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福建非遺“出圈”又出彩

福建省是非遺大省,共有9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是中國迄今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保護三個系列上獲得大滿貫的唯一省份。此外,福建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45項、代表性傳承人143人、保護單位145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05項、代表性傳承人917人、保護單位775個、文化生態保護區1個、文化生態保護示範點15個;3000多個非遺項目納入市、縣兩級非遺保護名錄。
當前,快速迭代的媒介技術使得文化傳播的形式更加多樣,範圍不斷擴大,速度不斷加快,也賦予傳統的非遺文化新的時代特徵。福建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當前流行的社交平臺上,以福建非遺為內容的爆款作品頻出,許多“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新媒體傳播的主角,更由此注入豐富的時代內涵,打上“福文化”烙印的福建故事、福建精神、福建聲音引人矚目,文化薪火也得以在其間綿延傳承。
蟳埔簪花圍的“春天”
泉州市豐澤區東海社區蟳埔村,許多鄉間水泥小路,纏繞在錯落的蚵殼厝之間。放眼望去,“簪花圍”三字撲滿眼簾。
美麗的蟳埔姑娘 (林輝 攝)
文化藝術中心、民俗體驗館、工作坊、簪花鋪、研學基地、攝影寫生采風創作基地、文創基地隨處可見。當前,這個千年小漁村裡新鮮的業態正在逐漸生長、壯大。
“想都不敢想,一夜之間,人生第一次上頭條!”大半年過去了,34歲的蟳埔村村民黃麗泳仍然驚歎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1月28日,中國雜誌《上城士》發佈2023開年刊大片,趙麗穎頭戴簪花圍的蟳埔女造型驚豔了網絡,雜誌抖音號發佈視頻光點贊量就有98.1萬。黃麗泳是她的造型師,也一同登上了雜誌。
趙麗穎的明星效應在網絡上迅速掀起了一場持續至今的“蟳埔女文化”熱潮,把這個沉寂千年的閩南小漁村送上了互聯網風口浪尖。蟳埔村的村民們千年來的營生路徑驟然新添生機,他們中的很多人從漁場轉戰網絡,成了在互聯網浪潮中迎風招展的“討海”人。
每當夜幕降臨,蟳埔村裡鈴聲、吆喝聲此起彼伏,不時有簡易的電瓶車載著裝扮了簪花圍的外地遊客在人潮中穿行,車裡坐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紗麗服、娘惹服、傣服、馬面裙、大裾裙⋯⋯人山人海裡,除了遊客,還有從中國各地趕來謀生的攝影師。大街上熙熙攘攘追客而行的他們,舉牌攬活的口音五花八門。
從泉州市區來此開設攝影工作室的大兵介紹,最火的時候,一條30米不到的尋常小巷裡,坐在小馬紮上候客的攝影師就超過百人。
在那個春天,最火的泉州元素莫過於蟳埔女和簪花圍,而這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同樣迎來新時代的“春天”。

