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日報社聯合相關單位首次進行的「最美庭院」評選活動在一個月時間裡,共吸引市民投票點贊30餘萬次。日前評選活動結果揭曉,10個院落成為北京市民心目中人氣最高的京城「小院兒」。其中,西城區趙錐子胡同24號院、西四北五條24號院、達智橋胡同25號院、爛縵胡同108號院、櫻桃斜街51號院、東鐵匠胡同甲15號院6個院落上榜。
趙錐子胡同24號院
走進趙錐子胡同24號院,映入眼簾的便是古色古香的庭院。原木色與灰色交相呼應,顯得小院整潔而又雅致。該院在提升修繕過程中,將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打造通透而不空泛、自然而不粗糙的視覺印象,同時用燈光、綠植景觀的疊加設計,通過種樹、栽花、落草的組合點綴,打造庭院深深、悠閒自在的閒適之感。
院落引來趙春香微妙藝術館入駐,展出一系列京味十足的軟陶作品,讓藝術空間與社區生活空間深度融合。
西四北五條24號院
西四北五條24號院是一座標準的四合院,小院古色古香。社區搭建了「良知亭」作為議事廳,讓每戶居民都參與到小院環境提升中,共商共建共同維護美麗小院,使小院更加和諧暖心。居民們還共同制定了小院公約,自覺維護院內環境。
達智橋胡同25號院
達智橋胡同25號院曾經是一處典型的雜院,2015年完成騰退,2021年該院落啟動保護性修繕工作,以傳統大木結構和青磚、灰瓦為主要材料,修繕後恢復了原有院落格局和傳統建築風貌。院落整體風格為傳統三合院格局,既有別有洞天的庭院景觀,也有四時花木代序的清幽雅致。
小院植入文化產業——景賢書院後,將傳統文化融入建築空間,營造出獨特的歷史韻味。書院開設有經典講習、宣南文脈研學、書畫課程、藝術品展覽及北學文化公益活動,成為宣西片區文化傳承與空間再利用的樣板。
牛街爛縵胡同108號
牛街爛縵胡同108號是清嘉慶年間江寧郡館舊址中的一部分。院落改造完成後,成為展覽體驗中心和社區營造中心等多功能綜合平台。
櫻桃斜街51號院
櫻桃斜街51號院位於大柵欄街道鐵樹斜街社區,2022年,大柵欄街道結合院落騰退,邀請專業單位對院落整體空間進行規劃設計,恢復了老北京原汁原味的生活空間。
東鐵匠胡同甲15號院
曾經的東鐵匠胡同甲15號院存在私搭亂建、違建擠占公共空間和過道、消防安全等問題。經過與居民反覆溝通、敲定細節,拆除全部違建,還原了全體業主的公共空間。社區還發動住戶對房屋以及門窗等進行自主修繕,還原四合院原貌。
如今的小院,建立了議事廳,增加了2處夜間照明燈。小院空間開闊,地面平整,門窗嶄新,屋瓦整齊,院內還設計了孩子們可以鍛煉、遊戲的方格,居住幸福感不斷提升。(劉新岩 楊山田/文 宗翯/攝)
重拾悠悠歷史風韻 升級公共綠化空間
靈境胡同至西四路口一線新裝亮相
時已入冬,西城區靈境胡同—平安大街環境整治提升項目初見成效,一些基本修繕完成的外立面格外古樸,成為西單—積水潭沿線街區的「點睛之筆」。
減出老味道
西單—積水潭街區南至西單北大街靈境胡同路口以北,北至新街口北大街積水潭橋路口以南,自南向北含西單北大街、西四南大街、西四北大街、新街口南大街、新街口北大街,全長約3.7公里。這裡是北京傳統的繁華路段,也是重要的城市南北向交通脈絡,是北京老城更新的重要內容。
靈境胡同—西四路口段位於項目中段,總長約1公里,開展了建築立面和第五立面整治提升、電箱「三化」、多桿合一、市政道路優化和消隱等工作。
項目改造提升過程中堅持「微整治、微修繕、微更新、做減法」,挖掘歷史印記,重塑老城風貌。做減法是為了給亮相後的街區做加法,讓傳統與時尚、古老與現代碰撞出新的「火花」。為了做好這道減法題,設計師、規劃師們沒少跑圖書館、資料室,程顯峰就是其中一位。
「規劃部門提供的老照片大多是整體風貌,很多具體細節需要我們再去查資料、走訪、實地考察。」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張上世紀60年代的老照片。在當時西四南大街路東、義達裡胡同入口的牌樓兩側,一副對聯清晰可見。可在後續的照片資料裡,牌樓越修越新,對聯卻不見蹤影。
對聯去哪了,程顯峰很好奇,直到他來到現場,在飛線、電箱後面發現了隱約的「缸瓦」字形。
「初步判斷有可能是當年的對聯,只是被抹灰和電箱、飛線擋住了。」
