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刊】廈門大學平潭研究院 關於兩岸關係「五字經」

 ——從平潭綜合實驗區建立「閩台合作窗口」說起

作者: 林凡

林凡,廈大平潭研究院院長

 

1、關鍵字:情、謀、信、通、吸。

2、關鍵詞:情緣、謀求、自信、融通,吸收。

3、關鍵詞:文化情緣、利益謀求、發展自信、融合融通、兼併吸收。

4、目標:關於兩岸關係的走向,全心全意地推進兩岸民間的融合,尤其是吸引台胞中青年群體,鼓勵他們在大陸長期發展和成長;致力於強化與台灣的溝通渠道,推動對台新政策研究,並在平潭建立兩岸融合的橋頭堡。所有這些努力,旨在為全面搭建一個更為堅實的基礎,涵蓋政策創新、保障機制、文化交融、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內容。

5、重點:開展民間融合、認同文化同源、持續兩岸發展、創造互動平台、共續兩岸歷史情緣,吸引台胞赴閩生活、創業、就業;建立以中華文明為主線的民族復興之路,在觀念、原則、共識、自信、情緣持續深入研討。

陳章輝 廈大平潭研究院研究員,高級經濟師

 

(一)平潭在兩岸工作現狀

平潭距離台灣126 公里(68海裡),是由126個島組成,全年七級以上大風126天,成為閩台合作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2009年7月福建省設立平潭綜合實驗區,到二O二三年七月正好十四年。為了加快「一島兩窗三區」的建設,平潭進行全面的創新,其中「兩窗」之一為「閩台合作窗口」是平潭工作重點方向。

2023年9月12日大陸出台《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下簡稱:「大陸對台21條」),平潭綜合實驗區與全省各地一樣組織各級部門的工作人員學習。

平潭從建立綜合實驗區開始,平潭管委會在解放思想、開創新路,在兩岸人才流動和兩岸經貿發展成績喜人。這得利於平潭「因台而特、因台而設」,各項工作可以「先試先行、一事一議」等工作方針,真正起到兩岸交流和橋頭堡作用。

為了更好地服務台胞在平潭創業、就業及親屬在平潭生活的融入,平潭在全國率先設立「台胞台企服務中心」,整合散在各部門八大類169項涉台行政審批及公共服務事項,為台胞台企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另外、開通台灣職業資格證在平潭認可的程序,讓台胞在平潭就業無差別,並且開通「海峽號」和「台北快輪」等客、貨交通,讓兩岸物流走向全世界,讓兩岸跨境電商共同活躍,讓兩岸民間來往更順利。到2019年止(從2009年至2019年,十年期間)台胞在平潭從不到20人增加到3100人,註冊投資1000家,註冊額500億(人民幣,下同)。

為了提昇平潭在兩岸橋頭堡的作用,2021年5月平潭管委會與廈門大學合作在平潭成立「廈門大學平潭研究院」(註:下簡稱研究院),之後研究院與台工部合作設立「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重點研究兩岸民間融合;並在高等教育方面推動「海峽百院聯盟」的職業教育創新機構的建設和推廣,依托平潭現有條件打造「海峽實訓基地」,為兩岸青年提供可持續成長的職業技能學習與就業服務基礎設施。

平潭與台灣「隔海相望、文脈相通」,地理位置相對獨特。平潭是全國唯一的「綜合實驗區+自貿區+國際旅遊島」三位疊加的區域,同時還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1月1日第二十一次到平潭擘畫「一島兩窗三區」的戰略藍圖。平潭在兩岸歷史、兩岸經貿、海峽科技、兩岸教育、海峽旅遊、兩岸信俗、兩岸民俗等方面合作有了實足的發展,2023年6月在平潭舉辦「第十二屆兩岸共同家園」活動、今年九月,廈大平潭研究院舉辦的首屆「兩岸姓氏尋根大典」民間科研論壇和明年將籌辦的「中國海峽海防論壇」(註:名稱待定,是以平潭海壇海防文化為主線的「平潭島、東山島、南澳島、台灣島、彭湖列島、金門島」六島鏈明清時期二百多年的中國海峽海防體系研究)等過程就是最好的例證。

平潭定位為「音樂藝術歡樂島、品牌賽事活力島、旅遊體驗舒心島、星晨大海浪漫島」,清晰地把平潭島的「青春靚麗」定位彰顯出來。在十四年裡,平潭綜合發展開始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並與其他地方區別開來,有了自己的百年發展定位:

