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假期,一場全國首創南音樂器裝置藝術展讓泉州人再次被裝置藝術的魅力震撼到。而此前是年初在泉州點燃、火爆全國的蟳埔簪花兔。
杜尚1913年的《自行車輪》,是世界上第一件裝置藝術作品。
什麼叫裝置藝術?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是當代藝術的一種流派。通常來說,是把物體和設備放在某些室內或室外的藝術品;是根據藝術家的意圖創造一個空間,改變和分解,讓整個空間體驗一個作品。“裝置”即“物體”的延伸,是人和物體、環境的對話,因此也被稱為“環境藝術”。
蔡國強裝置藝術《天梯》
泉州人最熟悉的裝置藝術,當屬蔡國強的火藥爆破裝置藝術。遠到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走過京城中軸線的29個煙火大腳印,近到他在家鄉泉州,以火為墨,連接地平與銀河的焰火天梯,都讓泉州人為這樣的藝術類別驚歎。
盧克·傑拉姆的裝置藝術作品《Museum of the Moon》
裝置藝術始於20世紀60年代。短短幾十年,它已成為世界範圍內藝術圈中最火熱、最活躍、最吸引眼球的一種藝術門類。近幾年來,伴隨著泉州這座古老的世遺城市的活躍,無論是室內博物館還是室外的公共空間,都能看到裝置藝術的存在,並且在藝術家的運用下,融進非遺技藝,賦予傳統以新生。
在晉江展出的英國裝置藝術家亞曆克斯·錢尼克的《回頭見,鱷魚》
鄭珊紅是一名從事裝置藝術的創作者,但她更喜歡被定義為“複合材料探索先鋒”。2020年年底,她從蘇州到泉州,通過經營複合空間,通過每三個月一次的裝置藝術的展覽,讓泉州的年輕人在好玩好吃還好看的氛圍中感受到了裝置藝術的魅力。
2023年年初,5只造型各異、憨態可掬又極富泉州特色的“大兔子”在社交平臺爆火,鄭珊紅也讓裝置藝術這個名詞從小眾生活進入大眾視野。這個名叫“吉祥年·幸福兔”的藝術兔裝置,分別是蟳埔簪花兔、遊鯉幸福兔、丹寧溫暖兔、惠女海捺兔、吉祥幻彩兔。根據設計風格的不同,所採用的材質也各具特色。“裝置藝術的特點是萬物皆可藝術,我擅長用花藝,最受歡迎的蟳埔簪花兔就是整體採用永生苔蘚、永生花製作而成。5只兔子,上百種材料來回比對、篩選,永生花、丹寧、亞克力等,它們都是各種材料融合後的藝術展現。裝置的好玩就在於會隨著創作者想法的改變而隨時變化,不到最後一刻,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樣。”
用木雕技藝裝飾的琵琶(由採訪者提供)
南音裝置藝術是鄭珊紅團隊的又一個裝置藝術作品。以南音演奏樂器為主,包括琵琶、洞簫、二弦、三弦。
採用了掐絲琺瑯非遺技術的二弦
鄭珊紅說,比起簪花兔,南音裝置在保留了傳統的基礎上,設計和工藝上融入了更多的非遺技藝,複雜很多。比如,被命名為“直入花園”的琵琶,全部採用木雕裝飾,融入泉州的各個景點;二弦三弦分別採用了掐絲琺瑯和纏花非遺技藝。
加入了燒箔技藝的洞簫
“洞簫我們把它命名為‘春光明媚’。春的氣息應該是綠色的,原先是用紮染技術製作的9節洞簫,展出前幾天,我們又拆了重做,不僅加入了燒箔技藝,還把顏色也改了。一開始以為洞簫是幾個演奏樂器中最簡單的,但想不到它的故事最多,做起來也最難,反反復複拆了好幾次,為了能夠容納它3.7米的高度,我們把屋頂都給掀了。”
其實,裝置藝術一直存在於泉州人的身邊。
最熟悉的莫過於中國裝置藝術領軍人物之一,泉州人蔡國強。而在更早的1985年,被譽為中國當代藝術三巨頭之一的泉籍藝術家黃永砯與林嘉華、焦耀明等人,把手推車、大鐵柵、舊畫框等移入福建美術館展覽,並以展覽圖錄的張貼、錄影的播放構成一個裝置場景,顛覆了公眾心目中的美術館概念。