程顯峰有些興奮,可心裡也有點嘀咕。想要一探究竟,必須剝開這些障礙,露出曾經的老停泥磚面,可一旦操作不當,老對聯救不出,還可能造成二次傷害。
為此,北京西單街區保護更新工作專班請來文保專家,和設計師們一起拿著老照片反覆比對。先將外部電箱、飛線等拆除,再依據老照片上的字樣,沿著裸露部分順勢而動,一點點去掉抹灰層,對聯慢慢顯露真容。
「我們在精修的同時進行了保護,有些地方風化、缺失的,就用老磚依缺口填補,保證結構穩定。有些地方有裂紋,我們就淺淺修出字形,避免弄得太深。」程顯峰說。
牌樓一側的「缸瓦市寶地福田境由心造」已精修完畢,另一側的對聯仍在加緊精修中。
資料顯示,對聯及牌樓正中「義達裡」三字均出自民國時期書法家張濟新之手,有一定歷史和藝術價值。
對此,北京西單街區保護更新工作專班常務副總指揮劉維岩表示,這樣的「減法」將為未來的街區增加厚重感。目前,像這樣精修出的點位還有「新興貿易貨棧」「永耕」等,代表了不同時期民居、商舖的特色。
擴出新空間
西單北大街,地鐵四號線靈境胡同站D出入口北側,一座約2900平方米的全齡友好城市公園正在加速建設。公園亮相後,將成為周邊居民和在附近上班的白領們放鬆、休閒、聚會的首選之地。
每一個街區更新項目中,幾乎都少不了公園建設和公共空間拓展。比起普通的小微公園,這裡不但面積更大,還藏著更多驚喜。
「公園南部是宏廟小學,考慮到孩子們的需求,計劃在南部設置兒童趣味籃球場、兒童攀爬區和鞦韆區,滿足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需求。」設計師李楠說。
公園中部庭院一些鋼架經過精心搭建後,成為藝術展覽、文化活動區域,為青年人提供友好、輕鬆的活動空間。
「年輕人可以在此交流、漫步、看展,也可以享用餐車提供的簡餐、輕飲,滿足社交需求。展覽主題將根據季節和時令而變,保持新鮮感和吸引力。」李楠表示。
更巧妙的是,兒童區和中部庭院的分界線是一道光能長廊,通過LED發光屏幕和光伏發電玻璃營造出別樣的效果。華燈初上、長廊亮起,在公園中漫步的人們會發現自己的身影映在了光牆上。
「人群是流動的,公園是律動的,我們希望在這個區域,能夠營造貼合年輕人的環境和景觀。」李楠說。
向北,是專門為周邊以及路過的老年朋友準備的專屬區域。和其他兩個分區不同,老年活動專區採用古建灰磚牆圍合成傳統院落,設置桌椅、健身器械等設施,滿足老年人的日常休閒活動。
植物選擇也充分考慮了不同年齡段的需求。老年活動區主要種植絲棉木,寓意「益壽延年」。兒童區栽植北美海棠、彩葉、彩果,讓孩子們觀察葉子、果實顏色隨時間的變化,感知大自然的神奇。
西四路口西南角、地鐵四號線西四站D出入口東側的地質科普廣場公園也將改造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公園東北角將設置銅製立體沙盤模型,模擬西四四座牌樓矗立的街道場景,激發公眾探尋歷史的好奇心。
未來更可期
項目全部完成後,靈境胡同至平安大街一線將增加地被花卉綠化面積約5600平方米,形成有蔭可乘、有景可看、有座可憩的綠色城市公共空間。
交通方面,通過設置島式公交站台、規範非機動車停放、提升人行道鋪裝品質、拓展健步悅騎空間、保障無障礙通行等措施,實現綠色交通骨幹道路功能轉型。
重拾悠悠歷史風韻、提升公共綠化空間,隨著靈境胡同—西四路口段新裝亮相,未來,一條有林蔭可納涼、有歷史可追尋、有故事可尋覓,滿眼綠色、騎行通暢、悠悠古韻與現代時尚融合的大街將展現市民遊客面前。(張驁/文 夕丹/攝)
法源寺百年丁香詩會邀您赴約
「致敬巨匠 百年詩情」——1924—2024法源寺百年丁香詩會活動日前正式發佈。西城區向廣大優秀傳統文化的愛好者,特別是詩詞愛好者發出邀請,2024年4月上旬寺內丁香花開之際,以花為約、以詩會友,傳播文化、傳承文明。
古剎新韻 文化盛事
坐落在北京西城的法源寺,是北京城內歷史最為悠久,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千年古剎,初名憫忠寺,唐貞觀十九年唐太宗為征遼陣亡將士所建,至清雍正十一年更名為「法源寺」。寺內遍佈漢唐雕塑、遼金文物、明清建築,並廣種各種花木,尤其是前庭後院的丁香極為繁盛,號稱香雪海。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國史。法源寺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從安史之亂到戊戌變法,自唐代以來的一千多年裡,許多著名的歷史事件發生在這裡,讓這座京城名剎與中國的歷史沉浮緊緊聯繫在一起,寺廟中留存的歷代大量御賜碑刻,成為千年歷史的重要見證。