為趙麗穎裝扮簪花圍頭飾的黃麗泳,多年來身體力行致力於國家級非遺蟳埔女習俗的傳承。

當懵懵懂懂的黃麗泳逐一打開抖音、微信視頻號、小紅書、B站,發現自己與趙麗穎同框的短視頻遍佈各類自媒體號。
“這麼多年下來,整個蟳埔村的簪花圍店原先只有七八家,趙麗穎一來,馬上就增加到了200多家。我的晴天簪花圍工作室,原來最少的時候一個月見不到10個人來盤頭髮,現在一天可以來500多人。”面對簪花圍的“爆火”,黃麗泳瞪大的眼睛表達著自己的驚喜。
逐漸,這個曾經少人問津的小漁村,小賣鋪的月房租從1000多元(人民幣,下同)漲到4000多元,舊厝的月房租從2000多元漲到6000多元。原來留守在村裡的老人,紛紛被各類經營簪花圍的村裡人挖掘出來,匆忙上崗,可是仍然應付不了繁忙局面。
蟳埔女習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唯一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黃晨今年62歲,有著祖傳的簪花圍手藝。
他在泉州黎明職業大學服裝專業、泉州濱海小學都以特聘教師的身份授課,常年開辦傳習所傳幫帶,運營工作室進行散客業務,並成立公司進行行銷推廣。“原來就有一些影響力,但現在才算真正火了。”黃晨坦誠地說。
近年來,豐澤區蟳埔女多次被邀請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吸引了歐洲、美洲、中東等地文化交流團來參觀體驗。而在今年年初趙麗穎帶來的系列連鎖效應之下,蟳埔村一躍成為傳奇網紅村。
非遺蟳埔女習俗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訪客。
豐澤區趁熱打鐵,通過在抖音和小紅書等平臺線上直播和吸引遊客到線下體驗相結合的方式,傳播蟳埔習俗。蟳埔社區簪花圍體驗館甚至開辦到了廈門、漳州、福州等周邊城市,拉動餐飲、酒店、民宿等產業發展。8月26日,趙雅芝也在微博上發佈了簪花圍個人藝術照,簪花圍熱度持續刷新。
有人說,國家級非遺蟳埔女服飾這次出圈,是這個小漁村穿越千年的呐喊。也有人說,這是源遠流長的福建省非遺向新時代的又一次致意。
“在時代的發展中,很多非遺項目很難原原本本傳遞下來,但它的精神是現代人可以領悟、傳承的。當互聯網帶來的喧囂過去,我們要回歸到非遺文化精神的層面去認識、保護、傳承非遺。”談及簪花圍的“火爆現象”,前不久剛到蟳埔村調研的福建省文旅廳二級巡視員蘇忠明深有感觸地說。
以人為本,推陳出新

近日,2023年泉州市中小學生南音比賽由泉州電視臺和國家公共文化雲平臺直播,觀看量超60萬,其中來自東南亞和台港澳地區的觀眾有19.5萬人次。

早年間,時任泉州市文化部門領導陳日升力主創辦了泉州市中小學生南音比賽,至今已有33屆。以此為南音文化傳播工作的具體抓手,隨後推動南音進中小學課堂,現已有200多所學校開設了南音課程,23萬名以上學生受教;推動泉州師範學院開設南音專業,2003年開始招生,2022年成為中國首個南音碩士點。

去年除夕夜,以世界級非遺南音為底色的創意歌曲《百鳥歸巢》精彩亮相,並被譽為“今年春晚最具文化價值的節目”。通過春晚舞臺,有著“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的南音再一次走向聚光燈之下。

每當被提及為南音作出的貢獻,陳日升總是深情地說:“泉州文化選擇了我,我不能辜負了泉州文化,努力的又何止我一人?”

秉承藝術發軔於人、表現於人、觀照於人、服務於人的理念,在漫長的時間長河裡,具有開拓精神的福建非遺傳承人物,堅持以人為起點和落點進行守正創新,不斷讓這些古老的文化在新時代衍生出全新的時代內涵,成為福建非遺出圈的重要力量。

4月22日,經福建省文旅廳策劃協調,央視節目《非遺裡的中國》播出《福建篇》,集中推廣福建非遺項目。1小時33分01秒的時長裡,20多分鐘聚焦國家級非遺項目莆田木雕及其代表性傳承人鄭春輝。其間,收視率破“1”,達到頂級水準。

“歷史上,莆田木雕依附於建築木雕、裝飾木雕、造像藝術,沒有出現過獨立的山水題材作品。”鄭春輝說,“借鑒中國山水畫的創作理念和中國田園詩的意蘊,創作山水田園木雕作品,可成為突破傳統木雕窠臼的一種探索,近年來我一直堅持沿著這個方向在努力。”

鄭春輝在創作木雕作品。(林輝 攝)

2018年,鄭春輝遭遇人生困境,百感交集間讀到了黃庭堅的《松風閣詩帖》,內心豁然開朗:“斧斤所赦今參天⋯⋯曉見寒溪有炊煙!心裡頭冒著寒氣,可每個人都要蹚過這條寒流,詩人也隱喻著每個人都要蹚過欲望、蹚過欺騙、蹚過疾病、蹚過苦難,蹚過去以後,嫋嫋升起一縷光明的期望。”

