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騎獅”石雕的主人——小樹林教育創始人、泉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秘書長吳撇老師對藝術、建築、雕塑和古玩等方面十分感興趣,他收藏了眾多造型獨特且年代悠久的石獅子,以石為主,還有瓷、陶、木等材質的獅子,平日裡他經常翻閱書籍考證這些石獅子的歷史。
中國獅子雕刻造型更多地來源於古代藝術家的想像,這種想像又明顯制約於不同時代的民族自信心和審美傾向。
吳老師介紹,在古代,獅子頗受帝王喜愛,被認為是祥瑞之獸,有辟邪的作用,石獅子的地位也隨之升高,除了皇帝,也只有王公貴族和七品以上官員家門口才允許設石獅子,用來鎮宅,而普通百姓為了獲得獅子所帶來的“祥瑞”,節慶時候便興起了舞獅,且這一項傳統至今仍然存在。
為了彰顯主人家的地位,各家各府使用的獅子也是有等級區分的,這個等級就體現在獅子的髮型上。據史料記載:石獅子頭上一個個的“疙瘩”是有嚴格規定的:古代一品官府衙門前的石獅子頭上有十三個疙瘩,叫十三太保;從一品官往下,低一級就少一個疙瘩,二品十二個髮髻,三品十一個髮髻,四品十個髮髻,五品、六品都是九個髮髻,七品以下的官員府邸門前就不許擺放守門的獅子了。
可想而知,皇宮門口的石獅子,頭上的“卷髮”最多,有45個,這自然是象徵著皇帝“九五之尊”不可動搖的地位。
吳老師介紹,獅子在漢代是被西域進貢來中國的,而後慢慢變成傳統文化中的“神獸”,成為祥瑞的象徵。在東漢時期,有的石獅子背上甚至被安上了翅膀。而在泉州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溫陵書院的門邊,有兩尊猴形石獅,吳老師推測可能是因為最初主人家有屬猴的成員,便在獅子形象中融入了猴元素,使得這兩尊守門獅顯得機靈可愛。隨著時代的變革,石獅子才衍變成人們如今看到的形象。無論如何變遷,獅子都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