很熟知的地方,卻有二位台灣人和這裡有深厚淵源,並建立有陳列館和紀念館。
第一個是有「民國才子」之稱的前臺大校長傅斯年,他祖籍是聊城人,現在聊城人景仰其才華氣節,收集其生平事跡建立陳列館,國民黨前主席連戰也曾經到此,並留下題字「一代學人」以示景仰。

傅斯年陳列館主要展示其一生中留下的近千幅圖片、書籍等。

聊城傅斯年陳列館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二層樓閣,門前有一尊高大的傅斯年塑像,原本是傅氏祠堂,始建於清代原是傅氏同族人紀念祖先的地方,1993年聊城市政府決定成立「傅斯年陳列館」,比較客觀簡要地展示了傅斯年作為近代史上著名的史學家、教育家的學人風采和光芒四射的人格魅力,及其生平。
傅斯年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對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教育學等造詣精深,被譽為學術界的通才。1919年畢業於北大中文系,年底公費赴英國留學,曾在倫敦大學學習歷史、數學和實驗心理學,後又去德國柏林大學學習哲學和歷史。

前臺大校長傅斯年向,其生平學術及教育成就,備受兩岸肯定!

留學歸國後曾任中山大學教授、中文及歷史系主任,代理文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代理北京大學校長及擔任臺大校長。陳列館主要展示傅斯年一生中留下的近千幅圖片,和生前生活用品及大量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書籍、史料、筆記、信劄、證件、文物等。
第二個是臺灣水墨畫大師李奇茂,在聊城的高唐縣城魚丘湖生態書畫園內建有李奇茂藝術館外觀呈帆船形狀,造型獨特新穎,富有濃郁的藝術氣息,李奇茂藝術館的效果圖是李奇茂先生創意並提供的。

聊城傅斯年陳列館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原本是傅氏祠堂。

李奇茂藝術館中典藏李奇茂先生遴選的100多幅佳作精品,和捐贈的1000餘件文物古董。據當地介紹,李奇茂藝術館不僅是展示李奇茂先生藝術成就的場所,還事一處開展書畫交流、展覽、研討、拍賣和名家筆會等系列活動的好場所。
同時也有助於地方加快了書畫產業的蓬勃發展,並將成為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書畫藝術,促進海峽兩岸書畫交流活動,推廣國際藝術活動的重要基地。
當地民眾更高興多了一座「大師級」的美術館,高唐百姓在家門口便可一睹「當代張大千」李奇茂藝術作品的風采!

東阿阿膠生產園區十分現代。(蔡叔涓攝)

走進中國阿膠博物館 探尋傳統阿膠製作

【記者蔡叔涓山東採訪】曾在臺熱播的電視劇《甄嬛傳》裡宮妃最愛的阿膠,是怎樣製作出來的?當然不再是傳統方式那樣,直接把驢皮放在大鐵鍋爐裡,熬啊熬啊~攪啊攪的。
在山東聊城東阿縣的「中國阿膠博物館」內,可以看到被列為大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阿阿膠製作技藝,當地的製造大廠採用東阿地下水+100%純驢皮,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阿阿膠製作技藝,三者缺一不可,方才成就了正宗道地的東阿阿膠。

現在的東阿阿膠是在這些現代化爐子中生產。(蔡叔涓攝)

據介紹,東阿阿膠是天賜的,沒有東阿水就沒有阿膠,東阿地下水有三大發展源頭,分別是太行山的積水潛流、泰山融水以及黃河之水彙集而成,每立方水比普通水質重出3.8公斤,而且它是弱鹼性水,其中含有非常豐富的微量元素,東阿水不僅便於阿膠煉製過程中雜質的提純,還有利於阿膠藥效的發揮。
據工作人員介紹,中國阿膠博物館承載著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的使命,是一家以單品種中藥材阿膠為主線的專題性博物館。

聊城東阿縣中國阿膠博物館(蔡叔涓攝)
製作東阿阿膠已經列為非遺技藝。(蔡叔涓攝)

館內1200多件館藏文物,通過實物陳列、影像展示實景模擬等形式,集中展示了東阿阿膠三千年的歷史、古代東阿人的造膠智慧、曲折的產業歷程以及現代東阿人的艱辛創業歷程和輝煌成就。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