接下來的一個多月,鄭春輝全身心撲在了木雕作品《曉見寒溪有炊煙》的創作中。一雕一刻間,那些鬱積在心中的苦悶隨著縷縷木屑的飄飛而絲絲消散,那些對人生大義的堅篤和對生命真諦的感悟,一刀一刀地刻進了木頭的深處。叮叮噹當的捶打聲,竟最終成了追尋精神原鄉的靈魂歡唱。

2019年1月31日,作品告成之際,鄭春輝慨然命筆:“一塊沉香木經過時光的磨礪和風雨的洗禮,與堅硬的黑檀木一起,在我的刻刀下,化為堅韌不拔的老松和連綿起伏的遠山,我用木雕這一淋漓著我幾十年心血的藝術表現形式來抒發我的感受和感悟⋯⋯在藝術創作的路上,只要擁有像山谷先生這樣豁達的心境和堅守百折不撓的精神,本著對天地人心深邃哲理的不懈探索,就一定能使自己的作品呈現出光明磊落的氣象和無限的詩意。”

編劇泰斗王仁傑曾說:“只有寫人的作品才是永恆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梨園戲代表性傳承人曾靜萍兩度問鼎梅花獎,憑藉的都是王老的劇本,這句教誨伴隨了她整個藝術生涯。

早在20年前,曾靜萍就開始陸續把自己的拿手劇目傳承出去。怎麼分析人物背景?怎麼把握人物性格?怎麼外化人物心理?“在舞臺上,看到茶杯,你要結合歷史背景、家庭環境、情節發展進行深入分析。想好這杯子應該是什麼質感的?水是多還是少?燙不燙?要怎麼拿?動作要不要慢下來?唱詞的語氣重音和邏輯重音是不是要有相應變化?”曾靜萍說,這是她傳承自上一輩而自己又創新發展後的心得,“把人演活了,才是對梨園戲劇種本體精神最虔誠的敬畏”。

近年來,在這樣的思路下,曾靜萍帶領泉州市梨園實驗劇團排演了《冷山記》《丁蘭刻木》《禦碑亭》《太后賀壽》《促織記》等一系列新劇目。帶著新時代溫度、深度、厚度和維度的藝術創作,讓劇團和一眾年輕演員在互聯網頻頻出圈。

他們大部分都在社交平臺開了自媒體號,有了忠實的粉絲群體。去年6月30日,一則《梨園戲演員轉場瞬間,服化道7人1分鐘完成搶妝配合默契爭分奪秒》的短視頻在抖音火熱轉載,沖上當日微博同城熱搜榜第7。據不完全統計,全網點贊量近90萬,點擊量遠超千萬。