詩詞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形式。中國人自古有以詩會友的傳統,詩詞也成為寄托志趣、交流心聲的重要載體。法源寺丁香詩會起源於明、清踏青時節詩人的吟詩唱和活動,至清代極盛。每年春天法源寺內丁香盛開之時,僧人備好素齋,邀集文人名士賞花對詩。紀曉嵐、洪亮吉、顧亭林、何紹基、龔自珍、林則徐等人和名噪一時的宣南詩社,都曾在這裡留下足跡和詩篇。
法源寺丁香詩會的盛名在世界範圍內也產生了影響。1924年4月,印度詩人泰戈爾應邀訪問中國,在北京期間,徐志摩、林徽因代表北平新月社陪同泰戈爾到法源寺賞丁香、瞻古剎、話詩詞,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詩詞盛宴 即將開啟
自2002年北京法源寺丁香詩會以社區群眾為主體全新亮相至今,詩人、書畫家與廣大市民在丁香花海中以詩會友,已成為北京市一項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群眾文化品牌活動。
在泰戈爾造訪法源寺、留下中外文化交流印記100年後,2024年4月上旬丁香花開之際,西城區將聯合中華詩詞學會、《詩刊》社在法源寺舉辦「致敬巨匠 百年詩情」——2024年百年丁香詩會。活動將以「先導預熱+現場展演」的形式,為大家帶來古今詩詞的交流與碰撞。先導預熱階段,由中國8所高校層層篩選出8個代表作品,中華詩詞學會、詩刊各推薦3個作品,西城區推薦1個作品。活動現場將呈現這15個精彩的詩詞表演。
北京味兒 國際范兒
丁香詩會以丁香為媒介、以詩詞為載體,融合高端學術論壇、古詩新唱、舊詞新曲及線上線下「飛花令」互動等多種活動形式,依托抖音、快手等平台,以更新穎的現場呈現、更高品質的直播體驗,打造一場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聽盛宴,讓「北京味兒」和「國際范兒」交相輝映。
與以往不同,本次活動注入了更多新生力量,全國多所高校將參與其中。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8所高校的詩詞領域專家學者及師生愛好者們將齊聚法源寺,交流新時代青年對詩詞的新認知。(任釵寧 史桭渢文/攝)
南長河打造優美河湖樣板
岸邊漫步,長河觀柳,藍天碧灣,花木掩映,南長河南岸經治理提升後,已成為西城打造「優美河湖」、彰顯河湖歷史文化的示範,同時更為周邊居民娛樂休閒提供了一個好去處。
營造「一步一景」濱水體驗空間
冬日的北京展覽館後湖,水天一色。湖邊公園慢行步道上,不時有居民走過。河邊長椅上,社區老人在享受著冬日的暖陽。「展覽館後湖環境變美了,出了家門就是公園,最受益的就是周邊居民。」經常來遛彎的德寶社區居民李先生說。
據瞭解,北京展覽館後湖位於南長河以南,其水源來自南長河,湖東、西兩端各有水道與南長河自由連接。2018年,西城區針對北京展覽館後湖開展周邊環境整治,拆除周邊歷史遺留違建,進行周邊及湖心島環境改造提升。目前,北京展覽館後湖水面面積約兩萬平方米,根據北京市水環境監測數據顯示,當前水質為III類以上。
近年來,西城區積極推進河湖長制,加強對轄區的河湖監督檢查,針對轄區水質不穩定、個別水環境狀況不良的河湖,實施「一河一策」生態修復工程,一些河湖水域岸線逐步恢復,一些河湖水質明顯提升,河暢、水清、岸綠的景象開始顯現。北京展覽館後湖和南長河南岸的整治提升就是「優美河湖」的樣板。
湖邊公園栽種了白皮松、垂柳、銀杏等喬木以及西府海棠、碧桃、華北紫丁香、天目瓊花等灌木,並增加景觀照明和園林智能監控。
「公園長度350米,寬度4至23米,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展覽路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園面積雖小,但樣樣俱全,還新增千屈菜、菖蒲、睡蓮等水生植物。公園搭建有古韻廊架、觀柳景牆,設計了30餘處景觀小品,漫步其中,一步一景。
古韻河湖兼具歷史感與文化魅力
