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東麗區積極推進生態屏障建設 碳庫水庫錢庫糧庫作用顯現

【本報綜合報導】“津城”“濱城”雙城之間,一道鬱鬱蔥蔥的生態屏障在東麗區鋪展開來。行走綠屏林海,草木葳蕤,繁花似錦,飛鳥雲集,人們在如畫的風景中放慢腳步,放鬆心情,享受這份美好。這美麗蛻變的背後,是全區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讓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在東麗大地走深走實。

生態效益凸顯 生態屏障成“碳庫”

在古海岸濕地綠廊,綠色氣息撲面而來,池塘裡荷花絢爛多姿,田野裡水稻綠意盎然,多彩帳篷散落林間,人們或賞景或小憩,一派怡然景象。登上瞭望塔,舉目望去,三五名騎行者在綠林中穿梭,更增添了一份動感與活力。騎行者閆女士感慨地說:“以前,這附近光禿禿的。現在,這兒變化可大了,滿眼綠色,我常來這裡騎行,呼吸新鮮空氣,拍一拍美景。”

風景如詩、綠屏如畫的背後正是東麗區堅定不移走綠色高品質發展之路,推進生產生活全面綠色轉型的變革與調整。2018年以來,東麗區站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高度,把綠色生態屏障建設作為區域轉型的重大機遇,科學合理規劃生態佈局,打破鋼筋水泥“圍城”束縛,留白增綠,重塑城市發展空間,為建設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東麗提供強勁動力。

城市“留白”,就是向髒亂差環境“亮劍”,給城市留出“呼吸”空間,讓市民家門口就能親近自然。為高標準高品質建設綠屏,東麗區細化方案、掛圖作戰、倒排工期,通過有效壓減用地規模、整合土地資源、淘汰落後產能等一系列措施,嚴把關口,調整結構,騰籠換鳥,最大限度集約土地資源,疏解釋放資源空間,全力打通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綠色生態廊道。一場拆遷與生態修復的攻堅戰全面打響,累計拆除各類地上物457萬平方米,撤銷取締管控區11個不合規、低效能、高污染的工業聚集區、149家工業企業和各類散亂汙企業,騰出土地全部用來複耕複墾、造林綠化。這是一場不留退路的攻堅之戰,“舍去”的過程雖伴隨著陣痛,但為了給子孫後代留下綠水青山,東麗區綠色發展的信念更加堅定執著、綠色轉型的步伐越加堅實有力!

“咬定青山不放鬆”就沒有攻克不了的難關。植樹“增綠”,是綠屏建設中遇到的又一難題。如何破解呢?東麗區農業農村委與相關建設單位多方研究,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因地制宜,採用“生態”的方法修復生態,運用台田技術治理鹽鹼,注重植物樹種搭配、空間立體配置和植物色彩的季節變化,增綠、補綠、管綠、護綠,一項項措施密集落地,讓鹽鹼地變成居民家門口的“綠”公園。

古海岸濕地綠廊

如今,東麗區以古海岸濕地綠廊為起步區,串起金鐘河濕地片區、雙湖富氧游憩區、華明有機田園區、文化融合體驗區、林水涵養區和環境防護區六小片區,串珠成鏈,立體成面,綿延146平方公里綠屏驚豔亮相,生態效益逐步顯現。林地面積已達3.5萬畝,有喬灌木品種30餘種,一級管控森林覆蓋率達27.7%。據測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2.31萬噸,釋放氧氣5.67萬噸,不斷發揮森林、濕地“碳庫”的作用。

 

水環境持續向好 生態屏障成“水庫”

水是城市之魂,有水的城市更顯靈氣。

晨曦微露,波光粼粼,清脆鳥鳴喚醒東麗湖。東湖、麗湖兩湖貫通,水面遼闊,像一對張開的蝴蝶翅膀,在綠屏中熠熠生輝。這片水域已然成為自然生靈的一方“桃花源”,引來“仙客”頻頻“造訪”“光臨”,帶來生機與野趣。每年約有十余萬隻野禽在東麗湖翩躚,其中有十餘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

良好環境吸引鳥類落腳

週末,攝影愛好者王立新帶上設備直奔東湖風景區。他在草叢中靜觀其變,稍有動靜,立刻按下快門,拍下鳥兒最美的姿態。王立新深有感觸地說:“以前,想拍珍稀鳥類都跑到外區去拍。這幾年,我在東麗湖就拍到白天鵝、丹頂鶴、黑嘴鷗等珍稀鳥類,最近還拍到白琵鷺,它可是荷蘭國鳥,是這裡的好環境讓我有幸見到它。”

一汪碧水、滿眼青綠,無論四季,漫步於此,都能找到最美的當下。觸手可及的綠色生態成了東麗湖百姓樂享生活的寶地。“我看到魚跳出水面,聽到鳥的叫聲,還看到多年未見的野鴨、松鼠等,沒事就出來遛遛,挺幸福的。”家住東麗湖街道賞湖苑社區的程奶奶坦言,這樣的景致原來想都不敢想。

