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鳥浪」來襲!20,000多隻候鳥現身泉州灣

泉州灣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晉江圍頭灣等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重要的停歇地和越冬地,每年春秋遷徙季都有數萬隻候鳥經停在這裡休息、覓食補充能量。這段時間,大批候鳥陸續抵達越冬地,其中出現了黑臉琵鷺、黑嘴鷗、勺嘴鷸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以及其他許多珍稀候鳥的身影。近日,央視新聞聯播對此進行報導。
壯觀
成千上萬候鳥齊飛成“浪潮”
「太壯觀了,太幸運了!」11月20日上午9時許,隨著潮水的上漲,泉州灣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上空出現壯觀的“鳥浪”,成千上萬只水鳥如同浪潮一般在空中翻滾盤旋,蔚為壯觀。正在水頭外線灘塗上進行鳥類監測的泉州市觀鳥學會會員鄭榕凱幸運地將其記錄了下來。「一開始的時候只有一小群,隨著潮水的上漲,越來越多水鳥聚集在一起,『鳥浪』就越來越大,頻率也越來越高。」據他介紹,「鳥浪「集中在海水高潮前後各半個小時,最多時有一、兩萬隻水鳥。
據介紹,每年的9月到11月是候鳥出現的時間,泉州市最佳觀測水候鳥的時間段就是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目前是泉州市最佳的觀鳥時間,已監測到的候鳥的種類已經有90種,數量逐漸達到了兩萬多隻。

鳥浪
除了壯觀的“鳥浪”,監測人員還觀測到不少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嘴鷗和黑臉琵鷺。其中,監測到的黑臉琵鷺有20多隻。「今天監測到的黑嘴鷗有200多隻,比前幾天多了不少。」11月26日,鄭榕凱再次到水頭外線監測,此外還監測到300多隻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白腰勺鷸。

黑嘴鷗
除了水鳥類,工作人員還監測到大量雁鴨類候鳥,其中有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白額雁、豆雁,赤頸鴨、琵嘴鴨、綠翅鴨等。隨著候鳥的到來,猛禽也會隨之而至,例如鶚、鵟、紅隼、遊隼、白腹鷂、黑翅鳶等。
泉州市觀鳥學會承接了泉州灣區鳥類調查任務,鄭榕凱也是其中一員,每週至少要去現場監測一次,他的監測點主要在水頭外線一帶的南崗水閘、氣象站和石獅六角亭三個點。
加大保護力度
為候鳥補充“糧草”
據長期關注鳥類保護工作的晉江市林業和園林綠化局林業高級工程師王碧英介紹,泉州灣每年最早出現候鳥的時間是9月份,集中出現是10月中旬-11月中旬。其中9月-10月的候鳥大多是遷徙經過;10月底-11月,就有部分候鳥會留下來越冬:如蒼鷺,大白鷺和部分猛禽。

白腰杓鷸
據統計,今年已觀測到2萬多隻遷徙候鳥,其中種群較大的有黑腹濱鷸和紅頸濱鷸各有3000多隻,白鷺2000多隻,反嘴鷸1000多隻。已經觀測到的稀有鳥類種類不少,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小青腳鷸,黑嘴鷗,黑臉琵鷺,黃嘴白鷺等;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有:大杓鷸、中杓鷸、白琵鷺,白腰杓鷸,半蹼鷸,白額雁、蛇雕、鳳頭鷹等。

黑臉琵鷺
每年候鳥的到來,都會吸引許多觀鳥愛好者前往觀測欣賞。王碧英建議,市民在觀鳥時要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要幹擾鳥類的正常活動,不要高聲喊叫,不要投餵食物和投擲石塊。

大雁
為了更好地保護鳥類,工作人員還設立警示牌,禁止亂捕盜獵、禁止破壞棲息地;利用「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監管系統,定期人機巡查;定期進行鳥類棲息地垃圾清理;定期為公眾開展保護鳥類宣教活動;以及成立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及時救助受傷的鳥類。

黑嘴鷗
這幾年,泉州市透過種植紅樹林、短葉茳芏、堿蓬等鹽沼植物,建構具有區域特色的濕地植物群落,形成海岸複合植被防護體系,修復濕地生態,保護濕地底棲生物,為候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棲息場所,吸引了更多的候鳥在此駐足休息或留下過冬。

 

作者  陳明華/文鄭榕凱/圖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