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架起信仰交流之橋

初秋季節,廣東省揭陽市河婆,下著小雨,一縷香煙從玉峰山腳緩緩飄出。循著輕煙細看,在明山、巾山和獨山的山坳之間,坐落著一座不大的三山國王廟。故老相傳,它源於1400年前的隋唐,被當地人稱為霖田祖廟,不過,海外信眾更喜歡叫它“揭陽三山祖廟”。

這天,霖田祖廟迎來了一群遠道而來的信眾:他們來自臺灣地區,雖然也曾參拜過島上街頭巷尾的三山國王,但幾乎所有人還是第一次來到祖庭。“臺灣有600多萬三山國王信眾,想不到‘娘家’在廣東揭陽!”一位臺灣參觀者驚歎。

作為兩岸共有的民間信仰,三山國王正成為友情、親情之橋。越來越多臺灣人慕名前來,追尋這一信仰的根源。

同根同種 粵東信仰隨移民生根臺灣

每到週末,三山祖廟裡的信眾總是絡繹不絕:正殿內,三位“國王”神像正襟危坐,案上擺放著鮮花、水果等貢品,大家安靜地排著隊,等著跪拜、上香、祈福。

“三山神肇跡于隋,顯靈于唐,受封于宋。” 一千四百多年前,三山國王被稱為“三山神”,根據元代編修官劉希孟的《明貺廟記》所雲,三位王爺因救駕有功,被宋太祖封為三山國王。1300多年前,初唐嶺南行軍總管、開漳聖王、潁川侯陳元光,曾賦詩讚美祖廟“勝跡美山水”,慨歎巾、明、獨三山“鼎立崢嶸勢”。

同樣是故老相傳,同樣是歷史悠久,但和很多當地寺廟相比,三山祖廟還有“特別”之處:這裡能聽到很多“臺灣腔”,因為,在三山國王香火傳播之地中,以臺灣地區信眾為最多。自清代始,隨著信仰三山國王的大批粵東民眾移居臺灣,三山國王作為潮汕地區的地域性神祇,也隨之在臺灣生根。在祖廟的牌匾樑柱上,處處可以看到來自臺灣、香港、馬來西亞……海內外各地信眾的敬捐落款。

(圖片說明:樑柱上的臺灣信眾落款)

 

(圖片說明:馬來西亞信眾敬捐落款)

“清代大陸民眾移居臺灣,最先過去的以青年男子為主,接著可能回家鄉把妻子也接過去,但基本上不存在整個宗族遷徙的情況。因此,(臺灣的)移民社會早期就難以像大陸原鄉那樣,以宗族或祠堂作為鄉村公共管理的中心。”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教育部歷史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春聲向筆者解釋了三山國王信仰從大陸傳播至臺灣的歷程。

(圖片說明:陳春聲教授)

“來自同一地域但不同姓氏的移民人群聚居在一起,而周遭有地域競爭關係的聚落裡,居住的又是來自其他地方的移居者,那麼,從故鄉帶過來的信仰習俗和廟宇、神明,就不但成為鄉村的權力中心,而且成為人群或族類區隔分化的文化象徵。”因此,相對於被不同地方普遍信奉的媽祖、關公等神祇,既然信仰“三山國王”是粵東客家族群特有的習俗,那麼,三山國王就自然而然成為臺灣粵東移民的“標籤”。

“每年都有很多臺灣的三山國王廟要我們幫他們敬拜祖廟。”三山祖廟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

據統計,臺灣現有奉祀三山國王或奉作主神的廟宇超過400座,其中規模大的有150座,信眾超過600萬人,其中,僅雲林縣大碑鄉太和街三山國王廟就擁有信眾近50萬人。

這些臺胞每逢回鄉探親,總願意來故里的廟裡敬拜,捐款捐物。大陸各地三山國王廟的重修或重建,也常常有臺胞付出一份心力。

尋根問祖 “揭陽是三山國王的‘娘家’”

這次來三山祖廟探訪的臺灣尋根團團友,不少還是首次到大陸。許多人說,自己雖然在臺灣經常看見三山國王的廟宇,但這次才知道它的祖廟位於廣東揭陽。

(圖片說明:福佑兩岸匾額高懸正殿)

“我是高山族,祖先就在臺灣,拜祭祖先也是我們部落的習俗。而三山國王顯然不是臺灣本地的神祇,所以當我看到有人拜三山國王,就會好奇它的源頭在哪裡?”陳光榮告訴記者。

陳光榮身材高大、能歌善舞,是臺灣原住民歌舞大賽的“常勝將軍”。他是阿美人。他向記者回憶起第一次進到臺灣的三山國王廟的經歷——多年前,在拜祭完自己部落的祖先後,他發現不遠處的三山國王廟正在舉行慶典,於是順便進去敬拜。“我來到揭陽才知道,那麼多臺灣人敬拜的三山國王,根源其實在大陸。”