  • 以石頭地質和海浪沙灘為基礎的海浪大風文化:

(石屋古厝、風電海灘、浪高堆雪、億年火山、嵐台陸通)

  • 以南島語族和明清海防為主線的華夏歷史文化:

(石器考古、大洋遠渡、明朝抗倭、清朝抗寇、信俗相通)

3、以綜合實驗和兩岸交流為主題的改革創新文化。

(二峽創建、勤勞拚搏、嵐台海緣、民俗融通,經貿融合)

在以上「三個文化」定位的思想指導下,台胞積極參與平潭經濟與文化建設,推動兩岸文旅和文化交流。2023年2月底《台灣導報》社長一行四人到福建考察,希望與研究院共同建設「福建海洋文化」研究與宣傳(註:有七個方向組成:1、以平潭西營村考古遺址為主線的新石器時代南島語族文化;2、以明清時期嵐台換防為主線的海防文化;3、以湄洲島為紐帶的平潭—台灣航線媽祖文化;4、以雲霄陳元光將士的兩岸姓氏尋根文化;5、以東山關帝廟為主線的忠信義文化;6、以平潭琉球駙馬墓為起點的琉球交流文化;7、以閩台地區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海絲文化)對世界海洋文明發展的影響,被認定為是中國歷史特色海洋文明的「起源、傳播、拓展」的重要節點,對世界今天的海洋文明產生巨大影響的深遠貢獻。並希望在平潭建立民非組織「兩峽數字促進中心」,開展兩岸民間非官方的媒體交流體系和兩岸非官方管控下的智庫,為兩岸打下民間對接基礎。

平潭建立綜合實驗區後,2015年平潭最早推出「惠台二十項」對台政策。其一、積極吸引台資和專業人才到平潭經商和創辦企業,加快在平潭建設台胞第二生活圈;其二、進一步擴大對台經貿和口岸經濟合作,並推動人員流動和行業的快速融合。2019年6月16日,平潭出台《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實施細則》,具體細化兩岸融合的內容。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大陸對台21條」共分為六大類共二十一條,這將更加深化以福建為主線的吸引台胞台企到閩創業就業及生活。強化兩岸各層面之間的聯繫。

(二)兩岸融合的內涵

「大陸對台二十一條」裡特別提到平潭——「加快平潭開放發展,支持平潭綜合實驗區加快構建全方位對台開放格局,逐步構建對台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體系,擴大對台跨境服務貿易開放,探索建設兩岸共同市場行試先行區域,支持平潭綜合實驗區建設更加便捷的兩岸往來通道,研究放開台灣信息服務等行業准入、研究探索加快擴大教育開放相關舉措」。平潭因地理原因距台灣最近,對於兩岸關係上瞭解最深,平潭政府(或管委會)應站在國家戰略發展高度,深入開展兩岸融合研究與務實的工作,兩岸經濟具體有五個方向定位,也叫「五字方略」、或「五字經」。

項目
1 文化情緣 地理根緣 歷史血緣 族脈姓緣 民俗鄉緣 漢字墨緣  
2 利益謀求 親情求真 共識求穩 辦事求效 學術求動 民間求濃 目標求同  
3 發展自信 道路自信 理論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文明自信 民族自信 融合自信  
4 融合融通 交通暢通 商貿流通 金融網通 政策惠通 教培互通 民意心通 人才流通 信俗香通  
5 兼併吸收 政策吸引 保障吸引 社會吸引 生活吸引 營商吸引 研學吸引 人文吸引 青才吸引 文化吸引

(註:1—3核心原則,4—8經濟基礎,9國家決策)

 

第一個字「情」(情緣或文化情緣)。有五條:地理根緣、歷史血緣、族脈姓緣、民俗鄉緣,漢字墨緣。「緣」與「情」講的是緣份,「源」講的是源頭和脈絡,兩都表述雖然有不同的解釋,但所表達的兩岸關係與歷史意義是一樣的。我們追索歷史源頭,也講求現實緣份,更要講兩岸的機緣與發展脈絡。兩岸歷史源脈的延續,也是兩岸民間緣份的發展。

其一、地理根緣。兩岸最近的距離126公里,兩岸同胞一衣帶水。12800年前(地球進入冰河時期)兩岸陸地相連,動植物根根相連。1604年12月29號台灣海峽(平潭草嶼島南部)發生八級以上大地震,兩岸同胞一起共同抗災。地理根源給予了兩岸人民不可切斷的物理脈絡。

