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廊坊市專刊】「尋美·廊坊」非遺作品展

登載「尋美·廊坊」優秀非遺作品,帶領大家認識非遺、瞭解非遺、走近非遺,充分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廊坊智慧、歷史底蘊和匠心精神,全面展示廊坊非遺風采。

三河篇
竹雕,是利用竹的根、桿進行加工製作中國傳統工藝,主要分為圓雕、透雕、高浮雕、淺浮雕、薄地陽文、陷地深刻、毛刻等類型。最早的北派竹刻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竹簡。戰國時期已用竹為胎製作漆器,如酒具「卮」。「卮」的底部雕有三隻獸蹄足,這不但可以使器具獲得穩定,而且增加了器具的美感,這是我們可以看到竹雕的首例。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品種。

竹雕-作者:王汝培
竹雕-作者:馬寶祥

雕漆工藝,發源於唐代,是一種以天然大漆為原料,在器物胎體上層層髹塗達到一定的厚度,再用多種刀具在漆面上雕刻圖案、紋樣,使漆層具有浮雕藝術效果的一種技藝。雕漆工藝集雕刻、繪畫、工藝於一身,具有莊重典雅的藝術性,其製品種類繁多、題材豐富、造型古樸、紋飾考究。雕漆工序複雜,要經過設計、制胎、制漆、做地、光漆、畫印、雕刻、打磨、拋光等十幾道大工序、上百道小工序,少則半年,多則一兩年才能完成,因此雕漆又被稱為「緩慢的藝術」。

錯金銀-作者:王建偉

大城篇
錯金銀技藝,是中國古代金屬細工裝飾技法之一,最早在商周時期出現,雛形定型於春秋,盛行於戰國西漢。錯金銀技藝的表現手法是在器物表面上繪出精美圖案,依圖案之形鏨出槽溝。將純金或純銀拉成細絲或壓成薄片嵌入圖案中,而後打磨平整,拋光磨亮。

葫蘆烙畫-作者:繳艷霞

葫蘆烙畫,又稱葫蘆燙畫,集繪畫、書法和烙印於一體,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等手法,還可以熨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酷似棕色素描和棕色版畫。又運用國畫的白描、工筆、寫意等手法,創作出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等作品,在葫蘆光滑堅硬的木質表皮上呈現出焦、黑、褐、黃、白等多種層次和國畫渲染的效果,表現力非常豐富。

金漆百寶鑲嵌-作者:艾建超

香河篇
金漆百寶鑲嵌技藝,是河北香河最具特色的手工技藝之一,作品具有古樸典雅、端莊華貴的特點。該工藝極其複雜,每一塊底板的製作週期在數月之久。金漆百寶鑲嵌原料選用各種天然軟硬質玉骨角牙貝等,以搜、磨、堆、鏟、鏤、雕等技法製成人物、花、鳥、山石、樓台等浮雕,作品翻轉折疊,層次清晰,玲瓏剔透。

花絲鑲嵌-作者:崔曉峰

花絲鑲嵌,其工藝在我國歷代的宮廷飾品和禮器中均有呈現,也是我國傳統奢侈品的工藝特色之一,歷史上曾作為皇家御用工藝廣泛應用。香河花絲鑲嵌製作工藝,用料珍奇,工藝繁複,由一根根花絲到成為一件完整的作品,要依靠堆、壘、編、織、掐、填、攢、焊,八大工藝,而每種工藝細分起來又是千變萬化。製作花絲鑲嵌飾品,要經過制胎造型、花絲成型、燒焊、咬酸(酸洗)等程序後方成半成品,再燒藍或鍍金銀等表面處理,還要再「鑲嵌寶石」或「點翠」方能整體完成。

蛋雕-作者:張雪進

固安篇
蛋雕藝術是我國民間藝術之一,是用陰刻、陽刻、線刻、浮雕、影刻等多種雕刻技法,在禽蛋殼表層鏤刻造型的工藝美術品。據史料記載,蛋雕最早起源於先秦時期,明清時期在民間廣泛流傳。毫釐之間承載大千世界鑽磨,浮雕、鏤空、組合,一個個普通的蛋殼,經過巧手雕琢,展現出人物、山水、書法、鳥蟲等不同的形象,一枚枚造型獨特的蛋雕藝術品在毫釐之間承載了大千世界。

古琴斫制技藝-作者:宋英民

古琴斫制技藝,古人稱制琴為「斫琴」,從一方原木到案上清音,斫琴看似簡單,其製作工藝繁瑣精細,一張古琴的誕生要經過選材、制形、修琴面、挖槽腹等數十道工序,細分起來有上百道工序,僅上灰胎就需十餘遍,灰胎的薄厚同樣影響著古琴的音質,因此要不斷反覆打磨、試音修正,耗時少則兩年,多則三四年。

秸稈扎刻-作者:徐健

永清篇
秸稈扎刻,採用上乘的高粱稈,以卡尺、剪、錐、刀、竹籤和酒精燈等為工具,靠手工攢裝、扎刻而成,從傳統的蟈蟈籠、秸稈風車,秸稈花燈,到仿古建築模型,製作過程涉及幾何、物理、力學和建築學等學科領域。古建作品被國內外專家譽為「東方構成學的典範」,堪稱中國一絕,世界無二。

核雕-作者:王千星

橄欖核雕,借鑒傳統石雕、木雕、玉雕人物臉部刻畫技法,大膽革新,取長補短,著力於人物頭像臉部肌肉的細膩刻畫,作品質感強烈,面目如生,特色明顯。髮絲用平刀細琢,絲絲入扣。鬍鬚用尖刀雕刻,圓刀修飾,紋路清晰,縷縷分明,粗而不亂,飄而不浮。設色五層,層層分明,眼神幽遠,生機盎然,尤其瞳孔,五層顏色堆積描畫,視之如生。所用顏色皆為秘法獨創,長久把玩亦不掉色,為「偉派核雕」獨有專利技藝,無人可仿。

新聞推薦