 

在三山祖廟前,陳光榮與同為阿美人的妻子白秀英用原住民的特有方式,來表達對神的讚頌——大家手拉著手,在廟前一邊唱著嘹亮的山歌,一邊邁著整齊的舞步。“在我們的部落,跳舞可以三天三夜不停歇,就像張惠妹《三天三夜》唱的那樣!”陳光榮笑道。

(圖片說明:陳光榮(左)和太太跳起原住民舞蹈)

當陳光榮載歌載舞時,來自臺北的傅鏡暉正舉著相機仔細拍攝祖廟裡的神像和碑文。傅鏡暉是一位臺灣頗有名氣的旅遊部落格紅人,網名“貓大爺”。他祖籍在廣東,“我和孫中山是同鄉,中山人。”他對此很自豪。對於三山國王,傅鏡暉以前所知不多,只知道是大陸移民帶來臺灣的守護神。“因為福建廣東沿海居民都有各自的守護神,所以他們搬到臺灣以後,就會把守護神一起帶來。就好比我搬到一個新的地方,我會把家鄉的寶貝也一起帶過來。”

 

這次尋根問祖活動讓傅鏡暉有機會切身瞭解三山國王民間信仰。他用鏡頭捕捉著各種細節,剪成視頻,配合圖文發佈在自己的部落格上。“臺灣有很多潮州人和客家人的後代,還有四百多座三山國王廟,我拍視頻、拍圖就是想告訴臺灣的朋友:我們拜的三山國王有個源頭。每年媽祖要‘回娘家’,揭陽也是三山國王的‘娘家’吧!”

記者瞭解到,其實,很多敬拜三山國王的臺灣人,是被三山國王“護國庇民”、“重義氣”的精神吸引。來自高雄的蔡榮仁被團友們稱為“土豆哥”,他退休前在高雄當員警,時常去高雄鹽埕區的一座三山國王廟敬拜,祈求事業順利。“三山國王信仰和我曾經的職業很相近。三山國王是很正義、有忠心的神明,他們曾經輔佐宋太祖,所以我當員警也會敬拜,希望自己能輔佐地方治安。”

陳光榮雖然不是員警,但敬拜三山國王的原因也與蔡榮仁類似:“他們愛打抱不平,和我的性格很像!”陳光榮語氣爽直,興奮地對著記者回憶自己“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經歷。

信仰之橋  祖廟牽起兩岸溝通紐帶

10月18日,廣東揭陽三山國王祖廟獲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同樣有這個稱號的,還有福建湄洲媽祖祖廟。

事實上,自1988年第一批臺灣尋根團到揭西三山國王祖廟考察認祖以來,海峽兩岸三山國王文化交流就日益頻繁,三山國王祖廟也成為密切海峽兩岸同胞交流溝通的重要橋樑。據不完全統計,自1998年至2021年,臺灣地區三山國王祖廟尋根問祖團前來祖廟尋根祭祖400餘團次,共計超1.5萬人次。

在臺灣中國巾明獨三山國王協會會長劉瑞德看來,兩岸三山國王文化交流頻繁,是因為兩岸同根同種的血緣之親。“我們臺灣中國三山國王協會,有一百多家三山國王廟加入,我在二三十年前就和三山祖廟建立了緊密聯繫,因為我們同根同種,都是炎黃子孫。”

在“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授牌儀式現場,來自臺灣高雄的潮汕同鄉理事會長盧潮文激動地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回大陸家鄉看看。

(圖片說明:劉瑞德(前排右一)參與三山祖廟祭祀大典)​

臺灣清華大學副教授陳麗華表示,臺灣的年輕人其實很清楚與大陸的血脈之情,與三山國王民間信仰的關係也“很密切,甚至有的會認三山國王當‘乾爹’。通過推動海峽兩岸三山國王文化交流,讓台青看到自己的‘原鄉’,可以帶給他們更多觸動。”

(圖片說明:陳麗華)​

陳春聲認為,“三山國王”故事形成流播的歷史,也是國家意識形態和王朝典章制度在地方社會推廣、普及的過程。許多三山國王宮廟裡都高懸著“護國庇民”的匾額,流露出希望神明在“國”與“民”之間保持平衡,使二者均能獲益的心態。“‘三山國王’在臺灣傳播的過程中,當地不少知縣及其他地方官員資助了寺廟和信仰的建設,從而幫助他們在移民中推廣國家的制度、法律。在臺灣的三山國王宮廟碑中,存在不少規範村民日常行為、關於鄉村相互關係的內容,可見地方秩序在鄉村的體現。民間信仰也是聯繫兩岸的紐帶之一,很多大陸的民間信仰傳統在臺灣發展起來,也讓兩岸百姓有了更多聯結、溝通的緣分。”

 

來源:羊城晚報

撰文:譚潔文

圖片來源:羊城晚報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