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80,448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11月13日—16日,由中國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指導、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製作的4集考古類紀錄片《絲路上的水下考古》,在湖南衛視(19:30)、芒果TV、風芒同步播出,11月16日第四集節目聚焦“泉州探秘”,以近半個小時的時長“揭秘”泉州灣宋代海船考古保護工作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往事。
據悉,《絲路上的水下考古》以年輕人在考古現場的第一視角,展現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的重要成果,講述海上絲綢之路上寶船和友誼的故事,展現中國水下考古隊員青春風采和創新精神。
四期節目主題分別為“絲路遺珍”“不朽航程”“海壇尋蹤”“泉州探秘”,分別拍攝了福建漳州聖杯嶼元代沉船遺址發掘、“南海I號”項目、海壇海峽水下調查、泉州灣宋代海船修復4個考古現場。
聖杯嶼元代沉船遺址是中國重大水下考古項目,重現了元代晚期龍泉青瓷外銷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世界級考古品牌“南海I號”沉船船體總體保護項目11月啟動,為世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中國方案;海壇海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黃金水道”,在這裡進行的水下調查,是中國保護水下文化遺產主動作為的表現;而泉州灣宋代海船則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由海外返航,並已出土的唯一一艘古代遠洋海船,是宋代泉州對外貿易繁榮的實證。
該節目創新性地以年輕人的第一視角,跟拍了大量考古發掘現場,觀眾跟隨考古隊員一起完成對水下遺址的探秘之旅,展示了文物的發掘過程,向觀眾呈現了水下考古工作的艱辛和風險,詳細解讀文物背後的歷史和文化故事。
“泉州探秘”紀錄片通過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考古專業研究生朱淩宇以古代船員的視角,探秘泉州灣宋代海船和泉州有什麼樣的關係,它曾經去過哪裡、有怎樣的經歷,回述泉州在東西文明交融過程中的動人往事。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副館長林瀚全程協助該紀錄片在泉州拍攝並接受採訪。據他介紹,該紀錄片於今年7月在泉州拍攝,用了一周的時間,先後深入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灣古船陳列館、開元寺、九日山、南外宗正司遺址、市舶司遺址、萬壽塔、德濟門、天后宮、金交椅山窯址、洛陽橋、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聚寶街、晉江衙口等許多地方拍攝。
其間,在泉州參加泉州申遺成功2周年紀念活動的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鍵,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副主席、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姜波也接受了紀錄片攝製組的採訪。“中華文明從來都不是孤獨存在的,通過海洋和陸地一直在跟世界各地的文明發生互動,甚至是深度的交融,從泉州這個世界遺產地的表現來看,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姜波在紀錄片中表示。
“一條船成就一座城”,除了對泉州灣宋代海船的前世今生進行了全面的介紹,紀錄片還講述了泉州在古海上絲綢之路的作用地位、泉州灣宋代海船先進的技術、中西文化在泉州的交流融合,以及泉州申遺成功前後的故事。
作為中國發掘最早的大型古船,1974年8月,已經沉睡了700年的泉州灣宋代海船在後渚港再次醒來,震驚了世界,被稱為“世界考古珍聞”。
作為中國出土的唯一一艘由海外返航的古代遠洋海船,它有完整的航行軌跡,出土了大量隨船實物及完整的船型,因此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泉州灣宋代海船的出土,是中國宋代特別是泉州海外交通貿易的歷史見證,為研究中國海外交通貿易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外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以及中國造船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古船醒來後讓遙遠的宋代歷史和泉州先進的造船技術近在眼前,仿若昨天。如今,古船已經陪伴了包括泉州人民在內的許多人近50載。林瀚介紹說,明年是古船出土50周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計劃將于明年8月舉行《泉州宋船出土50周年紀念展》,目前正在向社會徵集與該船有關的相片、故事或老物件等。同時,還將舉辦學術研討會,就古代沉船與港口發展、泉州灣宋代海船的保護與研究等議題進行研討。
作者 黃寶陽/文 林瀚/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