泉州籍藝術家黃永砅《〈中國繪畫史〉和〈現代繪畫簡史〉在洗衣機攪拌了兩分鐘》(1987年),被稱為是最具影響力的裝置藝術作品之一。
鄭達真是泉州著名的策展人,她理解的裝置藝術是藝術家們和生活環境、活動主題結合在一起的公共空間的藝術作品。同樣是在今年10月1日,她策劃的一場“五腳架藝術市集”就被認為是一個大型的裝置藝術。“五腳”,閩南語裡是“雨腳”的意思,源自泉州特色的騎樓遮雨避曬功能。
狀元街“五腳架藝術市集”被認為是大型的裝置藝術(由採訪者提供)
“伴隨著狀元街中島街區修復改造,我們打造一個‘五腳架’的概念,把‘大尾燈龍’裝置藝術的龍頭放置其中,將龍身設計成一個一個攤位,放置在需要修復的‘腳手架’上,塗鴉、電影、攝影、音樂、書集、噴泉、小吃、閩南劃拳、點茶等,多種類的藝術家們、前來參觀遊覽的市民們,成為裝置藝術的一部分。”
大尾龍燈
“大尾燈龍”是鄭達真在去年策劃的泉州花燈裝置藝術展。藝術家寶小格和團隊採用各式廢棄物料,如漁網、舊門窗等組成裝置頭部,龍身則採用泉州往年元宵節所展示過的傳統舊花燈為主材料,以此提倡環保、藝術與生活融合的理念。
由泉州青年藝術家寶小格和團隊設計的長168米、由240盞廢舊的燈籠和各類廢棄物件組成的“大尾燈龍”裝置藝術在泉州西街、北京中華世紀壇展出,受到市民的歡迎。(由採訪者提供)
在鄭珊紅的裝置藝術發展路徑中,用她的話說,是一個從2.0到3.0慢慢進階的過程。“簪花兔”滿足了年輕人拍照出片、打卡等社交需求,在她看來,它只是一個主題的表達載體,是最基礎版本,而南音裝置藝術是進階版本,“不僅有主題表達,還有空間、舞蹈、服裝、音樂、影像等等,是一個綜合性的藝術創造”。
泉州籍著名藝術家吳達新裝置藝術作品《紅色的蜻蜓》
可以說,在泉州,裝置藝術隨處可見。玉沙灣的“鯨落”、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國家藝術公園的建築裝置、著名泉籍藝術家吳達新在中山公園的《紅色的蜻蜓》,各大藝術空間的裝置藝術展覽等等。
裝置藝術就是流量密碼,它們以一種被感知的形式存在於室內外甚至商業空間。在藝術家的巧奪天工之下,一個優秀的裝置藝術足以成為一個地方的名片,吸引到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人們前來欣賞。
“廢棄的廠房、簡陋的倉庫、空曠的廣場,都是裝置藝術的場景,它告訴民眾藝術不僅存在於藝術機構中,也可以進入生活,可以借由生活展示藝術多元表達的可能。”鄭達真說,“泉州是一個包容性強、創作元素非常多的城市,裝置藝術在泉州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我們希望能邀請越來越多的在外泉州籍藝術家回到家鄉,共同創作更多裝置藝術精品。”
“從審美觸動發現美的存在,到通過生活提升體驗藝術如何豐富個人世界,最後達到參與創造,這是我的裝置藝術始終貫徹的理念。”鄭珊紅說,南音裝置藝術是在地藝術的時尚表達。在她看來,泉州的非遺傳承項目那麼多,泉州之美都隱藏在這些傳統手工藝裡面,每一個技能都不該被浪費。
“希望未來集合更多的本土手藝人進行藝術再造,並開發更多的美育體驗課程;通過DIY日常手工用品的創意設計引領、激發公眾全面參與的熱情。如此,非遺手藝不僅會大量出現在日常生活用品上,人們還將自發自覺地將其美學精髓帶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泉州裝置藝術再次升級,讓泉州非遺有更多的藝術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