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晚,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亮馬河6公里航線再度啟航,串聯沿河「24橋」。「我每週都會來一次,到了夏天水邊會長滿高高的蘆葦,特別漂亮。」從小在河邊長大,家住三里屯的王慧媛對亮馬河的四季如數家珍。
曾經,亮馬河周邊牧草豐茂,是皇家御馬苑所在。如今,亮馬河波光粼粼,穿越多個使館區、商圈和公園,是城市中珍貴的濱水空間,並形成了80萬平方米的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不過,在王慧媛的記憶中,這條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被圍擋圍住,近幾年才蛻變成現在的模樣。
如她所言,一度雜草叢生的亮馬河,變化在五年前悄然「啟動」。
「空間碎、通路阻、功能少、形象弱。」AECOM景觀設計總監、亮馬河項目設計總負責人李彥軍記得初見亮馬河的樣子。「但這條河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他解釋說,在寸土寸金的東三環,這條河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及生態底色。
河流孕育了城市最初的形態。西起北京北護城河,向東匯入壩河的亮馬河,朝陽段全長9.3公里,屬於北運河水系的一條支流。由於河畔水源充足、牧草豐盛,明代皇家在此設御馬苑。相傳,古時來京客商的馬車隊在進城之前,都要在這條小河裡給馬匹洗刷,等把馬身上的水漬晾乾了再進城。這條當時被稱為「晾馬河」的河流,成為後來的「亮馬河」。
亮馬河一度河床淤積深厚,雜草叢生,乃至河道變窄,成為一條臭水溝。北京市政府從1981年至1985年對亮馬河實施分期分段疏浚治理,其目標是「上游為觀賞河道,下游為排水河道」。之後,亮馬河的綜合治理並未停止。
由「治河」到「治城」的轉變,從2019年的亮馬河治理工程開始,這次不僅是針對河流的治理,還涉及到岸邊整體提昇。李彥軍稱,在設計之初,就確定了「一河兩岸」一體化設計,目的是使建築、綠地和水面三者「無縫銜接」,使河流的公共空間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發揮。
北京市朝陽區委書記文獻總結為六大工程:河流整治,實現水清岸綠;慢行連通,實現濱河步道全部連通;橋樑改造,實現橋下行船;景觀亮化,夜景中美輪美奐的亮馬河成為「網紅打卡地」;河湖貫通,把亮馬河跟朝陽公園的湖泊聯係起來;旅遊通航,讓遊船進入朝陽公園。
「在岸線整治中,除打造親水水岸外,朝陽區還致力於保護生物多樣性:在加大補水量的同時,將原本筆直的河岸採取宜彎則彎、寬窄結合的設計,提高河水含氧量,改善生物的生存環境;根據河道特點混合種植了多種挺水植物,既淨化水質,還為水生動物提供了多樣化的棲息場所。」北京市朝陽區水務局副局長王成志稱。
與河相處的過程中,曾出現「小摩擦」。王慧媛回憶說,為保障行人安全,河岸入口處在一段時間裡曾使用圍擋來隔絕電動車,但與此同時也將嬰兒車和輪椅「拒之門外」。不久後,她驚喜地發現圍擋換成了「新型無障礙旋轉門」,輪椅和嬰兒車駛入後轉動欄杆,即刻就能通過,「從這扇門感受到了設計者的貼心和友善」。
「細節有很多。」王成志摸著亮馬河畔的倚欄扶手說,不同於常規橫平豎直型扶手,沿河的扶手都是向下傾斜13度,按照人體力學設計的;依託岸線的擋土牆設置遊人座椅,經過反覆「試坐」最終從55厘米降至45厘米,這是人們屈膝落座時最舒適的高度……
每到夏日,河上漿板、皮划艇競發,可清晰見到水草間的遊魚;岸邊運動健身的市民絡繹不絕,春夏秋三季都有花開。王慧媛說,亮馬河讓她看到了這座城市的生生不息。
亮馬河成為「網紅打卡地」,河岸百餘棟樓宇也從昔日「背河發展」逐步形成「沿河經濟帶」,尤其夜幕下點亮「夜經濟」。據統計,2023北京朝陽國際燈光節期間,亮馬河畔的藍色港灣餐飲銷售額較2019年增長80%。
亮馬河不僅是一條河,如今已是朝陽國際化新地標、北京城市新名片,更是北京城市更新的典範。
隨著6公里航線再度啟航,亮馬河愈加靈動。王成志說,亮馬河的治理模式正在推廣:在通惠渠(高碑店路-五環路段),1.3公里航線今年將和民眾見面;北小河(京承高速路至五環路段)濱水空間建設工程即將進場,為民眾帶來更多樣的親水體驗,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感受城市的脈動。(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