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77,417 前不久,紀錄片《大宋名臣蔡襄》拍攝團隊來到泉州取景。泉州名塘龜湖與蔡襄淵源深厚,龜湖及附近村莊蘇厝村的搭獅塔(亦稱紗塔)民俗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 宋塘惠民 忠惠傳芳 宋代,蔡襄兩任泉州郡守,除建造洛陽橋外,還在如今隸屬石獅市寶蓋鎮的“龜水”“湖山”海潮地圍建龜湖塘,並制定《龜湖塘規》,使這個著名水利工程造福當地百姓近千年,龜湖一度成為泉南最富饒的魚米之鄉與商賈之地。後來,蔡襄部分後裔定居龜湖並先後徙居容卿、蓮埭、華山、祥芝、鵬山等地。 龜湖蔡氏祖祠 《大宋名臣蔡襄》拍攝組先後到石獅鵬山蔡氏宗祠、龜湖六斗門蔡氏祖祠取景,拍攝祠堂匾額“忠惠傳芳”“四諫”“荔譜”“萬安”等。這些堂匾近千年來都是蔡襄後裔引以為豪的文化瑰寶。其中,一部民國時期刊印的《龜湖塘規》迄今仍珍藏於龜湖民間收藏家手中,內文現鐫刻在龜湖蔡氏祖祠前供人懷古。蔡襄修建龜湖塘後,以州府出面倡立帶有地方自治性質的《龜湖塘規》,明確該塘由龜湖六姓(蔡、黃、林、鄭、蘇、吳)陂首共商共治,實施建管並重,形成一套長效機制,可謂“忠惠傳芳”。拍攝組還到龜湖公園取景,這處當年龜湖塘的核心地帶現已改建成泉州市民休閒的遺址公園,還在延續著宋塘惠民的歷史使命。 龜湖蔡氏祖祠成為蔡襄紀念館 蘇厝獅塔 兩岸回憶 2022年,龜湖蔡氏祖祠重建時,發現祠內亂石堆裏有倒伏的古石柱,這才讓“龜鑒千秋蘭盆會,湖光十里稻香邨”這對“龜湖”藏頭楹聯再度面世。其中的“蘭盆會”還涉及古泉州普度舊俗。 石獅的“龜湖‘大普’”頗有特色,是把古泉州府晉江縣廿四都龜湖塘周邊村落分屬12個生肖,12年裡按生肖順序各輪流做東一次。歷史上,龜湖塘附近村落百姓出洋經商謀生者多,海上航行風險大,祈福求安的普度習俗形成較早,最具龜湖特色的便是“獅塔”。 龜湖蔡氏祖祠西壁《龜湖甘泉》《塘規利農》雕刻 筆者曾在2019年為蘇厝村組織彩繪壁畫《蘇厝結獅塔》,當時遍訪村中90多歲長者,竟無人目睹蘇厝獅塔,僅靠口口相傳,略知一二。後來,才從筆者岳父黃旭東的臺灣摯友黃厚源(1920年出生於當時的晉江縣龜湖鄉埔仔村,後徙居臺灣)的一篇文章《話說老家人與地》找到線索:“最能體現龜湖普度特色的,是那些有錢人搭建的醮壇和‘禾山’,都是獨資建造的。對於小孩子來說,我們喜歡有多些的禾山;這是在較大的戲臺上佈置假的山水風景,搭配活動車船與人物模型;有的是模擬某一戲文中的情景人物,有聲有色,惟妙惟肖;就和臺灣的電動花車佈景一樣。而成年人流連欣賞的是醮壇,俗名結壇仔,醮壇佈置不單一面,而是四面立體的,臺子成四方形,寬度、高度都約為禾山兩倍,不管從哪一面看都是正面,佈景也不是用紙裱糊的或油漆的,而完全是用檀香木嵌象牙玉石的屏風來作裝潢……壇上請來衣冠楚楚的南管或北管吹奏演唱,別有一番韻味。觀眾熙來攘往,摩肩接踵,深夜不散。” 2020年,繪製在蘇厝村的獅塔牆畫。 