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6月9日至11日,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原創音樂劇《戀曲》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完成為期3天5場的首輪演出。
《戀曲》的創作靈感源起於一首歌和一本書。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三台籍鄧禹平與白玫相識相戀,正當他們憧憬著和平安寧的美好生活時,卻因時代大潮的變動,相隔於海峽兩岸,終生未能再見。滯留台灣的鄧禹平在無盡思念中,為電影歌曲《高山青》(又名《阿里山的姑娘》)寫下了如詩一般的歌詞。1984年,這首歌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一經唱響,傳遍大江南北。這段愛情悲歌後來被四川作家孫才傑寫入小說《世紀絕戀》。
據主創團隊介紹,《戀曲》採用了「戲中戲」的結構方式,將鄧禹平與白玫的愛情故事同當代青年胡萊與方丹的情感羈絆兩條線索並行推進,巧妙交織,呈現了跨越時空的「平行蒙太奇」藝術效果。
該劇藝術總監甲丁介紹,作品的主題是「愛」,兩個年代、兩對青年尋找愛情、守衛愛情的過程,引起兩岸同胞感情共鳴,表達兩岸同胞祈願有情人終能共續心曲,兩岸終能團圓的美好願景。
《戀曲》還融合了器樂、聲樂、舞蹈等多元藝術形式,配合創新的表現手法,層次鮮明的編排創作,將各類情感形成對比、反差,讓觀眾更加立體地感受到流淌於文化長河中的同根同源之意,真切地觸摸到深蘊於作品中的思想與情懷,為觀眾帶來多維度、沉浸式的視聽體驗。
「該劇用愛情之名訴說團圓願景,以文化之義講述家國情懷,演繹了橫跨海峽、忠貞不渝的愛戀悲歌,表達了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共盼團圓的世代心願。希望通過這部劇,激勵兩岸同胞特別是兩岸青年能夠銘記歷史,共同肩負起傳承、創新和弘揚中華文化的時代使命。」綿陽市台辦主任吳剛說,也希望通過《戀曲》的展演,能夠讓更多的人瞭解鄧禹平,瞭解鄧禹平的家鄉綿陽市三台縣。
據介紹,音樂劇《戀曲》是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次嘗試。除了幾位曾在知名音樂劇中擔當主演的演員外,演職人員中還有一部分是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的老師和在校學生。
「通過全流程、全鏈條的藝術創作、排練、展演與運營,為學校莘莘學子精心打造跨專業、跨學科、跨部門的實踐實訓大課堂大舞台。該劇目的推出,必將成為學院創新型藝術實踐與複合型應用人才培養的項目制教學經典案例。」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戀曲》從故事的原發地到主人公生長、生活的風土人情,從原創到產品,從課堂到市場,旨在以本土故事、原創作品回饋社會,打造地方文藝精品的成果。
該劇是由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出品,甲丁文化與四川文化藝術學院聯合製作的劇目,同時獲得了北京海峽兩岸民間交流促進會、四川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綿陽市台胞台屬聯誼會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