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與琉球(日本稱沖繩,歷史上琉球曾是獨立的王國——編者注)淵源非比尋常。除福州市的琉球館、琉球墓外,很少人知道泉州也有一處用於招待琉球為主的海外諸國貢使的驛館,還出土發現與琉球相關的墓地遺址。連日來,文史學者探訪了這些遺跡,感受在歷史長河中琉球王國與福建結下的深情厚誼。
泉州設“來遠驛”接待琉球進貢使
朝廷派出琉球冊封使團20餘次
琉球國即現在的沖繩,在1879年被日本侵佔之前是個獨立的國家,前後存在數百年。琉球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號稱“萬國津梁”。
史料記載,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明政府派楊載出使琉球三國,“以即位建元詔告其國,其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隨載入朝,貢方物。帝喜,賜《大統曆》及文綺、紗羅有差”。楊載一行代表朱元璋旨意分別冊封了三國國王,琉球三國也明確表示向明朝政府稱臣,正式成為明朝的藩屬,從此拉開歷時明清兩代、長達500多年的中琉友好往來的歷史。
明清易代之後,清政府積極從事建立宗藩關係。清中期,清廷通過對琉球經濟上“厚往薄來”的朝貢貿易、政治上“懷柔遠人”的冊封活動、文化上“宏宣德化”的傳播中華文化等措施,使中琉宗藩關係在康乾時期達到清代歷史發展的頂峰。
據統計,琉球作為明清兩朝的藩屬長達500餘年,從明洪武五年(1372)開始確立這種藩屬關係,明清兩朝先後20多次向琉球派遣冊封琉球王的冊封使團。歷次冊封使的《使琉球錄》,直接記錄了悠久的中琉交往關係,都是有關琉球王國歷史及其政治地位研究的可靠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