“非遺+”:豐富的時代內涵
今年暑期,泉州市非遺館內熱鬧非凡。
在泉州市民俗文化展示館內,當地民間藝人(前)為遊客表演省級非遺“十音銅鑼”。(林輝 攝)
來自安徽省阜陽市的7歲女孩李奕欣緊緊盯著一隻針刺無骨燈。“我想學這個!好漂亮!好喜歡!有沒有賣?”她喃喃自語,雙目放光。
拿著這只針刺無骨燈的蔡聰慧也笑了。今年68歲的她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泉州花燈的市級傳承人,她的父親蔡炳漢是這個項目的國家級傳承人。“開館以來的這三年,旁邊的省級非遺泉州珠繡傳承人陳克忍在這裡都加了10000多個微信好友了。”對非遺項目的“吸睛力”,蔡聰慧見怪不怪。
女孩李奕欣的媽媽劉鴻影介紹,這是她第二次來泉州市非遺館參觀。“2021年我就來過,太震撼了!當時就許願,一定要帶兩個孩子來見識一下閩南特色傳統文化。這不,網上預約,一鍵成行。”她開心地說。
2019年11月建成的泉州市非遺館是中國設區市中最大的非遺展陳中心,9000多平方米展出了48個泉州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設置了15個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的工坊。
在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內,泉州提線木偶吸引了小朋友。(林輝 攝)
據瞭解,線下的所有館陳服務都可以通過網絡完成,將線下熱度持續延伸到線上。其中,所屬泉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微信公眾號的粉絲有10萬人左右,下屬南音網平均每天訪問量可達到2.17萬。
搭上互聯網的“快車”,泉州非遺文化發展有了更多可能性,傳承的故事篇章得以不斷續寫。
作為中國首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是福建省非遺文化保護的一個縮影——
非遺木偶戲展演現場
泉州市持續促進非遺生產型項目的轉化,打造了一批風靡網上網下的特色區域品牌。比如,安溪世界藤鐵工藝之都藤鐵年產值260億元、就業15萬人,安溪茶都茶產業年產值280億元、涉茶就業80萬人,永春中國香都年產值118億元、就業3萬人。各地催生了一批網紅店:深滬金合意冰餅抖音商城年銷量200萬元,天之飴食品網店年銷量1000多萬元,惠安堯記醬道網店年銷量1500萬元,美瓊肉粕網店年銷量2000多萬元。
漳州市全面實施《“用閩南文化點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動計劃》,先後投入約3億元,實施漳州古城保護利用工程。在抖音、小紅書、B站、視頻號,以漳州古城為目的地的自媒體旅遊攻略遍地開花,而其中都少不了當地非遺的身影。
廈門市逐步推進區域性整體性規劃保護。當地出臺了中國首部地方文化保護專項法規——《廈門經濟特區閩南文化保護發展辦法》,啟動編制廈門市閩南文化保護發展專項規劃。當地還制定出臺鼓浪嶼、廈門中山路、集美學村等三個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近年來,三大街區在全球各類社交平臺火爆出圈,成為跨文化、跨地區、跨語言、跨民族的文旅勝地。
“給平臺、給政策、給資金,抓項目、落實人,通過政策杠杆作用,實現整體性保護、系統性保護,全方位引導、引領全省的非遺保護工作,成效逐漸顯山露水。”蘇忠明說。
近年來,在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助力推動下,福建省層出不窮的“非遺+”文化形態,頻頻掀起網絡熱潮。
非遺+展示。2021年,福建省文旅廳組織開展“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全省165個非遺項目製作宣傳短視頻187個,在抖音、快手等16個平臺播放。
非遺+經濟。作為品牌活動,非遺購物節至今已舉辦4屆。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初以來,福建省文旅部門共組織456家非遺商家線上線下售賣非遺商品近千件,涉及非遺項目221項,非遺傳承人276名,銷售額1000多萬元。
非遺+影視。2022年,由福建省文旅廳領銜推出的八閩戲曲電影工程第一期項目庫落定,包括閩劇《雙蝶扇》、提線木偶戲《欽差大臣》、高甲戲《連升三級》《玉珠串》、薌劇《谷文昌》及莆仙戲《踏傘行》等非遺劇種。影片甫出,互聯網購票渠道火速賣斷。省級非遺武夷山“茶百戲”被《夢華錄》等知名電視劇列為重要情節的特色場景,被央視、湖南衛視、雲南衛視、東方衛視、天津衛視、吉林衛視、東南衛視、山東衛視、海峽衛視等全國眾多媒體專題報導,相關話題沖上微博熱搜,閱讀量1427.6萬。
非遺+科技。在福建省文旅廳的推動下,閩台非遺文化數字化保護與智能處理實驗室(廈門大學)被認定為中國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掌中木偶機器人新媒體交互表演與推廣”項目入選中國文旅部文化和旅遊信息化發展典型案例。
非遺+旅遊,非遺+健康⋯⋯新業態仍在不斷延伸。相關報導頻頻成為網絡熱點和熱議話題,“非遺+”的創新思維成為非遺文化發展背後更大的創新力量。
作者 陈尹荔 通讯员 陈少波 丁聪辉 林立受訪者/供图(除署名外)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