其二、歷史血緣。1、台灣現今前十大姓氏與開漳聖王和閩越王有關。2、台灣的少數民族考古挖掘發現與閩越傳入有關,平潭南島語族古人類遺骸考古(平潭西營村考古發現的遺骸文物經碳14鑒定有7300年以上歷史)發現與河姆渡同期,比台灣考古挖掘提前1200年左右。3、明清時期,以平潭為中心的「班兵換防制」的海峽「兩岸八地海防文化」(註:平潭海防文化為多地換防,包括:平潭、金門、澎湖、台灣、東山、馬尾、南澳、霞浦等地)二百一十一年歷史等,大批平潭後裔至今在台灣生活。

其三、族脈姓緣。全世界都知道「台灣語言」就是「閩南語」,聽的歌是「閩南歌」;拜的神是「媽祖廟」和「土地公」等,祭的祖是在大陸的先祖,過的節日是春節和中秋節等等,今天的台灣各姓氏宗祠等都能見到從福建等地傳到台灣的影子,在大陸常年可以見到台胞全家人或一個家族到大陸祭祖焚香和清明掃墓。因此兩岸姓氏的家譜、家書、家規、家訓等來往不斷。這就是民間血與水的相融,也是兩岸同胞親情的濃縮鐵證。

其四、民俗鄉緣。幾千年來閩越先民橫渡台灣海峽,建立兩岸宗親、姓氏、血脈等兩岸關係,把兩岸同胞用各種方式聯接起來,因而今天八閩大地的民俗活動在台灣得到複製,如「迎聖節」、「打新婚」、「做大福」、「燈牌蛇」「木偶觀」和「媽祖過海」等等,這一切都是兩岸民間交流的紐帶,也是民間來住的根。

其五、漢字墨緣。當今世界講漢語人數最多,占20%,兩岸各界人士講漢語、寫漢字、聽中國戲曲、讀唐詩,夢宋詞等等,所傳承的文明是中華文明,所傳承播文化是五千年中華夏文化。世界四大古文明,只有中華文明唯一存世。兩岸歷史演變是中華文化與華夏文明一個組成部分,台灣各民族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聯繫在一起,是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第二個字「求」(謀求或利益謀求)。親情求真、共識求穩、辦事求效、學術求動、民間求濃、目標求同。這是兩岸各界從利益角度講述謀求發展,謀求創新、謀求實惠、謀求突變、謀求未來等述說。

其一、親情求真。在大陸對台21條裡,總體裡指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困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方略,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努力在福建全域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平潭與台灣的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親如一家。在第十五屆海峽論壇上提出符合兩岸同胞的心聲: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要求真等。兩岸應建立溝通機制,秉持民族大義,順應歷史潮流,順應民心的開展兩岸的融合,攜手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兩岸合作之路。

其二、共識求穩。兩岸之間的共識包括:一個中國共識、漢文化共識、真實歷史共識、共同發展共識、利益共贏共識、信仰精神共識等,當然在政治觀點、政黨綱領等還存在一定差異,還需要「大智慧」以求同存異之理念建設共識空間。兩岸民間應謀求實質性的溝通,以實現兩岸經濟和社會的穩步發展。

其三、辦事求效。專指兩岸之間辦事的態度與工作效率,大陸各單位與各部門在對台態度與效率上給過台灣大量優惠政策與經濟利益,各項工作從簡,平潭更是推出「一事一議」的辦事效率,開創兩岸融合實質性的內容。例如惠台胞二十條等。再如今年平潭多次申請「海峽號」客運開通,但台灣方面杳無音信。現在造成兩岸商貿與學術交流出現困難,民間走動更困難。因此兩岸往來不能搞「單相思」,要「雙向奔赴」的真誠,更應要堅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本著互利原則的態度發展兩岸關係。在大陸對台21條中第一條「暢通台胞往來通道」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其四、學術求動。在大陸對台21條中的第十條「加強科技創新合作」和第四條「擴大台胞社會參與」等內容上都有提到學術交流和專家互訪。兩岸的研究機構、大專院校和社會團體可以開展更多的學術論壇和專家研討會談,強化海洋生態、綠色經濟、民生保障、民間信仰、經貿往來、金融匯兌等開展非官方的學者討論;也可以開展明清時期的兩岸海防文化、閩越海洋文化等紐帶文化歷史脈絡的研究;還可以對姓氏、血緣、族脈、神位、祭壇、節慶、體育等開展故地重遊;在兩岸建立姓氏尋根、宗親相會等「一家親」活動。廈門大學平潭研究院率先推出「海峽學者」計劃,旨在匯聚兩岸人文社科領域的專家資源,推動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宗教哲學等領域的高層次人才融合進程,並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開展如芯片、航天、醫藥、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興產業方向的合作。進一步推進兩岸學術界的融合。

