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之初,泉州晉江一窮二白,貧瘠的土地甚至連莊稼都種不好。窮則變,變則通。愛拼敢贏的晉江人,利用僑鄉特有的“閑房、閑資、閒置勞動力”起步,承接“三來一補”業務,點燃了草根工業的星星之火,闖出一條縣域經濟發展的非凡之路,及至2001年首次躋身全國百強縣前十。
2002年,世紀之初。在六年七下晉江調研的基礎上,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從改革開放事業與中國經濟融入全球格局的角度,形成《研究借鑒晉江經驗,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一文。由此,以“六個始終堅持”和“正確處理好五大關系”為主要內涵的“晉江經驗”應運而生,成為引領和推動晉江乃至泉州發展的總綱領、總方略。
世紀之思,撥弄時代之潮。近22年高擎“晉江經驗”旗幟,使泉州這方“民辦特區”從中不斷汲取營養、持續激發動能,一次又一次突破思想藩籬和發展障礙,推動民營經濟從探索發展到提速發展、跨越發展再到高質量發展,為全國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可以複製、可堪推廣的“制勝法寶”。相較於全國民營經濟“五六七八九”,泉州民營經濟呈現出“七八九九九”特徵,分量更重、成色更足,貢獻了全市七成稅收、八成GDP、九成技術創新成果、九成城鎮就業、九成企業數量。2022年,泉州民營經濟增加值達1萬億元,占GDP比重居全國萬億城市榜首。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不同場合深情回憶當年提出“晉江經驗”的歷史過程,強調“晉江經驗”現在仍然有指導意義,寄語民營企業家“實實在在、心無旁騖做實業”。去年7月,“不斷創新和發展‘晉江經驗’”首次寫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在全國推廣。福建省委、省政府寄予泉州厚望,要求在全省實施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中走前頭、作表率。牢記囑託、感恩奮進的泉州,正用“晉江經驗”這把“金鑰匙”,加速解鎖民營經濟發展示範標杆“密碼”。當下,通過五個精彩的數據,透視泉州發展的脈搏,我們尤能體悟“晉江經驗”曆久彌新的生命力。
盤活低效工業用地 “寸土”生出“寸金”
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要載體,土地是工業發展的基本要素。空間上深耕,產業上精進,晉江以福建省兩百分之一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省十六分之一的地區生產總值。
這個令人嘖嘖稱道的數字,還有望繼續加碼。2022年9月,經中國國務院同意,自然資源部聯合福建省人民政府部署開展泉州市盤活利用低效用地試點。在試點推進中,泉州因地制宜,狠抓工業(產業)園區標準化建設,盤活存量、做優增量,各地各出實招破解發展的空間瓶頸,積極探索提升工業用地“含金量”的高效路徑。
泉州台商投資區大力推進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專項行動,把產業園區作為發展壯大實體經濟的主戰場。圖為台商區智能電網電器產業園。
騰籠換鳥,產業空間有效“涅槃重生”。晉江集成電路芯智造產業園在改造之前,廠房面積約1.2萬平方米,分別租賃給汽車維修、塑料製品等小企業生產,畝均效益不高。如今通過司法重整盤活,由國企牽頭收儲並結合園區規劃進行開發,實現產業鏈招商,不僅提高了工業用地利用率,畝均稅收也由原來的2萬元(人民幣,下同),預計提升到35萬元。據統計,晉江市通過全域整合,託管帶動14個綜合產業園,採取“政府收儲、司法重整、零地增容、並宗改造”等模式,累計盤活低效用地2600畝,新增產業空間230萬平方米。
量體裁衣,“工業梯田”將撂荒地變成了聚寶盆。在德化縣古洋工業園區,一幢巨大的回字形廠房引人注目,由於建在坡地上,整幢樓頂層平齊,四面則因循地勢修建了5層到8層不等,已吸引數十家陶瓷領軍企業入駐。為破解陶瓷產業發展用地難題,德化縣瞄準荒廢的山坡地,根據實際地形以2米~3米為一個高差,規劃茶具、花盆等7個專業園,生成產業用地1.2萬畝,其中80%原為荒地、山坡地。
“上天要地”,泉州還上演產業空間的“立體擴容術”。在泉州數字經濟產業園,豐澤區通過“工業上樓”實現了向“天”要地,在提升樓層高度與承重上做文章,變“平方”為“立方”,提高單位面積投入產出強度。如今,泉州數字經濟產業園的工業用地容積率由1.5提升到3.0,園區規劃範圍拓展10倍,建築體量擴大了近20倍,可容納1800多家企業入駐。
在更廣領域,泉州構建了“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品牌化、綠色化、數字化、融合化”建設導則,探索出高新集聚、產城融合、新舊融合、全域整合、出村入園、龍頭帶動、工業梯田、中試孵化8種園區標準化建設模式。兩年來,全市啟動建設市級重點園區94個、總投資1886億元,新增產業空間千萬平方米,盤活低效工業用地1.5萬畝,規上企業入園率從28%提升到50%,入園企業畝均稅收從不到5.5萬元提升到20萬元,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取得很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