1987年10月14日,黃厚源終於在闊別42年後得以首次回到故鄉龜湖探親,到兒時結紗塔處懷舊。從他的介紹中,人們才知道以前所說的“獅塔”後來被叫作“紗塔”。黃厚源老先生對蘇厝紗塔作出詳細書面描述:“建醮壇,最別出心裁、獨樹一幟的是蘇厝兔年的紗塔。蘇厝不是大鄉里,他們聯合鄭厝和下庫,把全部財力集中於建造一個七層寶塔。這塔是醮壇和禾山的集合體,高比六七層樓房,就像那泉州的東西塔,好遠就可看到了,十分壯觀;再裝飾色紙和彩漆,又披上紅紗和彩綢,掛上各種花燈,美麗極了……” 1661年,蘇厝先人蘇振文隨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軍隊赴臺,後定居現在的臺灣,開枝散葉,形成村落,成為當地望族。蘇厝臺胞思念家鄉祖地,他們在大海航行時如果看到航標姑嫂塔,就會激動萬分,興起近鄉之喜悅。古時,蘇厝村輪值兔年“大普”,最具特色的當數“結獅塔”。蘇厝臺胞同樣結紮類似石獅“姑嫂塔”的獅塔,圍繞獅塔排練“青獅陣”。紮獅塔既能體現見“塔”即見家,以解思鄉之苦,又能以“塔”祈求國泰民安,祈求遊子平安。 1783年,蘇厝商人生意大發財,恰逢蘇厝輪值兔年“大普”就發起組團返回祖籍地,在泉州灣浦內港購置大量巨木,沿當時的海路利用帆船拖運回蘇厝碼頭福安宮前,聘請能工巧匠搭結起擴大版的獅塔,宛如姑嫂塔再造,一度轟動五鄉四里。第二年,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廷特許蚶江港作為泉州“總口”與臺灣鹿港對渡,海峽兩岸商貿繁榮。據清代嘉慶年間晉江人蔡永蒹所著《西山雜誌》(龜湖塘篇)記載:“……是以七月十三日,龜湖之域諸村,因循普度,從茲而起,結鼇山紗綢之獅塔也。”隨後每逢兔年,習俗相沿,蘇厝士紳與南洋僑胞、寶島臺胞共商,形成集資結獅塔的共識。歷史上最後一次蘇厝結獅塔是在1927年。1939年,抗日戰爭期間僑匯中斷,蘇厝結獅塔也因此中斷。 獅塔重現 助力文旅 2023年,為助推鄉村旅遊產業發展,蘇厝村邀請漳州彩紮師傅胡先生前來搭建一座總高20多米的超大型花燈彩樓(即獅塔)。從遠處即可觀賞到這幢高七層六角形寶塔,雄偉壯觀,屹立於村莊內。 獅塔白天五彩繽紛,晚上華燈綻放。在蓮花座上置寶葫蘆塔刹,寓意“好事連連”“福祿呈祥”。獅塔第三層至第五層安裝15尊可隨馬達制動而翩翩起舞、吹拉彈唱的“金童玉女”,動感十足。第一層以六根“龍飛鳳舞”盤龍柱支撐屋簷,塔身大門朝向南方,塔門門柱貼有一幅“玉兔”藏頭的楹聯:“玉石藏珍迎萬福;兔年聚寶納千祥”,橫批“聯鄉喜慶”,重溫古泉州府廿四都祈祥納福的願景。 塔後搭戲臺唱戲,高甲戲、梨園戲、布袋戲、傀儡戲等輪番上陣,戲說人生百態,唱百家歡樂,“石獅獅陣”也前來繞陣助威。 當時的獅塔亮燈活動持續了將近一個月,古典的靜雅與現代的動感在此交相輝映,五湖四海的上百萬名遊客慕名而來,遊園賞燈、瞻仰寶塔,體驗消失了96年的獅塔技藝。 作者 盧俊傑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