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聯合國認定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曾經萬國通商,鮮花著錦。宋元時期,泉州港以“刺桐港”之名馳譽世界。13世紀末,意大利商人雅各·德安科納漂洋過海來到泉州時,稱讚其為“光明之城”。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繼續創造新的歷史。
如今,這座城市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交流合作日趨緊密,憑藉民營經濟發達、世界文化遺產城市的優勢,再續“絲路”情緣,不斷譜寫“海絲”新華章。
“刺桐(泉州別稱)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雲集于此,貨物堆積如山,買賣的盛況令人難以想像⋯⋯”這是馬可·波羅記錄下的泉州。
想要真正認識泉州,還要從一艘船說起。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大大小小的福船安靜陳列。“倘若在海上,這船隻可高大如樓,上平如衡,下側如刃,底尖上平的結構適合破浪遠航,體現著中國精湛的造船技藝,也展現著泉州通向海外的壯闊歷史。”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副館長陳穎豔說。
泉州地區人多地少,百姓以耕田為生頗為艱難。為求生計,沿海的泉州人多下海貿易。唐時,泉州已是一個繁華的港口城市。宋元時,泉州成為了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
通過港口,裝滿香料、楠木、象牙等洋溢著異域芬芳的貨物,從遠航而來的“蕃舶”上卸下。同時,一艘艘滿載絲綢、茶葉、陶瓷的福船,又從泉州駛向遠洋。
一艘船,承載著泉州出海的輝煌歷史。而一座港,正在續寫泉州關於“海絲”的新故事。
距離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數公里的泉州石湖港,泊位上的貨輪正在繁忙的裝卸貨物。
碼頭堆場上,核對員柯亦文正認真地核對進口入庫的石材單據。這裡是東南亞最大的石材集散地,碩大的石料從海外運抵泉州,存放在堆場,等待運往全國各地,以供建築、裝飾之用。
“石湖港有3公里長的深水港道延伸入蚶江港,海床為平底花崗岩結構,是天然良港,可供萬噸級船舶停靠,是良好的深水錨地。”柯亦文已在石湖港工作了13年。憶及往昔,他直言:“變化太大了。”
剛到港口工作時,柯亦文還是名裝卸工人,和工友們一起,從四面“鐵牆”的貨船艙底,將一塊塊重達幾十噸的石頭荒料,用鐵繩捆綁,通過巨大的吊機將其吊到碼頭拖車上,“過去設備比較少,很老舊,貨種也較單一,裝卸速度也較慢。”
石湖港一片繁榮景象(圖片來源:泉州通)
搭乘“一帶一路”的春風,石湖港接過“絲路海運”的接力棒,成為泉州港最大的集裝箱航運物流作業區。
放眼如今的石湖港,泊位上巨大的貨輪停靠,高大的龍門吊正裝卸作業,無人集卡不斷穿梭在碼頭與泊位之間。“設備進行了更新換代,港口更智慧,更美了。”柯亦文說。
今年2月,石湖港區5號和6號兩個10萬噸級新泊位正式投產,兩個泊位總長度850米,填海總面積約49萬平方米,設計年吞吐能力120萬標箱。泉州太平洋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傅毅強介紹:“投產後,相當於再造了一個石湖港,也讓石湖港區邁入年吞吐能力超300萬標箱的大型港口行列。”
泊位擴容,為更多貨輪提供了棲身空間。今年4月,由沃德菲航運公司運營的“中谷珠海”輪和新鑫海航運公司的“SINGAPORE”輪先後分別從石湖港出發,駛向俄羅斯聖彼德堡、馬來西亞巴生港,將嬰兒紙尿褲、發電機組、鞋子等貨物送往國外。當月,石湖港還開通了泉州一新加坡、泉州一馬來西亞兩條RCEP國際集裝箱航線,不斷擴大遠航“朋友圈”。
截至目前,泉州市累計已開通“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外貿航線18條。“石湖港外貿集裝箱航線當前覆蓋遠東、日本、菲律賓、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阿聯酋等國家的主要港口,使從泉州出口的外貿貨物輻射至全球。”傅毅強介紹說。
拖鞋、運動鞋、高跟鞋、皮鞋⋯⋯來自浙江僑鄉麗水青田的吳建康,在此創立了福建金銓達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位於泉州晉江一棟四層小樓,專注於各類鞋業設計製造。
展廳在三樓,上千平方米的空間裡密密麻麻擺放著各類鞋子。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客人正在展廳裡挑選,计划採購一批回國售賣。
福建金銓達科技有限公司展廳擺滿了各類鞋子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商貿自古繁盛。改革開放以來,泉州以輕工業發達見長,創造了聞名全國的“泉州模式”和“晉江經驗”。這裡,誕生了安踏、恒安紙業、特步等人們熟悉的國民品牌。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泉州積極謀劃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重塑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地位和影響力。
彼時,吳建康就敏銳地嗅到了泉州發展機遇的氣息,於是將生產落戶此地,“這裡產業鏈比較齊全,配套有優勢。”
早年間,吳建康走南闖北做生意,最遠去過意大利開檔口賣皮鞋。後來,他攜家人回國,開始在泉州創業,專注外貿鞋類的設計、展銷,鞋子的生產則交給當地配套產業鏈,做出的各類鞋子遠銷亞洲其他國家及歐洲。近幾年,他還在意大利羅馬設立了倉庫。
吳建康在和員工探討鞋類設計細節
乘著“一帶一路”的機遇,吳建康的生意越做越好。他透露,光是拖鞋,一年就能賣出3000萬雙,“過去,我們的產品要運輸到歐洲,最快也要一個多月。現在有了中歐班列,我們的鞋子20多天就能運到,運輸時間短了,成本也降低了很多。”他頗為感慨地表示。
不光是把產品賣出去,還有人謀劃著將車間落地到“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楊利忠,就是其中一位。
