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韋廷:多元包容地看待異同,是大陸帶給我的成長

「每個人對於一件事情的理解或許都是不一樣的,就像『盲人摸象』,接觸的內容不同,觀點就會不同。多從各個角度去觀察、理解,就能拼湊出一個比較完整、客觀的事實。」
來自新北市的陳韋廷是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學在讀碩士,談到在大陸讀書的所見所聞帶給他的成長,他表示,「來到大陸讓我的眼界變得不一樣,我看事情的角度也更多元。」

陳韋廷在重慶。(中國台灣網 發)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用鏡頭記錄世間萬象
上大學之前從未到過大陸的他,對於學長描述的大陸校園生活、科研環境充滿好奇和嚮往,於是便萌生了要來大陸讀書的想法。
本想學習法律,他卻在機緣巧合下進入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我本科學的是廣告學,輔修廣播電視,在紀錄片課或者是攝影課上,我們有很多實操的機會,這個專業很有趣。」
為了拍攝紀錄片作業,陳韋廷和朋友在重慶待了兩周。在當地租了輛車,他當司機,真正感受了什麼叫做「8D城市」。「永遠看不明白地圖,永遠不知道下一個轉彎要走哪條岔路。」
「真的是『山城』,很複雜的一座城市,這也是它的特色。穿梭在整個城市裡面,感覺是從平面轉到立體空間。在山上鳥瞰這座城市時,我感受到的除了繁華,還有在這個空間中交織著的不同命運,有一種不一樣的魅力。」
談起作業的創作初衷,陳韋廷提到了一部叫《十二夜》的台灣紀錄片,是關於流浪動物救助的故事。
「台灣地區有相關規定,被捕進收容所的流浪狗有12天的時間等待原主人找回、或被新主人領養。過了12天,就會被安樂死,以騰出空間和資源去容納各種流浪動物,那時候我看完感觸很深。現在這個規定已經被取消了,但是資源不夠等問題依然存在。」

陳韋廷於蘇州園林。(中國台灣網 發)

而陳韋廷拍攝的內容是一所位於重慶山區的流浪動物救助站,由一位老人經營,裡面總共有1400只「毛孩子」,包括流浪狗、貓、兔子等等。
「救助站要負責被遺棄動物的餵養、救治,沒有政策補貼,經營比較困難。支撐老人的就是『善』的信念,每天起早貪黑,有時候被動物抓傷,她甚至捨不得去打狂犬疫苗。」拍攝時的記憶依舊歷歷在目。
除了精神上受到震撼,他們也有其它收穫。「《犬侶人》這部紀錄片讓我們獲得了青年影像盛典三等獎,雖說只有三等獎,但是我們學到很多,深入瞭解到一座城市,也走近了當地的老百姓。」
互相理解,彼此包容,才能「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台灣民眾對於大陸的印象多來源於媒體或者課本,但是實際上大陸這幾年發展特別快,課本上的內容和真實情況已經差別非常大,媒體也偏向講負面的部分。但其實不論是科技、交通,還是社會的整體發展建設,大陸都超出我們的想像。」陳韋廷說道。
時間可以消弭隔閡,事實能夠改變看法。「我的一個初中同學,他一開始立場和我們不太一樣,在聊天時會『糾正』我的說法。但是疫情過後,再和他交流時,他能夠去理解,也想要主動來瞭解大陸。」
2019年陳韋廷參加「文史千載,錦繡長安——兩岸青年探尋中華盛世研習營」,他說那是他參加的第一個兩岸研習活動。
「我們去到西安很有名的文化古跡,感受中華文化的歷史痕跡。當時有大陸同學,有在大陸的台生,還邀請了從島內來的同學,這三種身份的碰撞和交流挺有趣,也很有意義。」
來到大陸拓寬了他的眼界,讓他看世界的角度更多元、更包容。「新聞是一種社會性的工作,作為學習新聞傳播的學生,我們需要不被單一的報導或視角局限,需要客觀、真實地成為兩岸之間的橋樑,連接彼此。」
「政治的角力、媒體的爭論,對於一般的老百姓而言都不是重點,我們更重要的是生活。能夠交流彼此的不同,互相多一些理解和包容,是最重要的。」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