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南指譜重編》是較早的南音譜集
《泉南指譜重編》由廈門人林鴻編訂。林鴻出生於1862年,字霽秋,酷愛南音,兼擅南音琵琶,能書畫,為廈門南音團體集安堂成員。他以近20年之力,旁搜博采,編纂此集,於1912年冬完成。1922年由上海文瑞樓書莊代印發行。這是較早的南音譜集,其選曲、分類、訂譜、注音及附說等均甚精審,為學習及研究南音者所珍視。
清末民初木雕戲神
在南音中,有詞有曲用於歌唱的套曲稱為“指”,或“指套”;指套亦多作器樂曲演奏。純粹的器樂曲稱為“譜”。此外還有單支的零曲,或稱單曲,是用來歌唱的。此書收錄的是指套和譜兩部分,所以名為“指譜”。
該書分訂為禮、樂、射、禦、書、數6冊,內容繁多,包括序言題詠、凡例、樂器等,分列南音主要樂器琵琶、簫、笛、二弦、三弦、拍板的形制和奏法等內容。還有南詞《輕輕行》《陣狂風》《南海贊》《為郎情》等45個指套的工尺譜,均分別注明曲名、套數和宮調、曲牌名和曲文本事;南譜十三腔曲譜,有《四時景》《梅花操》《八走馬》《百鳥歸》等。
南音作為中國音樂的活化石,涵蓋了民族音樂多層次的歷史積澱,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審美心理以及音樂美學。
情與理的交融。作為審美對象來看,南音各曲目對情與理這兩個方面的取捨各有側重。南音在宣揚這些倫理道德原則的時候,並不是通過理論的說教,而是通過輕柔、委婉、纏綿的低吟淺唱,使人在情感的薰陶中實現了潛移默化。這些曲目,旋律低回婉轉,節奏遷徐綿邈,情調纏綿悱惻,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虛與實的結合。生活為實,藝術為虛,藝術創作的過程就是由實生虛的過程,是用虛來表現實的過程。南音的音樂,就是在這種現實生活與音樂程式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得以不斷豐富、發展。因此,“以實為本”“虛由實生”,就要挖掘、發揚其積極的因素,探討它的現實意義。
繁與簡的統一。弦管講求用最簡練的手法來表現最豐富而又深邃的意境,有貫穿於各滾門的“滾門性腔韻”,有運用於各曲牌內部的“曲牌性腔韻”,還有出現在具體特定曲目中的“曲目性插句”。這些腔韻成為各滾門、曲牌、曲目在音樂上的鮮明標誌,也成為曲目段落的一種劃分依據。對於某一滾門、曲牌、曲目來說,它們是大致相同的,因此它們具有聞其音而知其性的所謂“簡”。從傳承方式來看,南音歷來以口口相傳、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樂譜中雖然只嚴格地記載了琵琶的譜字和彈奏手法,但卻給洞簫、二弦的演奏和演唱者留下了即興潤飾的餘地。因此,雖然往往是由琵琶演奏出以五聲音階為主的骨幹音,而洞簫、二弦和唱腔卻奏出、唱出了七聲音階所組成的流暢華美的曲調,形成了“簡”與“繁”兩相交融襯托的音樂勝境。
泉州收藏愛好者曾國思介紹,在南音中,情與理的交融是其音樂美學的基礎,簡與繁的統一是其表現手法和音樂形態方面的特徵,虛與實的結合是其內在規律的抽象。“以實為本,以虛為用,虛由實生,實仗虛行”的藝術原則,通過優秀的南音作品而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