其五、民間求濃。在大陸對台21 條中第十七條「促進文化領域融合發展」,廈大平潭研究院開展文化方向多項課題的調研,加強兩岸民間交流。民間交流是兩岸溝通走向正常化的基礎,兩岸民間血與水融化是民間濃濃的情份,今天我們可以看莆田的媽祖文化、平潭的南島語族考古、平潭為主線的兩岸海防文化、雲霄的開漳聖王文化、福州和平潭的琉球人傳承故事、泉州的八百多座土地公爺廟等,這些都是福建海洋文化集中體現,並走向世界海洋,並深深影響台灣的生活與工作。另外閩南話、客家語、福州話等也是今天台灣話的基礎,這一切都是民間鄉濃與生活融合實列。

其六、目標求同。有人會問兩岸共同目標是什麼?我們認為: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進一步提升中國人民幸福指數。在大陸對台21條工作目標指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基本建成福建作為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的效應充分顯現,融合的政策制度體現系更加完善『兩岸一家親、閩台親上親』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閩台人員往來更加便捷,貿易投資更加順暢,交流合作更寬領域,未來更加拓展」。

第三個字「信」(自信或發展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明自信、民族自信、融合自信。

其一、道路自信。包括道路開闢、道路創新和道路自覺三個部分。堅持結合中國國情和改革開放政策,實行市場經濟和進行循序漸進的政治改革。高效率的政府,高度負責地管理國內事務和恰當的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

隨著中國國力的增長,逐步地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在經濟全球化的國際競爭中,遵循國際規則。

其二、理論自信。源自於大陸提出的改革開放和兩岸融合的兩大理論體系,是平潭在兩岸關係工作中的依據,也是各級政府在政策自信下開展兩岸人民富裕的政策研究基礎。

其三、制度自信。源自於制度確立、制度創新和制度自覺,需要我們與時俱進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其四、文化自信  用文化自信讓兩岸人民會去嚮往中華文化血緣。

其五,文明自信。華夏五千年的歷史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唯一存世的。中華文化流傳已經影響世界幾千年,近代二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屈辱只是一張插頁,我們現在的強盛是幾千年復興之路延續。

其六、民族自信。是一個民族的肯定的、積極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一個民族認識到自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平等地位,認識到自己對整個人類發展的崇高價值。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五千年,兩岸民間在一起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兩岸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儒家思想推動下,建立民族信仰和中華民族行動準則,契合增進華夏文化與民族自信心。今天台灣省內有三分之二的人信媽祖、八百萬人信關公、百分之九十的人講閩南語等等,這一切都是兩岸千百年民間交流與往來實證,也是閩台發展的根基,更是中華民族自信的組成部分。

其七、融合自信。兩岸融合-領導世界,為世界貢獻的成就充滿於心,兩岸各界需要團結,全球華人也需要團結。

第四個字「通」(融通或融合融通)。交通暢通、商貿流通、金融網通、政策惠通、教培互通、民意心通、人才流通、信俗香通。

其一、交通暢通(交通融合)。在大陸對台21條中「建設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的第一條適度超前開交通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資金等要素保障力度。推動閩台基礎設施應通盡通,構建立體式綜合性對台通道樞紐,暢通閩台與大陸其他地區連接通道」。習主席第二十一次登平潭島時希望「兩岸要應通盡通」,平潭應抓住「千年一遇」的發展機遇,致力兩岸通道建設和航線培育,未來還將開通高鐵。

其二、商貿流通(商貿融合)。增加兩岸經貿與商務往來,減少兩岸貿易逆差。2022年,大陸從台灣引進的商品,達2380億美元,而對台出口的商品,還不到820億美元。台灣從大陸拿到了1500多億美元的貿易順差。2010年6月,兩岸簽署了ECFA,大陸給台灣很多優惠,使島內出口商品在進入大陸市場時更有的競爭力。