看雲卷雲舒,賞湖水秀色,聽燕語呢喃,東麗湖美景惹人醉。這個曾經為抗旱保糧而修建的水庫,如今大力發展旅遊產業,成為市民休閒遊覽網紅打卡地。水生態優勢已經轉化成人們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到的環境優勢,給東麗百姓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優質的綠色福祉。為守護好一湖碧水清波,東麗湖街道堅持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在提升轄區“面子”的同時,不遺餘力抓好“裡子”,下足繡花功夫,做好水環境的大文章。街道河長辦工作人員郭磊說:“我們加強水環境監管,轄區內共有大小河道近20條,全部納入水質監測範圍。同時,加大巡河力度和環境整治,做到守水有責,管水擔責,護水盡責,確保水環境持續向好。”

 

一湖碧水滋潤了綠屏,一片綠屏涵養了水源。在東麗區綠屏建設中,通過挖土成塘、築土成台,臺地上植樹造林,低處坑塘進行生態養殖,打通水系脈落,萬物繁衍生息。同時,加快實施水生態修復工程,完成金鐘河北岸修復專案、持續推進水源轉換工程等,治理坑塘水面1800畝,梳理溝渠13.2公里,還投放大量魚苗,在淨化水質的同時,維護生態環境平衡。林水相依,藍綠交織,綠樹倒映在水面,魚在水中游,人在畫中走,呈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畫卷。 

一派田園秀色 生態屏障成“錢庫”“糧庫”

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樹立起鮮明的綠色發展導向,引領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品質效益的大幅提升。東麗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為契機,盤活用好綠色資源,構建生態經濟體系,走出產業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新路徑。

緊臨東麗湖,一棟棟現代化設施大棚整齊排列,蔚為壯觀。這裡就是胡張莊葡萄產業基地所在地。走進大棚,滿目青翠,在層層疊疊青綠欲滴的葉片掩映下,一串串綠葡萄掛上枝頭,散發著淡淡的清香。種植戶曹先雲高興地說:“這幾年,我的葡萄一直不愁賣,到葡萄豐收期,果園可熱鬧了,全是來採摘的人。”

為何能聚起這些人氣呢?曹先雲說:“過去種植一身土、兩腳泥,現在果園的道路硬化了,通行便利了。葡萄園前面就是成片的綠屏,風景可美了。許多市里人開車來咱這裡遊玩,順路到葡萄園採摘,給我們帶來了好收入。”得益於環境改善,讓曹先雲種植的“陽光玫瑰”火起來。

曹先雲種植的葡萄

無獨有偶。綠色生態屏障轉化成綠色發展優勢,讓范慶珍下定決心棄商從農,搞起特色種植和養殖,發展農業觀光遊。范慶珍承包了170余畝胡張莊農場,設有萌寵樂園、採摘區、共用菜園、露營燒烤區等,吸引不少市民體驗農耕樂趣,樂享田園風光。農場主人范慶珍說:“我們現在種的是玉米,前期的這塊地種的高賦加值綠小麥和黑小麥,市民可以沉浸式體驗豐收喜悅。此外,還利用林地、河塘等地塊搞養殖,滿足不同人群遊玩需求,並能把田間地頭的農產品帶回家。”

綠色,促進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讓更多人看到鄉村發展的機遇和前景。胡張莊借助生態環境優勢,將生態紅利轉化為發展動能,促進農業生態迴圈經濟,形成多元化發展、多業態融合的新局面。

胡張莊股份經濟合作社副書記林浩說,綠屏給胡張莊帶來人流量,也促進產業的發展。綠屏內還規劃80畝建設用地,將建公共綜合服務中心、民宿、餐飲等設施,大力發展“農家樂”“鄉村遊”。現在葡萄基地有大棚41棟,後續還將擴建大棚和發展胡張莊農場,讓胡張莊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

胡張莊葡萄產業基地

沿胡張莊片區向東行走,一片綠油油的稻田映入眼簾,長勢喜人。微風吹來,綠浪漣漪,成為夏日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華明街道永和股份合作社以生產糧食為主,從2020年開始大規模種植水稻以來,種植面積逐年增加,今年達到3500畝,預計畝產600多公斤。然而,過去由於生態環境差、糧食產出效益不高,良田大多處於半荒廢狀態。從沒人種田,到現在搶著種,這其中發生怎樣變化?永和股份合作社副書記胡玉林道出原因,隨著東麗區加大生態環境重視和城市治理力度,改良土壤,消除黑臭水體,河水更清了,產出的米質更好了,種植戶的積極性也高了。胡玉林信心滿滿地說:“下一步,我們結合農文旅項目,將把千畝稻田打造成景觀,吸引更多市民走進田園。未來,還將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農業產業基礎設施提檔升極,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走好現代農業高品質發展之路。”

 

水稻長勢喜人

綠色,讓區域發展迸發新活力。如今,東麗區累計造林1.89萬畝,新建和提升改造高標準農田8700畝,修建各級景觀道路94.1公里,稻蟹、稻漁生態立體養殖3500畝,一級管控區藍綠空間占比達到81.8%。

東麗大地,逐綠而行。東麗區以堅如磐石的信心,以只爭朝夕的勁頭,久久為功,讓“生態綠”越發耀眼,生態效益不斷凸顯,生態名片越發靚麗。

記者手記:綠色發展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東麗未來。東麗區緊緊圍繞“871”重大生態建設工程,提升“水庫、糧庫、錢庫、碳庫”功能,拿出硬舉措、實招數、真辦法,破解生態約束的難題,深挖產業“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點“綠”成“金”,解鎖生態發展的密碼,切實給百姓帶來真正的實惠。(張軼娜 李佳娟 高鑫)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