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15日下午,「閩南人的家書」——閩南文化沙龍在福建漳州舉行。
「接到海峽對岸30多年音信全無的哥哥第一封來信的情景,至今記憶清晰。」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榮譽指導、漳州市留學生同學會會長李珊珊,當天分享與台灣的哥哥通家書的故事時動情地說,當時兩岸親人的牽掛、思念都凝聚在小小的信箋中,這些家書是閩南人最親切的記憶。
漳州是台胞主要祖籍地、閩南文化重要發祥地。當天,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正式成立福建省閩南文化僑批研學基地。
「閩台批信是『兩岸一家親』的歷史明證,閩南僑批是一張世界級名片。」當天的主題發言環節,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塗志偉作《明中葉至清初閩台批信及海外批信》主題發言時如是說。
「僑批雖已退出歷史舞台,但僑批蘊含的誠信、敬業、奮鬥、奉獻精神值得傳承與發揚。」中國人民大學家書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黃清海發言時稱,僑批是海上絲綢之路珍貴的歷史物證。
漳州南風僑批館館長林南中介紹了金門僑批與閩南僑批的血緣網絡,指出台灣金門僑批上的收寄地名、匯兌貨幣、僑批郵路、批局印章、信箋內容等是兩岸血濃於水的歷史見證。
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介紹,台批、僑批文獻價值高、數量多、流失風險高,廈漳泉等重點地區對台批、僑批的搶救保護和開發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