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泉州市農業農村局組織的“鄉村振興泉州觀察團”走進百崎鄉,看當地如何做足民族融合文章,用好對台交流資源,講好鄉村振興的“百崎故事”。
白奇村的白奇古街已有700多年歷史,曾是全鄉的商業中心、惠南片區的貨物集散地。近年來,鄉、村兩級充分挖掘古街歷史文化,按照“修舊如舊”的理念,分期實施路面、環境、微景觀改造。
古街改造,村民無償提供超1000平方米的祖廳、古厝使用權,加上邊角地帶,村裏共建成初心園、行善堂、踏月歸鄉等10個微景觀以及親子遊樂園等。“我們還引入台灣設計團隊打造百花巷,為古街增添了許多生氣。”白奇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郭冬霞說。
改善周邊環境的同時,古街商業環境也得以重塑。正在營業的“五元剃頭店”引起觀察團成員們的興趣。“這家店開了多久了?”“50多年了,我從十幾歲的小夥子一直做到現在。”71歲的郭坤山說,之前的店面是石頭房,如今村裏對古街店面統一改造,環境好多了。
“古街店面改造升級後,將加大業態招引,吸引人流,讓古街、村莊熱鬧起來。”郭冬霞說。觀察團成員、德化鄉村振興研究院秘書長裴錦澤表示,白奇古街突出民族特色、海絲文化,融入美食、美物、美景等元素,隨著更多業態的入駐,將進一步增強遊客的體驗感。
打造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百崎鄉不僅引入台灣團隊參與村莊營造,還吸引台灣團隊駐鄉指導,建設田園生態農業綜合體。
“整個項目租用土地100多畝,包括農田、山地和廢棄礦坑。40畝農田作為台灣優質農產品培育基地,聘請當地農民共同管理、耕作,種植了台灣水果玉米、番薯等果蔬以及小麥等。在運營方面,與泉州企業合作開展‘我在鄉間有畝田’活動,拓展親子體驗及教育研學等內容。”台商王淑貞介紹了下埭村生態農莊規劃建設進展。
除了農業,王淑貞帶領的臺灣文旅團隊,還計劃開發利用山地、礦坑,策劃康復農療、運動休閒、螢火蟲公園等項目。目前,項目已建成木棧道、觀景臺等,方便遊客登臨山頂,盡覽山海城美景。
“農業是農文旅的基礎,‘台灣優質農產品培育基地+教育研學’切入點新穎,具有吸引力,如果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植入台灣和本地文化,同時將農莊的農產品與當地美食融合,可能會更加吸引遊客。”華僑大學旅遊學院副院長張慧說。
上個月,泉台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在廈門五通碼頭設立了福建台灣青年人才商務中心。“我們將台灣青年人才對接平臺延伸到台胞登陸的第一站,招引並幫助他們到泉州創新創業。”福建省泉台人力資源有限公司總經理高睿旸說。
位於百崎鄉的泉台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由福建省泉台人力資源有限公司負責運營,致力於打造人力資源服務和對台招商引資服務雙平臺。兩年多來,已招引台資企業11家、人力資源機構13家、台灣人才40餘人,舉辦各類惠台惠企惠才活動80多場,接待參觀訪問50多次,服務涉及10000多人次。
引入台灣鄉村建設優質項目,是泉台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的重要業務之一。高睿旸表示,最近在東園鎮玉阪村引進了一個高鐵驛站田園綜合體項目,引入台灣鄉村建設專家團隊,打造融合高鐵資源、台灣農創、本地特產、本土文化的高鐵田園休閒驛站。“在項目對接中,我也學習了很多,比如項目要做好頂層設計,明確商業模式、消費群體、植入文旅產品等;要促進融合發展,更好地發揮台灣和本地資源優勢實現共贏。”
泉州市農業農村局綜合科四級主任科員盧豔婷對此十分認同:“鄉村農文旅項目頂層設計十分重要,除了商業模式外,還要設計好利益分配機制,吸引各方資源投入,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