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時,福建福清黃檗山萬福寺住持隱元禪師在花甲之年應邀從廈門出發,乘坐鄭成功提供的大船東渡日本弘法,開創了日本禪宗三大宗派之一的黃檗宗。以隱元禪師為代表的僑僧僑民傳播先進中華文化和科學技術,涉及思想、建築、雕塑、書法、印刷、音樂、醫學、茶道等,被稱為「黃檗文化」。如今,黃檗文化被譽為「中日交流史上的明珠」,至今仍具有非凡影響力。
有關台灣「黃檗寺」的史籍記載也很多。如編纂於康熙三十五年的《台灣府志》卷九「外至·寺觀」寫道「黃檗庵,在海會寺南數里,壬申年,災於火。癸酉,僧募緣重建。」編於嘉慶十二年的《續修台灣縣志》卷五「外編·寺觀」載:「黃檗寺,在大北門外。」據考證,台南府城「七寺八廟」之一的黃檗寺原址即為清代秘密組織–天地會「總舵主」陳永華(化名陳近南)之故居。
相傳陳永華將軍為清代秘密組織–天地會(洪門)的創始人,自稱「總舵主」,為了避免身份曝光,陳永華將軍在中國大陸各地的許多聯絡人,皆以「陳近南」為化名來發佈命令。飽讀詩書的陳永華將軍,曾經深得鄭成功的賞識,並譽「復甫乃今之臥龍也」,授予「咨議參軍」之職,後來有人認為他輔佐鄭氏父子的功業有如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父子,而稱陳永華將軍為「東寧臥龍」、「 鄭氏諸葛」。
黃檗寺原為陳永華之故居,明鄭覆滅以後就無人居住。1688年左營守備官孟太志捐款興建成寺,名為黃檗寺,陳永華的故居改建以後,許多天地會的人寄跡寺院托缽為僧,隱於黃檗寺內,而黃檗寺就成為了反清復明的重要據點。
在日據時期,黃檗寺已經殘破不堪,該寺就被拆除改為育苗試驗圃,後來又在此處建鐵路局職員宿舍,二次大戰時也被炸毀。1917年闢建為日本陸軍衛戍醫院。
1948年國民政府接收此處並成立陸軍訓練司令部軍醫院,9月中旬開始收療病患。隔年,更名為台灣省陸軍司令部軍醫院,並於1950年改制為「陸軍總司令部軍醫院」、十月再改編成「陸軍軍官學校軍醫院」。1960年改稱「陸軍第804總醫院」,並於1987年遷移至桃園市。醫院遷離後,原址在2000年撥交給國立成功大學作為力行校區校舍,於2003年6月18日公告為台南市市定古跡,歷經修復之後,於2013年成為該校台灣文學系系館。
陳永華夫婦原本合葬於赤山堡大潭山(今台南市柳營區果毅村),明鄭割據勢力滅亡後,清朝把夫妻兩人的遺骸,遷葬於福建同安後溪鎮,原來的墓碑就此荒廢。直到日據時期,被一位日本人發現,墓碑上刻:「皇明贈資善大夫、正治上卿、都察院左都御史、總制、咨議參軍、監軍御史,謚文正陳公暨配夫人淑貞洪氏墓,墓碑得以保存下來,接著在發現墓碑的原處,蓋了一座衣冠塚。1953年列入台灣省史跡保護,1976年由當時的台南縣政府接管至今,可惜知道的人不多。
今天,台南市孔廟附近的永華宮,清朝時期廣澤尊王廟信徒打算重建廟宇,於1750年重整完成後,為了紀念陳永華的政績,就將廟名改為永華宮,並且配祀陳永華的神像。
近年來,黃檗文化不僅成為中日學術界熱門話題,關於海峽兩岸黃檗文化歷史也逐漸被兩岸學者重視,促進兩岸社會人文交流。(本文作者:鄭訓焓,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日本語言與文化學院本科生;鄭松波,福建技術師範學院黃檗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