其三、金融網通(金融融合)。兩岸金融的合作應加強,包括資金匯兌、洗錢監管、票據流動和投融資項目審核等可在網絡上開通業務,並在證券、保險、基金、投行等全面合作,並且在平潭可試行兩岸科技股權交易中心等,在平潭試打造金融創新的樣板。

其四、政策惠通(政策融合)。兩岸政策制定與解釋存在一定的差異,過去大都是大陸讓利給台灣,希望是「聚同化異」。令人沒想到的是民進黨不僅不顧念同胞情分,有意設制貿易不平衡。一面反對九二共識,一面又享受九二共識下的CEPA實惠,並用利潤購買美國的武器,「以武謀獨」阻止兩岸統一。現在大陸在兩岸關係的惠台政策制定上將成為終點。

其五、教培互通(科教融合)。在大陸對台21條中的第二條促進台生來閩求學研習中提到「對台胞子女在閩中小學和公立幼兒園就讀實行『歡迎就讀、一視同仁、就近入學』的政策。支持福建高校和科研院所通過多種方式擴大招收台灣學生規模。支持兩岸高校在閩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與多元化合作,支持台灣優勢特色產業企業以多種形式在閩參與職業學校股份制、混合制辦學。建立一批兩岸青少年研學基地」。兩岸科技可以融合,兩岸的教育必須融合。 1945年至1949年,福建省立師範學校三百多名師生奔赴台灣執教漢語,結束台灣日語50年教育的歷史,現今還的有百歲老人、老教師存活在世。另外,平潭有意在幸福洋一帶建立「兩岸科教產業園」,把兩岸同名、同宗、同校訓(註:清華、中山、交大、東吳、南京等兩岸相關院校十一所)融合在平潭,為兩岸教育打開新路。再另,可以支持孫武彥在福州復建1913年孫中山創辦的「中國大學」。現今研究院已啟動在平潭首創兩岸「科技容器」和「文化容器」,讓台灣科技人才(包括青年才子)的專利在平潭成果轉化,讓台青文創人員有更多的收益。

其六、民意心通(民心融合)。兩岸同胞心心相通,海外華僑盼望統一,這是歷史發展有必然規律。

其七、人才流通(人才融合)。對於台胞人才特別是青少年在台灣發展空間越來越少,大陸經過四十多年的快速發展,能為台胞青年提供廣闊空間。現在在大陸各地都能見到台胞在大陸就業與學習,不少人還在大陸政府裡工作,較集中的台胞人才在大陸院校裡當老師。大陸為了引進台胞人才,給台胞在大陸更好的生活與就業,大陸各地出台了不少的實惠政策,例如平潭在兩岸資格證互認和崗前培訓上走在全國前頭。廈大平潭研究院開「創科創容器」和「文創容器」為台胞有志者提供「追夢、築夢、圓夢」的平台,並開辦兩岸研學實訓基地,為台胞在大陸創業就業打下基礎。

其八、信俗香通(信俗融合)。在大陸對台21條中的第十七條促進文化領域融合發展,提到「鼓勵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支持閩台媽祖宮廟聯合開展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媽祖信俗』保護行動,媽祖文化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實施『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項目」。廈大平潭研究院從成立之日起,就開展「福建海洋文化」課題的研究:1、在南島語族文化研究上與平潭南島語族(國際)研究院合作,打破台灣是南島語族起點的說法。2、在媽祖文化研究上與湄洲島媽祖主廟合作,推動數字化元宇宙「世界媽祖」科研活動。3、在陳元光將士「開漳聖王」文化上與燕翼宮合作,開展兩岸姓氏文化研究和兩岸姓氏大典論壇。4在關公文化上調研東山關帝廟和泉州關岳廟的「忠、信、義」精神,為兩岸民間交流打下基礎。5、在台灣教育上將與三明學院合作,啟動1945年至1949年三百多名師範學生去台灣執國語教育,結束50年日語教育事實,奠定今天台灣漢字文化基礎。6、與廈大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合作啟動海峽「兩岸八地」平潭為主線的海峽海防文化調研,考證二百多年明清時期的兩岸海防體系。7與《深圳微視》和《台灣導報》合作,啟動《中國夢,兩岸情》大型策劃活動。8以琉球駙馬墓為基礎,並與相關大學合作,啟動琉球、台灣、平潭三地歷史文化研究。9以平潭歷史為基礎,開始平潭與台灣歷史根源的研究。等等。從以上九個方向的研究,平潭歷史文化對台灣歷史有一定的影響,只要挖掘閩台兩岸文化,從信俗文化和非遺文化的為紐帶,借助民間信仰習俗和傳播方式,建立兩岸人民的心靈新家園,是實現兩岸融合最有利的手段。