南長河是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流淌著北京城的文化記憶。南長河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提上日程的同時,西城區更注重對歷史文化的挖掘,融入南長河的歷史景觀和文化特色,新建一條濱河步道,打造細柳牽溪、春水古韻、雲楣追憶及長河碧灣四個節點,滿足周邊居民的日常遊覽需求。
「南長河石橋、石碼頭等古韻十足,但碼頭壁畫破損、掉落嚴重。」西城區城市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姚猛表示,石橋、下船碼頭、朝宗閘等記錄著南長河歷史變遷,做好修復與保護的同時,還應不斷挖掘周邊歷史文化內涵。
南長河、轉河周邊,西直門站是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條幹線鐵路——京張鐵路的重要車站;北京動物園的歷史能追溯到1906年的農事試驗場;北京最早的1路有軌電車是從西直門始發到天橋;水路方面,此水道曾是大運河的補水河道。
這片區域內的歷史故事也值得挖掘。史料記載,南長河最寬時有二三百米,屬於一道天險,不少戰役在此發生,還有高亮趕水等故事傳說。
「曾經的這片區域,鐵路、公路、水路交匯,更有最早的動物園,算是中國人探索城市現代化的起點之一。」姚猛說,打造風景宜人的公園同時,讓公園兼具歷史感和文化魅力,才能成為周邊居民青睞的休閒遊憩之地。
據瞭解,截至目前,西城轄區流域共16條(處)河湖獲評北京市「優美河湖」,成為全市首個「優美河湖」全覆蓋區。(劉新岩/文 景西/攝)
西城打造全域「便民生活圈」
走進西城區馬連道「第三區百姓生活服務中心」,轉爐瓜子的香味迎面而來,3000平方米的賣場裡蔬菜、水果、鮮肉、海產等,琳琅滿目、物美價廉。正在買菜的王女士說:「街坊四鄰都愛來這兒,日常所需都有了,旁邊還有個生活館,我家孫子喜歡在那看書。」
據介紹,「第三區百姓生活服務中心」所在地是廣外街道的茶馬南街社區,長久以來,綜合性便民商業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是居民的迫切需要。今年,西城區商務局梳理群眾需求,本著「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因圈施策」,協同多方力量,加快推進建設,馬連道「第三區百姓生活服務中心」所在的廣外茶馬便民生活圈正是其中代表。
目前,西城區已經完成了廣外茶馬便民生活圈、什剎海景區便民生活圈、金融街南部便民生活圈等24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評估優秀率全市第一。此外,今年西城區提出建設「十分鐘便民生活圈」,計劃於2024年完成建設53個「十分鐘便民生活圈」,實現西城區域全覆蓋。(張驁 江幗涓文/攝)
福州新館正式掛牌「類博物館」
福州新館(北京市林則徐禁毒教育基地)近日正式掛牌「類博物館」。
類博物館指具有部分博物館功能,但尚未達到登記備案條件的社會機構。福州新館是北京市2023年第一批掛牌開放的「類博物館」之一,也是西城區文物活化利用,助力首都「博物館之城」建設的重要舉措。
一直以來,西城區積極引入專業社會力量承擔小微博物館日常開放運營,通過「以資源促提升」,政府「小投入」撬動社會力量「大資源」,有效激發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活力。
福州新館位於西城區騾馬市大街51號,創建於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為林則徐在京師翰林院任職期間籌資購置的地方會館,曾是清代福建同鄉居停聚會之處,現為西城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2月,北京市政府完成福州新館修繕和布展,現作為禁毒宣傳教育基地對外免費開放,以頌揚林則徐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福新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