這位身材微胖、笑聲爽朗的企業家來自浙江諸暨,專注於PVC管道產銷。22年前,楊利忠花28元(人民币,下同)買了一張綠皮火車票,從浙江搖搖晃晃28個小時來泉州投奔在當地工作的姐姐。
楊利忠在自己工廠裡接聽客戶來電
作為敢闖敢拼的浙江人,楊利忠在泉州從PVC管道的銷售代理幹起,騎著摩托車幹銷售、拓市場,最終在泉州闖出了一片天地——如今,楊利忠已擁有了自營的管道品牌“豐果”,並開設了三家管道工廠。
四五年前,借著“海絲起點”的便利,楊利忠開始把管道銷往東南亞等地,年銷售額多時可達千萬元。今年9月,他還專程到印尼考察,計劃到當地建廠,把一些適合當地的生產線直接落地,“目前,已經有了初步的選址意向。”楊利忠說。
“漲海聲中萬國商”。
歷史上,作為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自唐代開始,泉州即為中國南方四大對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時還是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
放眼現在,“中國製造”從這裡走向海外。這座愛拼敢贏的城市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交流合作日趨緊密,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貿易持續升溫。
據泉州海關統計,2023年1-9月,泉州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進出口1206.5億元,占泉州外貿進出口總值的66.5%。2013年10月至2023年9月,10年間,泉州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進出口12213.5億元。泉州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貿易往來日益緊密,成為泉州開放型經濟新亮點。
泉州市商務局對外貿易科相關負責人表示,泉州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外貿經營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截至目前,經營主體有500多家,大部分為民營企業。同時,沿著“一帶一路”,龍頭企業加速品牌國際化。此外,泉州通過營商環境提升,近十年來,“海絲”共建國家和地區還來泉州設立了企業88家,不斷深化了國際產能合作,促進經貿發展。
茶,是泉州的一張文化名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安溪鐵觀音。走在泉州安溪的鄉間,隨時都有裊裊茶香沁人心脾。
早在清朝年間,安溪人王士讓發現一棵奇異茶樹,精製成茶後,轉至內廷,乾隆飲後贊其形沉似鐵,美如觀音,由此賜名“鐵觀音”。
而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烏龍茶製作技藝(鐵觀音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是王氏第十三代王文禮,他的另一重身份是著名的八馬茶業董事長。
八馬茶業的鐵觀音
采青、曬青、搖青、團揉、烘乾、分揀⋯⋯在安溪的茶廠裡,八馬茶業公司創始人王文禮不僅講解了鐵觀音的製作技藝,還講述了一個跟隨“一帶一路”步伐,讓中國茶走向世界的故事。
20世紀90年代初,烏龍茶風靡日本。早在那時,八馬茶業的前身福建安溪溪源茶廠就通過香港,將大量烏龍茶出口到日本。
茶葉要出口,最難過的是安全關。“當時,日本設立了276項農殘與微生物檢測,這幾乎是世界上最嚴苛的茶葉進口條件,眾多茶企被擋在了門外。”王文禮說。
制茶技藝傳到王文禮這一輩時,他結合父輩的經驗,實行標準化生產,由此保障了茶葉的安全。在276項檢測中,八馬順利過關,和三得利等多家日本大型飲料企業都建立了合作。
王文禮講述安溪鐵觀音的故事
後來,八馬茶業回到中國市場做內銷。但王文禮心中,一直有個讓中國茶走向世界的夢想。
2011年,八馬賽珍珠鐵觀音全球品鑒會正式啟航,2018年升級為“東湖之光”全球巡迴品鑒會,由此進一步把產自泉州的鐵觀音帶到了全球。如今,品鑒會已走過28個國家,75座城市,款待了192國貴賓,其中許多都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這麼多年,我們從來沒有停止過步伐,目的就是向世界傳遞中國好茶的優秀品質,展示中國茶深厚的文化底蘊。”王文禮說。
今年5月21日國際茶日,八馬茶業還受邀亮相聯合國。王文禮也作為非遺傳承人,向聯合國嘉賓講述中國茶的故事,展示中國深厚的非遺茶文化底蘊。
“放眼世界,打造民族品牌。一定要先聚焦在一個地方,穩紮穩打,再逐步擴大,這樣企業會走得很穩健,同時具備很強的競爭力。”王文禮說。今年8月,八馬茶業宣佈,將進一步開拓全球市場,在海外開設八馬茶業旗艦店,“如今,時機越來越成熟,“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茶品牌出海是水到渠成。”
除了茶,十年來,泉州隨著“一帶一路”出發,在沿途留下了許多豐富鮮明的文化跫音。
釉色光潤明亮,如凝脂凍玉,泉州市德化縣以燒制白釉瓷器聞名。早在18世紀,德化白瓷就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風靡歐洲,被譽為“中國白”。如今,在當地出口瓷企業中,順美集團是典型代表,已實現幾千萬件的年出口量,還在德國建立了分支機搆和研發中心,產品遠銷歐美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
今年8月,“中國白·德化瓷”國際巡展走進德國法蘭克福宮。(圖源:德化官方微信公號)
人偶同台,撥動手中的絲線,栩栩如生的木偶便開始演繹屬於它的角色故事——這是泉州木偶劇。幾十年來,泉州木偶劇團到過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共參加演出300多場次,深受“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老百姓的喜愛。
來自泉州市文旅局的數據顯示,近十年來,泉州先後組織200多個文化團組3000多人前往30多個國家和地區交流,邀請50多個國家和地區、170個團隊、2600多人來泉交流。
“一帶一路”上,來自泉州的故事正不斷續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