 

第五個字「吸」可分為:政策吸引、保障吸引、社會吸引、生活吸引、營商吸引、研學吸引、人文吸引、青才吸引、文化吸引。大陸對台21條中可分為總體要求、建設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促進閩台經貿深度融合、促進社建全域融合發展、深化閩台社會人文交流、強化組織保障等六個方向,共二十一條,涉及到「往來通道、求學研習、到閩就業、社會參與、在閩生活、司法服務、優化營商、產業合作、惠顧農商、科技合作、廈金融合、福馬融合、開放平潭、福建開放、人文交流、青少年交流、文化融合、政府領導、完善工作、夯實保障、提供財力」。

依據大陸對台21條,廈大平潭研究院可持續性開展對台研究工作,並結合平潭現有的優勢,建議平潭政府可以重點的在九個方略延續。

其一、政策吸引:繼續落實和完善對台胞台企的先試先行的策略,讓更多的台灣青年到平潭來學習與工作,支持台企到平潭創業或開辦經商分支機構,支持政府提供更多的政府和國企提供有競爭力的崗位。

其二、保障吸引:繼續提供住房購買與租賃優惠政策,讓台胞在平潭安心落戶,讓子女就讀就學就業創業有一個更佳的平台,讓台胞與平潭文化、平潭環境、平潭發展融(或濃)為一體。

其三、社會吸引:繼續提供更多便利台胞的政策,持證換證、就業培訓、專利換利、學生研訓、職業規劃和創業指導等。平潭各級單位可為台胞提供社醫保等各種支持與幫助。讓台胞真正感受到「兩岸一家親」和家一樣的溫暖。

其四、生活吸引:繼續支持平潭在台灣的親屬在兩岸之間走動,繼續支持台胞把家安在平潭,把民間習俗、生活習慣、宗祠敬祖、家族家規等融合在一起,推動兩岸民間血與水相濃。

其五、營商吸引:繼續推出惠台政策,支持台企台資到平潭開辦公司,繼續優化台創園等相關硬件和軟件投資環境,在平潭以點帶面全面推動台企台商在平潭賺到錢(或行業補貼),並且長遠的支持不斷的做大做強,鼓勵台企在大陸資本市場上市。

其六、研學吸引:繼續支持平潭推出對台胞在平潭的實訓支持、職教支持、研學支持等各項工作,讓更多的台胞青少年到平潭走走看看,在適當時機可創辦有平潭特點的「大共享、小學院」兩岸同名、同宗、同源的兩岸融合院校,讓兩岸的師生學籍互認和成果互認。

其七、人文吸引:繼續挖掘平潭歷史文化,繼續調研平潭故事,讓平潭自然故事和人文故事傳承出去。平潭不但有南島語族和沙灘,還有更多的故事。如平潭有中國最大的人造海防森林二萬七畝,平潭有中國最美的海島奇石怪石景觀,平潭有全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平潭有最獨特的126數字文化、平潭有中國最神密的海島民間盤詩、籐牌操、燈牌蛇等文化,平潭有中國抗倭最長歷史的兩岸海防文化、平潭是中國獨有的沒有灰塵的城市。等等,平潭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平潭人講好平潭故事將是台胞首選之地,這是平潭人的歷史使命。

其八、青才吸引 :在平潭創業就業的台胞青年不是很多,在平潭學習與培訓的也很少,但平潭是兩岸同胞交流的橋頭堡。青年人的融合只是時間問題,平潭可以提供更多的創業與就業機會,提供個人發展空間,讓兩岸青年互融、互學、互幫、互助的在一起。讓台胞青年的「朋友圈」和「事業圈」在平潭落地。

其九、文化吸引: 平潭器石文化可從七千三百年西營村考古發現算起,平潭華夏文明可從唐朝在平潭建立牧馬場開始,平潭的創新文化可從綜合實驗區建立開始,因此平潭文化是有層次、有歷史、有創新、有發展的好地方。平潭的文化需要台胞到平潭來實際體驗。

(以上言論只代表課題組觀點,課題啟動時間2023年6月)

文章課題組組長:林凡 文章課題組成員:陳章輝、李點紅、陳冰宇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